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工作室如何培养人才

创新工作室如何培养人才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使受教育者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

安平 侯俊勇 胡晓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强调教会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导

传统教育观念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生的共性教育,轻学生的个性培养;重传统继承,轻现状的突破和创新;重专业人才培养,轻复合人才培养等弊端,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观。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张扬,并焕发出创新意识。要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核心,教师从知识权威、知识的传递者向知识的组织者、促进者转变,采取整体化知识教育,帮助学生突破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勤学善思,敢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某些既定论断,善于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知识和能力在想象中不断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从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转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而且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一专多能,使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素质,扎实而深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广博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和前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创新人才的突出表现是“知识变成能力,能力作用于知识”。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开掌握知识的基础,去空谈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使受教育者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精炼而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构建优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创新体系,以“精选、重组、交叉、跟踪”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兼顾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有机结合,注重课程数量和课程内涵的接合,解决课程间的重复、衔接、重组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延续性、整体性,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先进性。教师应注意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适时地有机地引进课堂,促进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前景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某些问题探究的欲望,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观念。教师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研究方法,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与榜样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手段

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作为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才是教学的重点。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人以知识不如教人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从以师为本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以学为本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上来。教学活动是一个多边活动,是一个体现参与者之间多元作用关系的多方向的交流过程,它提倡师生平等、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三个突出”:突出一个“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一个“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突出一个“乐”字,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使其思维敏捷、活跃,善于思考问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应该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改革教学方法,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做表面文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因此,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固定僵化、生搬硬套,同时要注意不同教学方法的相互组合、搭配使用。因为教学方法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综合使用有助于取长补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基斯所说:“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的去选择各种教学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依托

人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条件的,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和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激发,在创新活动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爱好、能力和特长,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学生创新行动为主体,以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为内在目标;以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的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校园创新活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新的科技信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科学事业心和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磨炼抵御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加学生对直接知识的体验和积累,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高效率获取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通过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学校肩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周绍森,陈东有.试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3,(1)

[2] 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1984

[3] 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2,(3)

[4] 舒志定.论知识创新与大学教师科研活动[J].高教研究,2000,(4)

[5] 印晓红.高校创新教育面对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