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实际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重组与整合的过程。因此,各地各学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设计活动主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要做好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各指定领域的整合,努力体现课程理念和活动的宗旨。

第三节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现成的实施模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面对社会,亲历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因此说,开放性和公益性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彻底改变传统的做法,摆脱书本的束缚,根据学生的需要、社区环境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开发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关心书本以外、教室以外、学校以外的事情,适时走向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大天地中学习和发展,及时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答社会。

一、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6)

(一)亲历性原则

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物,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自主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生存体验,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

(三)协同性原则

由于活动的开放性、跨学科性、主题性等特点,课程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四)整合性原则

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等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要注重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切入点,统整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活动主题设计的具体要求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实际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重组与整合的过程。因此,各地各学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设计活动主题。

(一)活动主题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保证其实效性。活动主题的确定不能考虑教师需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而要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学生能从活动中得到些什么等等。也就是说,活动主题的选择,要来自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展开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活动主题的设计要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生活需求密切联系,“将社会、生活、自然、文化在各阶段以整体的形态影响学生活动的水平”。(7)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力争活动主题基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关注自然、社会现实,让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探究欲望,发挥活动的实效性。

(二)活动主题的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设计,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真正落实于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生存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活动主题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活动设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活动的条件,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活泼多样的主题活动中主动实践和亲历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活动主题的设计要突现与各科知识及其他领域的整合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要做好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各指定领域的整合,努力体现课程理念和活动的宗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以开放性、实践性为最突出特征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整合各学科领域的载体,又是各学科领域知识重组和拓展的基地。因此,活动主题的设计,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又要避免学科知识的倾向,要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

活动主题的设计要针对地域特点,充分考虑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根据学校各种设施、环境、文化、师资、学生和社区自然环境、机构、设施、经济状况、人员状况、家庭状况以及有关的国内课程资源、国际课程资源来设计活动主题,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把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丰富多彩。

三、主题活动选题的方法与策略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社区资源为依托,以主题活动为基本方式的活动,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和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社会参与等活动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区,不断发展创生课程内容,不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产生新的活动主题。

(一)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自身生活,从生活经历中选择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的确定,要与学生生理、心理协调,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入手,要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主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创设机会让这些学生谈出问题确定的理由及活动构想,组织全班学生对问题活动的可行性展开讨论,指导学生自由结合活动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按分工要求开展活动。

如有位二年级的学生针对小学生挑食、偏食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蔬菜对人体有哪些好处,蔬菜有哪些营养成分,不同蔬菜的生长环境怎样等等。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研究兴趣。因此,每个同学都选择了1~2种蔬菜进行研究,向种菜的叔叔、伯伯了解蔬菜的种植、生长、管理与销售情况,向医生了解蔬菜的营养成分,上网、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蔬菜的知识等。活动中,学生深入调查、走访、查资料,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将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成册,命名为“我了解的蔬菜”,并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了解的蔬菜”手抄报展评。更让人欣慰的是有部分学生,自己种植了一种蔬菜,亲自管理,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这样的活动,学生由生活产生问题,并在活动中不断创生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得以培养。

(二)以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实践情境中选择活动主题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是了解社会、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对事情的认识水平有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好奇,感兴趣,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如何确定主题并开展活动。因此,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所想,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好奇的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出活动主题。如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居民小区公用设施进行调查,了解小区内甬道、绿地、花草、电话亭、休息椅、垃圾箱等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调查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调查情况和记录的材料进行交流分析,展开讨论:你所居住的生活小区内公用设施使用与保护情况如何?这些现象反映了小区的管理怎样?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准备着手研究哪个问题或进行什么样的主题活动?这样,在学生对社区有了真实了解并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让学生直面生活,经历生活,让主题活动真正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三)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学生遇到的突发事件入手,确定活动主题

改革开放的加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人们的各种娱乐休闲等活动丰富多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引导学生从中展开讨论,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如“中学生迷恋网吧”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调查、走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信息,如上网查找资料帮助学习了解等积极性方面的信息和一些通宵迷恋网吧导致死亡等消极性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这些信息和自己调查的资料,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确定活动主题。

(四)根据特别月份、特别季节确定活动主题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年度都要经历好多的节日,如一月的元旦节、三月的雷锋月和植树节、五月的劳动节以及特具中国风俗的“春节”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特殊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特别的活动,如让学生走近一位劳动模范,走访一名劳动奖章获得者,为社区植下一棵“爱心树”,开展一次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特殊的主题活动中,了解节日的由来及意义,了解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等等,并由此引申出更多的研究问题,深化主题活动。

