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取向之争。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育的价值主要是指教学价值,要通过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她认为,把丰富复杂的、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3.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激活。

第二节 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教育价值

价值,“辞海”的解释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特定的关系。价值的一端联结着主体,另一端则联系着有特定属性的对象。价值虽不是有形实体,但它具有确定性、客观性的对象,因此我们能够认识它;追求价值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因,所以需要研究它。正是人类对价值的追求推动着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进行,推动着人类社会和自身的发展。

教育价值就是指研究教育活动和主体需要的关系,即要回答教育应满足学生发展的哪些需要。而教育价值的取向是受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过程的规律的认识水平影响和制约的。因而,我们要创建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首先要分析、反思现有实践所反映的传统教育观念,找出形成弊端的思想根源;再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并以此为指导,改革现有的教育实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又是现在就要着手做的迫切任务。

从教育史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要求教育以社会为价值的主体,满足社会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本位的教育观要求教育应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教育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自由地发展。同时,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取向之争。这些教育观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也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面向21世纪的科学的现代教育观,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建立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其成立50周年之时,提出了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21世纪教育应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因此基础教育应当承担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的任务。由此,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的观点:

第一个支柱——学会认知。

第二个支柱——学会做事。

第三个支柱——学会共同生活。

第四个支柱——学会生存。

这个报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都在调整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政策、研究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和对策。

1999年,由中国著名的宏观教育学家郝克明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综合卷》出版,该书共收录了3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企业家、教育学家关于教育价值观的专论。他们或从经济、科技、人口、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等不同侧面和视角,分析未来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预测未来教育的前景与趋势,为中国教育发展建言立策;或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本书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关于21世纪教育的价值取向,种种真知灼见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实践的。

二、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育的价值主要是指教学价值,要通过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来实现。

当前,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具体的教学任务,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的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合理的投入(即师生时间、精力和资源耗费),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个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促进他们的素质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现代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如下的几个观念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让课堂教学充满师生生命活力

1.首先,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育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

传统的教学理论,一直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但这种认识理论是否已经穷尽教学活动的全部本质属性呢?中国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两点质疑:第一,现行理论是否已经把握了作为认识活动的教学之特殊性?第二,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是否仅仅在认识论层次上就足够了?她认为,把丰富复杂的、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多边、多层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课堂教学中忽视人的能动因素的突出表现,它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点,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其中核心是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意义的学习、生活、发展的主动权。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埃富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个“困难”就在于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基本活动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教师职业的性质,跳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传递型、蜡烛型而非创造型的角色定位。正如未来教育学者桑新民教授所指出的:“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师的工作就不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只有“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这种创造,不同于知识的发现或技术的发明,它是以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升的方式而存在,是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是人的生命发展,人的生命中的真善美的创造。教师只有领会、认同和实践这种价值取向,教师才不仅是“教书匠”,不仅是种种规定的执行者,才会成为教学活动的自主创造者,教师职业才会有内在的尊严,教师的劳动才具有光辉的创造性。

4.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还必须深入到课堂教学过程的进行探究,改造教学方式、方法体系。例如,研究教学目标、内容的选择和重组,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双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的特征,研究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运用,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等等。

(二)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阵地

1.教育的本源和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的任务必须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反映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学校是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社会的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的价值取向。

2.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过程,是学生由生物人、自然人发展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阵地。教育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才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江泽民同志要求青年学生努力做到的四个统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深刻地指出了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努力目标。

3.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关键是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合作教学,小组学习,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方法都是可供选取、借鉴的基本工具。

4.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小社会”,应当重视班级建设的改革。叶澜教授在上海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目标,他们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上作了探索,其本质是把“层级式”的组织形态,改为“民主协作式”。根据班级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设立可变换的很多小岗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责任,享受权利、学会合作、学会尊重、锻炼能力、展示才能。同时,根据各自的发展变化重新选择自己愿意承担的岗位,把班级主人的地位“还给每个学生”。班组织实行小干部轮流制,每个学生既有机会当小干部,也要学习在群体中做一名积极的成员,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班级管理中,还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使评价成为学生的“自我”形成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此外,他们还积极让学生自己创设班级文化,使班级成为群体共同的“创造物”。由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使课堂教学的社会化,产生了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

(三)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

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掌握科学的方法。

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在为培养21世纪所需求的各类人才中起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教育学者尚风祥先生指出:“我们全部教学活动的最根本价值,在于造就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即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身心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并能成就我们的事业”。素质教育的质量观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培育。

1.教学的基本价值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指教材内容,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知识。它是能力、品格、方法三项价值得以形成的基础。知识在价值结构中的基础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第一,知识是客观对象的代表。学习知识就是学习认识世界,学生的能力、品格、方法都是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获得的。第二,知识是能力、品格、方法的凝结物。知识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是凭借着人的能力、品格、方法将非我内化为自我,再将自我外化为非我,才取得知识的形态。正由于知识不仅反映着外部世界,而且凝集了人的能力、品格和方法,因此更必然成为学生形成和发展能力、品格和方法的基础。第三,知识为教学活动提供认识的基础。第四,知识是形成能力、形成品格、掌握方法的基础。

要充分实现教学的价值,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创新意识改革教学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教授指出:“必须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各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这是一项极其困难和极其艰巨的工作,是充满着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2.教学的基本价值必须以能力为中心

现代教学价值体系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为中心。这是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智能化,人类社会将要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知识爆炸所引发的“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要求,也是教育价值观体系发展的结果,反映人们对未来一代素质目标认识的深化。教学的价值取向,突出以能力为中心,是与素质教育质量观一致的,是深刻和准确的。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特别需要加强对“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还要加强对个体能力结构研究,建立合理的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情景中,研究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加强能力的检测和评价研究。

3.教学的基本价值必须以品格为保证

品格是指人的主观心理特征的稳定表现,主要指行为表现。知、情、意、行是形成品格的完整结构。人的品格不仅是主体价值化的保证,而且是主体在实践中使对象价值化的保证。例如强烈的责任感既能使人努力学习,也能使人努力工作。

从品格的心理特征看,品格可分为智力品格和非智力品格,智力品格主要是指人的智力品质、思维品质,非智力品格主要是指人进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品格具有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高度统一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是下述三个系统的发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一,认识系统的发展:知识转化为思想,思想转化为信念;

其二,情感、意志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其三,行为系统的产生和发展。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4.教学的基本价值必须以方法为手段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方法不仅制约着实践效率的高低,而且制约着实践的成败。方法的价值不只在于方法的有无,而更在于方法的优劣。任何一个为达成目标而努力的实践者,无不在方法选择和运用上费尽心神。要实现教学的知识、能力、品格乃至方法本身的价值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方法,就没有教学活动。主体价值化、主体教育目标的达成就成一句空话。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的方法,例如思维方法,形成知识、技能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