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性腹痛以中长跑、马拉松跑、公路自行车、篮球、射箭等项目发生率最高。上述处理常有助于缓解疼痛。实践证明,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不够者容易引起运动性腹痛。还有可能是长期没有参加体育活动或天气过冷,大量出汗,使体内氯化钠含量过低,从而引起“岔气”。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运动,应针对原因进行治疗。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低于正常范围。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一、运动性腹痛

(一)发病原因

运动时,骨骼肌血流量增加,胃肠道血流量相对减少(仅为安静时的30%~40%),胃肠道缺血、缺氧,可引起胃肠道痉挛或蠕动紊乱,使胃壁、肠壁和肠系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从而出现疼痛和绞痛。另外,饭后过早参加运动,运动前吃得过饱、喝水过多都会使胃里充满食物,由于食物的重力作用以及运动时震动过大,会因牵扯肠系膜而引起疼痛;运动前吃了容易产气或难消化的食物(如豆类、薯类、牛肉等),均可引起肠蠕动增强或肠痉挛进而引起腹痛。

若准备活动不充分,开始运动时速度过快或强度太大,以至内脏器官还没有提到应有的活动水平就承受过大的负荷,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还未充分动员或心肌力量较差时,心收缩力较差、较弱,可导致下腔静脉压上升,肝、脾静脉回流受阻,肝、脾淤血肿胀,进而可引起肝脾区疼痛。

运动中呼吸缺乏节奏,以至呼吸急促、表浅,使呼吸肌收缩过于频繁,活动紊乱,可引起呼吸肌疲劳和痉挛。

(二)症状

运动性腹痛以中长跑、马拉松跑、公路自行车、篮球、射箭等项目发生率最高。其疼痛部位多发生在右上腹,其次是左上腹和下腹部,呈钝痛或胀痛。多数人安静时不疼,运动时才疼痛,疼痛的程度与运动负荷大小和运动强度成正比。一般除腹痛外,不伴随其他症状。个别运动员腹痛时伴无力、胸闷和下肢发沉等症状。

(三)处理

运动中出现腹痛,应适当减慢跑速,加深呼吸,调整呼吸与动作节奏(如三步一吸气或四步一吸气),用手按压疼痛部位,或弯腰慢跑一段距离。上述处理常有助于缓解疼痛。如无效或症状加重,就应停止运动,服解痛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片、普鲁苯辛或十滴水等),点掐或针刺足三里、内关、大肠俞等穴,并热敷腹部。如果是腹直肌痉挛引起腹痛,可同时做局部按摩(揉、按压)。如仍无效,就应请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以排除腹腔内和腹腔外疾病。

(四)预防

遵守科学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实践证明,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不够者容易引起运动性腹痛。长跑或公路自行车运动员要注意跑(或骑)速的合理分配,若速度增加过快可能引起运动性腹痛。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不要吃得过饱和饮水过多,也不要吃平时不习惯吃的食物。饭后应休息1.5~2h后再进行剧烈运动。运动中注意调整动作与呼吸节奏的配合。病未痊愈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二、岔气

(一)原因和症状

“岔气”又称急性胸肋痛。造成“岔气”的原因是剧烈活动之前,准备活动不够或未做准备活动。剧烈活动时肌肉进入紧张状态,而内脏器官惰性大,不能马上活动起来,以满足肌肉活动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使呼吸肌紧张而痉挛;或是在身体活动需氧量加大时,呼吸不得法,只是加快呼吸频率而呼吸表浅,也能引起呼吸肌的紧张导致痉挛。还有可能是长期没有参加体育活动或天气过冷,大量出汗,使体内氯化钠含量过低,从而引起“岔气”。“岔气”时,呼吸肌痉挛刺激呼吸肌里的感受器而产生疼痛。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当肋间肌痉挛时,胸部两侧就会发痛。当膈肌痉挛时,疼痛就会发生在左、右肋下。