如在万物复苏、桃红柳绿、耕耘播种、充满希望的春天,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春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在光彩夺目的春天,走向大自然,寻找“迎春的植物”、“报春的动物”,调查“送春的气候”、“庆春的节日”,诵读“咏春的诗、词、歌、画、散文”,开展“留春的实践活动”——每人播下一粒种子,植下一棵幼苗,放飞一只风筝……让学生在活动中,把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观察自然,感受春天,从而热爱自然,在大自然的寻觅中享受探究知识的乐趣。

(五)以增强活动的整合性为基点,从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入手,确定活动主题

“世界具有整体性”。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受教育者,在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既要关注个人、社会、自然,又要注重各个学科学习的整合。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加以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打通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的学习活动,从而拓宽活动内容的领域,丰富活动主题的开展。

如“春节”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隆重节日。中国人对这个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有延续了几千年的较为固定的庆祝方式,像贴春联、挂年画、拜年等。每逢此时,远在他乡的亲人总是尽可能地赶回老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吃上一顿年夜饭。基于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春节的由来、发展及一些习俗与传说,感受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然后,利用过春节,组织学生开展帮社区居民及老家的亲人打扫卫生、贴对联、给亲朋好友拜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场面,体验“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新拜新年”的欢乐,感悟“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的来年景象,进一步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服务社区、服务老人等实际活动,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审视的眼光对待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春节习俗,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制作课件、手抄报,撰写《中国的春节》活动总结、调查报告,创办“春节专题学习专栏”,做好课题的汇报、交流准备工作。这样,在整个活动中,不仅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统计与整理、美术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整合了指定性领域和学科领域,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尊重历史、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和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没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固定的实施模式。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其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具体实施、总结交流经验等环节。

本专题主要介绍不同方式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一般过程、具体实施步骤及活动的具体要求。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一般过程

1.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实施过程

社会考察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方式,发现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基本过程包括:

(1)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

(2)提出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

根据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小组成员及其分工、活动的初步计划,并由学生自己制定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3)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取得联系,商讨确定活动的具体日程安排。

(4)根据活动的初步计划,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如照相机、话筒、录音设备等。

(5)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6)分析资料,撰写活动报告。

(7)交流考察体会,汇报活动情况,完成活动总结。

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情况提出一些较有研究价值的新的生成性问题,也可以将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2.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实施过程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同社会考察、参观、访问一样,都是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但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亲历实践,直接参与,在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劳动与家政等。

其活动实施的基本过程为:(8)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学校和教师结合社区背景,根据学生特点,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2)确定社区服务的目的和活动对象。具体提出社区服务活动的目的,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对象或活动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也可以是社区的经济机构(如商场、农场)、政府机构(如环保部门、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

(4)实施社区服务。根据社区服务活动方案,展开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总结并交流社区服务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具体步骤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具体的实施步骤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题阶段、实施研究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1.开题阶段

学校和社区结合社区背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人的自选活动主题,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或选择活动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组成主题活动小组,并由学生自主制定开题报告,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这一阶段,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在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或教师适当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社会关注的焦点供学生选择时,教师要给学生说明选题应注意的问题,如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客观条件可以进行研究的;所选主题应关注周围的事物或社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等。另外,学生初选活动主题后,教师指导学生论证选题,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时,既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还要考虑社会的实际和学生的能力,着眼小题目,做出大文章,坚决杜绝大而空且危险性较大的活动主题的确定。

二是指导学生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活动主题确定后,围绕主题活动的不同侧面,学生可以自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活动小组成员原则上是学生自己选择,但教师应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合理调整(从学生的活动能力、男女搭配等方面考虑),使每个小组之间的力量尽可能均衡,保证每个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互助合作。

三是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大体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成员、指导教师、选题的理由、活动的目标、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活动成果及表达形式等。制定活动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活动方案的制定,要力求具体细致,活动时间、人员的组成与分工及活动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保证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二,活动方案的制定,要确保活动的可行性。教师要从学生、学校、社区及调查的单位、走访的对象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考虑,对活动方案进行把关,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深入开展,教师的指导落到实处。

活动方案一般有表格式和文本式两种形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

附一:表格式实践活动方案

img21

总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讨论制定,开展哪些具体活动,如何开展活动,活动中如何分工又如何合作等等问题,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给学生留下想像与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2.实施研究阶段

活动方案交流、调整、通过后,各活动小组转入主题活动的重要环节——实施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各活动小组的学生必须按照各自的分工进入实际的社会活动,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收集资料;有的选题还要设计调查问卷、采访提纲,要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多次取得面对面的交流和磋商,获取丰富的素材和合理化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获取课堂学习中不可能有的社会活动和亲身体验。

