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合音串实验

混合音串实验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指出,短时记忆的组块数量在3~4个之间,信息量在15~20bit左右,短时记忆保持率约为20%。混合音串实验研究进一步指出,当材料被注意时,编码进入短时记忆,在有意注意条件下,更有利于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还有的实验表明,在皮肤触觉刺激、声音刺激、视觉刺激这三种常见刺激中,引起短时记忆的效果却是不一致的。事实上,学习中大量的知识信息则是以视觉、听觉信息的复合方式进入编码,进而获得短时记忆的。

4.混合音串实验

在L. R. Peterson和M. J. Peterson做三音串实验的基础上,笔者的课题组做了混合音串实验,以进一步探究信息组块与短时记忆的关系。

混合音串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1)参与实验的人有测试和被试。测试知道实验的过程、目的、各个环节设置的意义,被试事先并不知晓什么。

(2)先选择由四个不同学科或不同语言的字母符号组成的一个混合音串,例如CA8T、MgfB、73NW、PY@E、9●MQ……由测试以正常速度朗读这些音串(也可以卡片形式放映,依次让被试过目)。

(3)与此同时,被试背诵自然数,倒着顺序背诵出来,例如18,17,16,…,3,2,1。

(4)分别在第3s,9s,15s时,要求被试说出测试刚才朗读的混合音串一共是哪些,尽量要求顺序正确。将被试的成绩记录在表4-3中。

表4-3 短时记忆—混合音串数据表

img20

测试规则的说明:选择混合音串的字母可以是元音字母,也可以是辅音字母,或者是两种字母的混合,这是为了实验的随机性,并扬弃了L. R. Peterson等的结论;选择四个字母作为一个音串,是因为由四个字母组成的音串的信息量为4bit,更近于一个通常意义下的信息组块;要求被试倒数数字,是为了造成对被试者注意的多因素背景,产生人为干扰,以避免对音串记忆的有意注意。

实验结果如图4-1所示。

图4-1是一条短时记忆的保持曲线。横坐标t的单位是秒,纵坐标b/B表示被试者保持的混合音串数与提供给被试者的混合音串总数的比值。

结合表4-4和图4-1可以看出,在P点,即当9s以后,短时记忆保持量都在3以上,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忆混合音串的绝对数量并不增加多少,而保持率却越来越小。实验指出,短时记忆的组块数量在3~4个之间,信息量在15~20bit左右,短时记忆保持率约为20%。在Q点,即当5s以后,短时记忆保持的信息量衰减速率极快,此后提供给被试的信息虽然在继续增加,可大多是无效的。

img21

图4-1 短时记忆保持曲线

另外的研究指出,在一个记忆单元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这20%左右的信息量,将被转入长时记忆。

混合音串实验研究进一步指出,当材料被注意时,编码进入短时记忆,在有意注意条件下,更有利于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还有的实验表明,在皮肤触觉刺激、声音刺激、视觉刺激这三种常见刺激中,引起短时记忆的效果却是不一致的。

当刺激信息量比较小时,皮肤触觉刺激比起听觉刺激、视觉刺激更容易引起短时记忆,即短时记忆倾向于触觉刺激材料,听觉刺激次之,视觉刺激最次。反之,当刺激信息的数量趋向于大时,声音刺激比起图像刺激、接触刺激更容易进入短时记忆。并且,声音刺激对言语材料、字母等容易进入听觉编码;图像刺激对数字组合、公式等容易进行编码;在视觉刺激的参与下,各种刺激编码的效果就强得多。事实上,学习中大量的知识信息则是以视觉、听觉信息的复合方式进入编码,进而获得短时记忆的。在不同刺激种类中感觉与编码量的关系,如表4-4所示。

表4-4 在不同刺激种类中感觉与编码量的关系

img22

有研究者在实验中选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特性有关方面,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于是认为一切信息在短时记忆中都用听觉的声音特性编码,这一结论的正确程度还有待研究。

在短时记忆中,存在着一种视觉码,它对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为1~3s左右,这个视觉码在于其能够保持视觉的细节,关于细节的记忆像照片一样,对微观信息的处理很有效,尤其是对于某一些学习内容,用声音描述显得困难,视觉码就变得更重要。

但视觉码的时限很小,如果与其他感觉信息一起作用,其效果就会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听讲为主或是观察为主,都通常是声音、图像同时在刺激着学生,这时,视觉码在短时间内会即刻消失,只剩下听觉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过程需要把图像信息、音串信息、触觉信息等结合起来运用,以有效地储存信息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