(二)处理方法

(1)改变表浅呼吸,加深呼吸,呼气慢而深,用力向外呼气,这样可以吸进大量空气满足运动时氧的需要,使呼吸肌放松下来,消除疼痛。

(2)调整呼吸节奏,把呼吸节奏与跑步频率配合起来,做到两步一呼一吸或三步一呼一吸。

(3)若用以上办法疼痛还不能消除,可做深呼吸憋气,用力扣打胸腔两侧或肋下疼痛处,然后做缓慢深长呼吸,重复几次可使呼吸肌逐渐放松,痉挛缓解。

(三)预防

剧烈活动之前,做好准备活动,使呼吸肌逐渐适应较快频率的收缩,不致引起痉挛。冷天锻炼尽量用鼻子呼吸,若用口呼吸时,要半张口,让冷空气从牙缝中进入口腔,防止冷空气过分刺激。

三、肌肉酸痛

(一)原因和症状

在一次活动量较大以后,或间隔时间较长未锻炼刚开始锻炼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这种肌肉酸痛不是即刻发生在运动结束后,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因此称为延迟性疼痛。

运动后肌肉延迟性酸痛的原因是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由于这种肌肉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因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存在酸痛感。酸痛后,经过肌肉内局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得较前强壮,以后同样负荷将不再发生损伤(酸痛)。

(二)处理

(1)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min,然后休息1min,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种伸展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3)对酸痛局部进行按摩,使肌肉放松,促进肌肉血液循环,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

(4)口服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和缓解酸痛。

(三)预防

(1)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炼负荷。

(2)锻炼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集中练习身体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

(3)准备活动中,注意使即将练习时负荷重的局部肌肉活动得更充分。

(4)整理运动除进行一般性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

四、肌肉痉挛

(一)原因

如在冷水、冷空气等环境锻炼时,若准备运动不足,身体因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肌肉,使肌肉兴奋性增高,造成肌肉强直性收缩而引起肌肉痉挛。

运动时大量出汗,特别是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或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运动,或因运动员急剧降体温,使体内大量电解质从汗液中丢失,造成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而引起肌肉痉挛。

在紧张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中,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使肌肉放松不够,或肌肉突然剧烈地收缩,均可使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协调交替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引起肌肉痉挛。这种情况多见于短跑和自行车项目的运动新手或训练水平不高的运动员。

在运动中,肌肉有反复微细损伤,引起保护性强直收缩,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二)症状

肌肉痉挛常发生在运动中或睡觉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所涉及的关节暂时屈伸功能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

(三)处理

解除肌肉痉挛可采用牵引痉挛肌肉的方法。例如,小腿腓肠肌痉挛时,让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膝关节伸直,牵引者双手握住患者足部,将患者足踝关节缓慢地背伸。牵引时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点穴或针刺(承山、委中、阿是穴等)。针刺时,最好采用斜刺,并顺着肌纤维走向,这样肌肉痉挛就可得以缓解。

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首先不要惊慌,如果自己无法处理或缓解,要立即呼救。痉挛缓解后,应慢慢游到岸边,以免再次发生痉挛。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运动,应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四)预防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运动前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运动前适当按摩。夏季运动出汗过多时,要及时补充水、盐和维生素B1。游泳下水前,应用冷水淋湿全身,使肌体对冷水的刺激有所适应;水温较低时,游泳时间不宜太长。冬季运动要注意保暖,疲劳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如果经常发生肌肉痉挛,也许与缺钙有关(尤其中老年人),可考虑适当补充钙。

五、运动性贫血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低于正常范围。健康成年男子血红蛋白低于120~125g/L,女子血红蛋白低于105~115g/L时,可诊断为贫血。

(一)原因

运动(尤其耐力性训练)后,可引起血浆容量增加,红细胞压积降低。由于血容量增加大于血红蛋白总量的增加,这样就出现相对的血液稀释状态,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而出现贫血。

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肌肉极度收缩、挤压或牵拉,使红细胞的抵抗力减弱。另外,剧烈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使红细胞相互间或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撞击、摩擦增加,从而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进而使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贫血。血红蛋白合成时,肌体需要获得足够的铁质、蛋白质、维生素B12和叶酸。运动训练时,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加,肌肉的增长使蛋白质的需要增加,此时,如果运动员摄入蛋白质不足,就会引起运动性贫血。

同时,运动中大量出汗,铁随汗液大量丧失,运动员在膳食中如果没有补充足够的铁和蛋白质,肌体就会因造血物质缺乏,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