活动的实施研究阶段,教师要适时进行有效合理的指导,督促活动方案的落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一,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工作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活动,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资料收集来说,途径很多,针对主题活动来确定什么阶段选择什么方式收集资料,对学生而言,很难把握。教师要及时指导,引导学生在活动前多看书、看报、上网,获取资料,活动过程中要自己观察、调查、访问获取资料。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如提供一些具体的书目、网址和准确的图书分类情况等,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如文献资料查找法、网络资料查找法、调查访问获取资料法等,有效地指导学生灵活多样地收集所需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及时、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段记录活动情况

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期间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和深刻的教训及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手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如活动日记、采访录音及摄影等,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活动情况和个人的活动感受,获取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为活动的总结提供资料依据。

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资料,不管是学生查阅收集的大量资料,还是亲历实践活动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不管是活动记录、活动日记、调查问卷等文本性资料,还是录音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及标本、模型等实物,都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为活动论证、总结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的证据。因此,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的积累和保存工作,建立活动资料档案袋,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保存好。

附二:表格式的活动记录

img22

第三,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合作

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特别强调,让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9)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出现,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学习方式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其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单靠个人的努力拼搏是很难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将成为活动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由独立的个体转化为密切合作的伙伴,活动中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且相互协作,完成在小组共同任务、共同目标统一下的成员个体活动、集体活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团队合作探究活动。

活动中,小组成员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组员习惯于单干,不与其他同学合作,缺乏交流;有的成员热情高涨,活动积极性较高,常包办代替其他同学的活动任务;也有的成员活动不到场,参与积极性不高,听之任之,缺乏主见等。因此,教师要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经常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活动中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让学生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体会合作的快乐,增强合作的意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开展活动,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适时渗透团体利益,促使每一个成员把个人与集体捆绑起来,在活动过程中更多地考虑活动小组的集体利益。

第四,指导学生处理活动中的生成性问题

尽管主题活动开始前都要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及活动步骤,但这只是一个预定方案。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加之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不断生成。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学生的自我生成与建构的过程,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活动主题。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对于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的新的有意义的主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而且有条件研究的主题活动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第五,帮助学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亲历活动,体验活动。要想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配合、学校的支持、家长的理解和帮助。争取社会和家长参与实践活动的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保证活动的顺利、深入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师生来说是全新的,对于家长来说,更是有过多的不了解,甚至是不接受。根深蒂固的室内学习方式已被家长欣然接受,孩子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搞调查、做研究的学习方式,让家长们担心,唯恐这样搞下去影响孩子的学业。因此,活动中,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得家长的理解和帮助,构起家庭、学校共同支持、共同教育的桥梁,为孩子铺设求知的阳光之道。

赢得社会的支持是主题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伴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进行实地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以及劳动实践等一系列活动随即展开,不可避免的要与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单位、部门打交道,这一问题,对十几岁的孩子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可是学生进行主题活动的主要环节,是亲历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主题活动的成与败。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争得社会的支持,扫清活动中的障碍,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亲历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去感受体验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取得社会各界的配合,完成自己的活动任务,从中学会宽容别人,礼貌待人,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获取终身受用的东西。

3.总结交流阶段

在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交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研究报告、活动专题展板、网页等)展示活动中的成果与经验,交流活动中挫折与教训。这种交流,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也可以跨年级、跨班级进行,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自己,再一次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指导学生整理活动成果,撰写活动报告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反思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详实的活动报告。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撰写活动报告一般包括的内容:

——选题的理由。

——研究过程。写出实际活动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并简单记叙调查采访的人物等。

——活动收获。即主题活动取得的成果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体会。

——附上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材料。如活动记录、调查问卷等。

——附上活动需要的参考资料的出处。

其次,提出撰写活动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有事实,有分析,有观点。

——要做到事实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合理采用活动材料。

——要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收获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有条件的同学,可将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活动成果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篇活动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篇活动日记、一张活动照片等,也可以是一次主题活动报告会、一次活动摄影展、一次班队主题交流会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突出活动的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活动体会的交流,切实收到交流、学习、提高的预期效果。

第三,总结评价要突现活动过程

主题活动的目的旨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参与社区活动,获得亲身感悟和体验。所以说,对活动的总结与评价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要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亲历活动与实践,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体验,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尝到失败的苦涩和成功的喜悦。一定不要凭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多少知识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因为从选题、实践到总结,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果都是开放的,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能想自己所想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实施,去探索。尽管最后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可能是失败的,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亲身体验的快乐。因为敢于参与、积极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基本要求(10)

1.与多种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保证社区服务对象和机构的多样性和社区服务活动的连贯性。

2.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活动情境,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4.引导学生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使学生有所体会,形成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一句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有起点而无终点的。只要有一支观念先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群体,有一支责任心强、理念新、善于开发教育资源的教师队伍,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会开展得扎实深入,百花齐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