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验背景下的元认知

经验背景下的元认知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受性教学认知在不断地发生内部变革,在“接受”着外部的作用。基于认知主体上的建构主义教学认为,知识具有多重性。而教学内容所呈现的实例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数量非常有限,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为认知过程顺利进行“模写”提供详尽的解释。认知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其教学是需要直面的。

4.经验背景下的元认知

每一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在建构对于事物意义的理解,其认知过程显示出很强的主体性特征的成分。还有,每一个人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价值标准的理解。认知过程有再加工、再创造的因素。

接受性教学认知在不断地发生内部变革,在“接受”着外部的作用。根据这一事实,建构性认知观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客观现实而存在,而是源于客观现实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利用经验背景的作用,要利用与众不同的惯性价值,强化学习者的认知。

(1)关于知识本原的看法

什么是知识?这是一个认知论意义上的命题解读。基于认知主体上的建构主义教学认为,知识具有多重性。它们表现在:

第一,知识具有客观性。知识是集合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

第二,知识具有动态变移性。知识随着人类认知进程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和提升,旧的内容不合时宜,被“革命”了,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被赋予新质,以新知识为特性的认知建构便发生了。它的更新程度反映了人们在当时条件下的认知水平。

第三,知识具有情境性。可以这样设想,离开了认知个体的表达,书本知识仅仅就是一系列的命题。即是说,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客观世界,它具有情境性,这一情境反映在与个体认知方式的联结上。相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人们并不是把知识拿来使用就会产生预定的效果,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认知,再加工,再创造,才具有知识运用的价值。

第四,知识具有个体倾向性。作为一种经验的保留与传承,知识伴随着认知主体而存在,其表达方式、习惯存在着一种主体倾向性。这因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认知主体之外,它必须依赖于具体的认知个体,在认知上、表达上,都具有个体特征。对于同一个事件、同一种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尽一致的解释与假设。书本知识似乎是普遍认同的,但由于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背景和在特殊场景下对之进行理解,他们的阐释也必然会不尽相同。

(2)结构不良领域的元认知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总存在着一些知识所要求的理解水平高。其表现在:超过了学生拥有的实际知识基础水平、对学生的认知惯性不协调、不满足教学设定的学习环境或不适应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等方面,对这些知识内容,建构主义教学将其统称为认知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

认知结构不良领域的凸现特点有:

——概念的复杂性。对于知识内容的描述,教材大都是用概念来处理的,教学内容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每一概念有自身独立的内涵,有的比较容易理解,有的晦涩,并且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些,为学生的理解设置了“门槛”,增加了难度。

——实例的差异性。学生的建构性理解需要以比较的方式来进行,有概念之间的比较,有实例之间的比较。实例之间的比较有一种“模写”、“比照”的色彩,实例之间的比较是易化理解复合概念、复杂事物的基础。而教学内容所呈现的实例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数量非常有限,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为认知过程顺利进行“模写”提供详尽的解释。

认知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其教学是需要直面的。对于中小学、大学所有学科门类的教学领域,只要将书本的知识、情境运用到具体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就会反映出大量的认知结构不良领域的特征来。于是,教学过程不可能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教学对认知结构不良领域的突破,往往不是单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对象,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经验背景的共同认知、共同建构来实现的。

(3)关于学习的元认知理解

学习动力学理论基于主体建构的层面,关于学习活动的观点与传统的对“学习”一语的看法也是有区别的。

首先,具有活动属性。在主体建构的意义上,学习是一种活动,具有很强的个体属性,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建构过程。具有新质的知识以刺激方式出现,使主体获得感知。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行为主义心理所描述的操作——反射活动,还包括强化性的联结作用、进行信息加工、双向交互性认知的建构活动。

其次,突出的认知特性。在认知内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感受外在信息,从整体上知觉事物的属性和意义。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通过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对比,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编码,对当前事物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这当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并非是从原认知结构中一成不变地提取,而是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既有单纯的信息量的积累,包括信息的传输、比较、内化和提取,又有新、旧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着认知冲突和心理矛盾,而引发新知的产生。在旧知与新知的融合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质变而重构。

第三,社会交往属性鲜明。从学习过程中认知属性的群交互性特征来看,学习既是学习者个人的建构活动,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建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属性或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视野,其认知过程和结论表达当然就不一样了,这就决定了学习过程所存在的认知标准的非唯一性。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学习过程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建构,还要遵循群的要求,满足群的愿景指向,不能相悖。只有如此,学习才可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

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建构要满足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必须经得起客观规律的检验,要能够回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诠释现象,对事物作出相对合理的回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