(二)症状

轻度贫血患者在安静时和进行中小运动负荷运动时,一般不会出现症状。中度和较重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影响运氧能力,这时肌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晕、眼花、头痛、乏力、疲倦、食欲不振、恶心或便秘。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心悸、气促、心跳加快,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女运动员还会出现月经紊乱(周期缩短或经量过多)甚至闭经。

(三)处理

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必要时暂停正常训练。当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00~120g/L、女运动员为90~110g/L时,可边练边治,但要减小训练强度,避免耐力性运动。如果男子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00g/L、女子低于90g/L时,应停止高中强度训练,以治疗为主,待血红蛋白浓度上升后,再逐步恢复训练的强度。对严重贫血者应以休息和治疗为主。膳食中应供给含铁质、蛋白质和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并服抗贫血药物(如硫酸亚铁、血宝、力勃隆、富血铁、生血I号和复血片等)以缓解贫血。在口服铁制剂时,宜在进餐时或饭后吞服,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此外,党参、熟地、当归、首乌、红枣、鸡血藤等中草药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效果也很好。

(四)预防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注意平衡膳食,适当增加含铁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和膳食制度,克服偏食、挑食和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适当加强运动员中贫血易感人群(如大运动负荷训练者、减体重者、月经量过多者、儿童少年运动员和耐力运动员)的营养,并要定期测定血清铁蛋白(每年至少1~2次)和血红蛋白浓度,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学者提出,为了预防运动员中易感人群发生贫血,建议每日服硫酸亚铁片0.2g或0.3g,增加蛋白质摄入(2g/(kg·d)),必要时还可补充复合氨基酸

六、运动性晕厥

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丧失。它属于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

(一)原因

1.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

如运动员过分紧张或激动,见到别人受伤出血而受惊、恐惧等。这是由于神经反射使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急性广泛的周围小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部缺血。

2.直立性血压过低

在长时间站立不动,久蹲后突然起立,长期卧床后突然坐起或站立时,由于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体内血液重新分布的反应能力下降,引起直立时血压显著降低,使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3.重力性休克

主要是由运动员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引起。运动时,下肢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扩张,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一旦突然中止肌肉运动,下肢的毛细血管和静脉便失去肌肉收缩对它们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再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血液大量积聚在下肢血管中,回心血量明显降低,心输出量也随之减少,从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重力性休克。

4.内压和肺内压增加

举重运动中,运动员吸气后憋气使劲举起杠铃时,可使胸腔和肺内压大大增加,妨碍腔静脉回流,使心输出量减少而引起。

5.低血糖

正常人当血糖浓度低于500mg/L时,可认为是血糖过低,从而导致晕厥。此症多发生在长跑和超长跑项目中,其主要原因是长时间剧烈运动使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另外,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糖代谢功能障碍,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也可引起低血糖症。运动员赛前情绪过于紧张或机能状态不良均为本症的诱因。

(二)症状

晕厥前有些人会感到全身无力、头晕、眼花、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还有强烈饥饿感(低血糖症患者),继而突然昏倒,意识丧失,手足发凉,或恶心、呕吐等,脉率快而细弱。一般经休息和处理后很快恢复(由疾病引起的除外),严重者昏迷可持续1 ~2h。清醒后患者仍感虚弱、头晕、头痛,多数人记忆力能很快恢复。

(三)处理

让患者平卧或头稍放低,也可稍垫高双下肢,松解衣服,注意保暖,做双下肢相向性重推或揉捏,以加速血液回流,必要时嗅以氨水或针刺“人中”、“百会”、“涌泉”等穴促使其苏醒。如有呕吐,应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如有呼吸心跳停止,应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神志不清或有呕吐时,均不应进食药物、食物及饮料等。清醒后可饮含糖热饮料,并继续休息、保暖。如果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立即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四)预防

坚持科学系统训练,提高心血管机能。参加重大比赛及高强度训练前应进行身体检查,尤其以往多次发生晕厥或家族中有猝死者更要详细、全面检查,以防在运动中发生心血管意外。久蹲后要慢慢地站起。疾跑后要继续慢跑,然后慢慢停下来。饥饿或空腹时不宜参加运动。长时间运动要及时补充糖、盐和水分。进行剧烈运动后应休息半小时再洗澡或淋浴。若有晕厥先兆,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平卧。

