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都是实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当我们把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概念推至整个社会层面的时候,那么我们在建设的是“循环型社会”。目前,废物最小量化、清洁生产、废物综合利用、工业共生和绿色消费等循环经济的不同要素和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

孙伟明

(浙江工业大学 机电学院 化工过程机械2003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实行循环经济的要求、重要意义以及清洁生产的概念,并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企业部门的合作、协调方面阐述了清洁生产对于循环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自从90年代出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1月1日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在促进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积极探索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之路。《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清洁生产是我国实现未来20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后,社会对GDP的崇拜,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恶化。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养分被无情掠夺,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1996年德国、日本等国为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立法,提倡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行动。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

以前在我国的教育中,一直告诉学生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20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的迅速膨胀,加之80年代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耕地减少、用水紧张、粮食缺口、能源短缺、大气污染加剧、矿产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可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可以把人类生产消费活动的经济系统看作整个生物圈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不仅受社会规律的支配,也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为了谋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圈和生物圈的兼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仿效生态系统的结构原则和运行规律,最终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属于这一生态大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都是实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从实现途径来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减和再循环,包括: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复使用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对物料和产品进行再循环,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替代技术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出于此。

我们可以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这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我们也可以在园区、行业或城市的层次上,实施清洁生产,这是中循环的循环经济。当我们把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概念推至整个社会层面的时候,那么我们在建设的是“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单独的部门恐怕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工作。因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次上。

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和政策问题,清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推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吸取和自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论在解决体制、机制和立法问题方面,还是在构建方法学方面,都可为推行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推行循环经济是一件综合性十分强的工作,需要有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体系,其构建和推进依赖于对现行生产-流通-消费-废弃全过程的改进和整合,而绝非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物质减量化做法的机械组合。目前,废物最小量化、清洁生产、废物综合利用、工业共生和绿色消费等循环经济的不同要素和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系统整合框架,在我国也已经通过一些试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目前,环境保护部门对推行循环经济的热情很高,但如果没有经济部门的积极参与,循环经济难免会陷入“有循环无经济”的状态。因此对循环经济的关注需要从环保部门加快向经济、社会各有关部门拓展,要促进对循环经济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整合导向的研究。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应着重于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需要出发,辨识已经或正在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瓶颈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应加以重点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理清、辨识和开发支持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的关键技术,重点关注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先进的、与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工业技术及体系;以市场规律推动构建物质循环体系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体系;循环经济的跟踪评估机制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和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实施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行循环经济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循环经济的推行,覆盖范围大,涉及因素多,见效周期长,是一项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