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潜能的挖掘与实践

学习潜能的挖掘与实践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人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这方面可以不断地挖掘下去,因此说,教育改革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造教育”。目前对于“创造教育”还有一些误解,认为创造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中小学生谈什么创造?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谈的创造教育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创造发明什么新东西,而是从小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

第五节 学习潜能的挖掘与实践

一、学习潜能的主要特点

人的学习潜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相近性和差异性

所谓的相近性是指学习的可能性大致相同,夸美纽斯所说过,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说明人的潜能受教性的存在,也旁证了人学习潜能的相近性。相近并不是相同或相等,人的潜能还存在不同之处,即学习潜能的差异性。当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是贮存遗传信息的单位,它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了人千差万别的性状。这一发现恰恰证实了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主要是由环境和分工造成的,而不是由潜能差异性引起的。

(二)最佳性和成熟性

人的学习潜能有其特有的规律,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种潜能处于优势,若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挥,可望得到较好的实现,潜能的这一特性为潜能的最佳性,当代生理心理学证实:神经原连接最快的时期在5岁以前,3岁时就可达到70%~80%。另外,方展画同志在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系着手,认为15岁左右是人的潜能实现过程的基本终结时期。人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年龄区间:

(1)教育的潜能刺激阶段(从入学到10岁左右),人的丰富潜能很容易在后天适宜的刺激下泄放出来,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提供适宜的刺激来实现人的潜能;

(2)教育的完善潜能阶段(10岁左右到15岁左右),个体发展的成熟规律之作用和意义日趋降低,已基本成熟的潜能迫切需要在后天特定环境下加以完善,教育的任务就是主动地对个体施加影响;

(3)教育能力的提高阶段(大约15岁以后),着重研究教育自身内部的改造。这一阶段划分,给我们开发学习潜能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

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考虑人的潜能的内在时间发展问题,即成熟性问题,如果人的学习潜能没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就进行训练,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实验证明,人们用同卵双生子对比研究成熟或练习对发展的影响,发现过早的提前训练并无好处。

(三)可变性和容纳性

得之于自然的人的潜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如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平均智商的提高等都证实了人类潜能的可变性。相对于人的潜能发展的极限而言就是人的潜能的容纳性。据科学家们保守的估计,大脑的信息容量大约为1012~1015比特,大致相当于前苏联列宁图书馆的全部藏书所包含的信息量,而目前的利用率却相当低。从一些特殊教育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甚至那些学习困难的弱智儿童,在教育中只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激起信心,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样可以掌握中小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正是由于人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这方面可以不断地挖掘下去,因此说,教育改革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二、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的辩证统一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现代生产与现代生活方式对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于是有人提出“要智力型不要知识型的人才”,“要变知识型为智力型”。这个问题是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实践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如何评价传统教学理论,也关系到怎样理解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智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成功地完成认识活动的心理条件。智力所包括的各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是以观察力、记忆力为条件,以抽象逻辑思维为核心,想象力、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具体标志。因此,知识与智力是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它们之间有剪刀差。并不是知识越多智力就必然高,或智力高的人知识就必然多,但二者是有关联的。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两个任务是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认识活动的主体之中,两者是不可分的。就知识来说它是以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结论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这是人类思维的内容;而智力则是以观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去反映客观世界。所以思维内容与思维活动是不可分的,不可能存在没有思维内容的思维活动,同样也不存在没有思维活动的思维内容。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可逆关系,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源泉,为智力活动提供广泛的领域;另一方面智力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与手段。

在教学中怎样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怎样学,既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又要研究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动力大体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外部动力,一是内部动力。学习动力的外部因素,都起着激励和驱动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因素,其推动学习过程的作用持久而稳定。如果不注意学习积极性的培养,那么,教学活动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三、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

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世界竞争愈加激烈的世纪。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造力的竞争。不难设想,一个老跟在人家后边走的国家,怎么能建设成世界强国?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没有创造力,党没有希望,国家没有希望,民族没有希望。”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目前对于“创造教育”还有一些误解,认为创造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中小学生谈什么创造?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谈的创造教育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创造发明什么新东西,而是从小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当然只要我们开展得当,在少年儿童中出现新发明、新创造也是可能的,这点已经被全国少儿发明创造的大量事实所证明。

在素质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创造教育:

(一)加强思想教育,启迪创造力

创造动力首先来自一个人的崇高理想、对祖国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我们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爱国之情,讲述科学家、发明家事迹,激发创造欲望;讲述当今社会最新科技信息,燃起创造火花。总之,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意识地在孩子幼小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培植创造的根苗。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能力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十分注意鼓励孩子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

(三)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所以,我们在重视聚合性思维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语文教学中的续编有悬念的故事结局、编课本剧、“创造性复述”、开展“当我长大了的时候”“假如我是”的主题讲演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四)教授创造技法,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要发明创造,除了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外,还要懂得一点创造的规律,所以有必要适当给学生讲一点“创造技法”。如根据小学生特点可讲一些“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以及“加——加”“减——减”“反——反”等儿童创造技法。在这些基础上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鼓励孩子大胆想,并根据幻想去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高尔基曾把幻想看成是“人们预见未来现象中一种神奇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孩子们这些大胆而又稚气的幻想很可能成为驱使他们从事革新创造,乃至建立丰功伟绩的开端。

四、创造教育简介

创造教育既有一定内容,又有一定的方法,而且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发展性。国内外运用了许多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和多样的创造教育方法,例如:

(一)STS教育

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普遍推行的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荷兰开展得十分广泛。我国华东师大二附中、东北师大附中、北师大附中以及上海向明、格致、控江中学、和田路小学等学校结合创造性教育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二)KAS教育

KAS教育即“知识、能力、技能(技法)”教育,这是一种把知识、基础能力、创造技法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美国极其普遍,从学校到工厂企业,从中小学学生到成人,而且成果显著。

(三)CPS教育

在美国使用最广泛,我国也正在推行的CPS教育,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是运用创造学原理培训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可归纳为:三阶段模式、五阶段模式、八阶段模式、十阶段模式。十阶段模式即:①找出问题对象;②分解对象的每一要素;③逐一寻找问题所在;④设想要求达到的目标;⑤收集有关信息、资料;⑥寻找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的方法;⑦解决方法评价确定;⑧制定实施计划;⑨跟踪实施状况;⑩反馈分析研究和完善。

(四)超前教育

超前学习使儿童能超越知识积累,超越学习时间上的某种限定,有所突破,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索性地提前进入新知识学习阶段。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压缩式超前,即学习内容不减,只压缩学习时间,比普通教学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另一种是跳跃式,即跳过某些学习内容,并可分同质超前和异质超前两种。同质超前可以在同一知识结构进行;异质超前可以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跨入另一尚未涉及的知识领域中进行。

这种教育方法的特点是:

①属于一种主体自主学习,不依赖于统一硬性规定和要求,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去探索未知。

②属于一种跳跃式高速式教学形式,它并不注意知识量的积累,而注意知识内在质的飞跃。

③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合运用和体现,使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把形象思维、直接思维、联想思维、倾向思维、扩散和集中思维的多方位、主体型、复合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综合体现。

(五)右脑开发训练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托乐斯坦、维塞尔、戴维、休伯乐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在研究以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左右脑分工的理论。

开展创造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是创造型的,他既能发现和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又能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因为,只有自己具有创造性,掌握创造性理论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