七、运动中暑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量所致的疾病。中暑多发生在长跑、负重行军、越野跑、马拉松、自行车及足球等运动中。中暑常发生在夏初,因这时身体对炎热环境还未适应,尤其是缺乏锻炼者或体弱者在炎热的天气里进行锻炼或长久站立,更易发生中暑。

中暑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发病原因、机理、症状、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有所区别。

(一)热射病

热射病是发生在高热环境中的一种急性疾病。

1.原因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的基础代谢、运动、劳动以及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人体散热主要通过辐射(60%)、蒸发(25%)、对流(12%)以及传导(3%)来完成: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32℃~34℃)时,传导和辐射的散热方式受阻碍,此时散热仅靠蒸发来实现。蒸发的快慢与空气的湿度和流动的速度有直接关系。在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而又不通风的条件下,仅靠蒸发散热的途径也受阻,这时如果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内产热较多,虽然排汗量增多,但汗液难于蒸发,就会造成热量在体内积累,引起体温明显升高,有时高达41℃~42℃,再加上大量出汗造成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就会引起热射病。

2.症状

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昏迷。开始出现全身软弱、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以上,出现嗜睡或昏迷,皮肤干燥,呈潮红、苍白、紫绀,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快而浅,四肢肌肉抽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并发心、肺、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3.处理

首先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处,解开紧束的衣服,迅速降温。可用冷水、冰水浴,用风扇吹风,或在额部、颈两侧、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冷湿敷),使体温逐渐降低清醒者供给清凉饮料或含盐(0.3%)低糖饮料,必要时可采用药物降温。病情严重或昏迷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位,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

4.预防

平时要坚持在较热环境中锻炼以逐步提高肌体的耐热能力。在炎热的季节里运动,每锻炼1h左右,到阴凉处休息5~10min,并适当延长午休时间。在烈日下运动应戴帽,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在室内活动时,要注意通风,室内人数不宜过多。夏天运动时应准备清凉消暑或低糖含盐饮料。膳食中要有足够的糖、蛋白质和维生素,并注意水和电解质的摄入。在夏天,耐热能力较差、身体疲劳或患病者,不宜参加运动,避免发生中暑。

(二)日射病

它是因日光直接照射头部而引起的肌体强烈反应。

1.原因

未戴帽或无遮盖的情况下在烈日下运动,头部直接受到太阳辐射或强烈的热辐射,加之可见光及红外线长时间照射头部,能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膜充血、水肿和脑组织损伤。这种情况下,大脑组织的温度升高(可达40℃~41℃),但此时体温并不一定升高。

2.症状

日射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初期感到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兴奋性增高。重者则剧烈头痛、呕吐、昏睡或昏迷,头部温度常较体温高。检查时脉搏弱而快,血压下降。

3.处理

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处,平卧休息,用冷水或冰水敷头部和颈部。清醒者,可饮清凉淡盐水;昏睡者可嗅以氨水,并立即送医院处理。

4.预防

长时间在烈日下运动要戴帽。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中间要到阴凉处休息(其余详见热射病预防)。发现有中暑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给予处理。

(三)热痉挛

热痉挛是因氯化钠(盐类)丧失过多,使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的肌肉疼痛和痉挛。

1.原因

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或高强度劳动时,身体大量出汗,造成肌体里水分和盐类丢失,此时若大量饮水而又没有及时补充盐分,会使血液中氯化钠浓度降低,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

2.症状

负荷较重的肢体较易引起肌肉痉挛。轻者只有对称性肌肉抽搐、疼痛;重者可有大肌肉群,甚至肠平滑肌也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血液检查时,可见钠和氯含量降低。

3.处理

在炎热夏天训练和比赛时,要注意合理补充水分和盐分。氯化钠的供给量每天宜增加到20~25g(常温下每日10~15g),可将盐加入饮料和菜汤中摄入,采用少量多次饮水原则,禁止一次暴饮。

4.预防

训练前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在运动训练时注意全身各肌肉群交替进行活动,避免仅用单侧肢体负荷(其余详见热射病预防)。

应该指出,在实践中,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常常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分开,只是以某一种类型表现为主,另一类型为次而已。因此,在处理和预防时应全面考虑,采取综合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