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情感的发展与其需要、兴趣以及个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小学生比学前儿童情感内容更丰富,并且日益具有社会化的性质。小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步得到发展。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情感特点和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时,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

第五节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儿童情感的发展与其需要、兴趣以及个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入学后,由于教育、环境的改变,以及生理的不断发展,他们情感的倾向性、稳定性、深度及效能等各方面都将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下列的特点:

(1)情感不断丰富。儿童入学以后,首先,由于学习成为主导活动,儿童把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看成自己最实际的需要,因而,学习的成败会使他们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次,儿童入学后处于一定的集体之中,小组、班级、少先队、学校都是小学生的集体,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以及同学之间所处的各种关系,都能引起各种复杂情感,例如,个体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友谊感都相应地发展起来。再次,儿童入学后,还参加一些劳动和社会活动,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也体验着各种复杂情感。因此,小学生比学前儿童情感内容更丰富,并且日益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2)情感不断深刻。这表现在下述方面:由对个别具体事物产生的情感转化为对社会集体所产生的情感;由体验与事物外表相联系,转化为体验与事物本质相联系,例如,学前儿童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表面特点来评价其好坏,从而产生好恶感情,而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已能根据一定的道德品质来评价好坏,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学前儿童的情感一般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和同伴们的交往中。这种不稳定的情感也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情感就较稳定了,这与较大儿童已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关。

(4)情感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的冲动性不断减少,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这突出表现在他们能够更好地自觉克服各种外部诱惑、坚持完成学习任务。

(5)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小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步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情感特点和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时,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积极情感,应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通过各种活动,注意调动各种因素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全面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情感。

(2)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首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注意自身的情感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榜样作用;其次,具体的材料,实际的范例比单纯的口头讲述效果更好。

(3)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动结合起来,使情感体验具有实际效果。

(4)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调节情绪的强度,使他们学会用语词或理智防止或缓和自己不适当情绪的发生;其次,要鼓励和发挥儿童的自觉性,养成自我检查与调节的习惯;再次,需要丰富儿童的情感经验。

(5)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培养同情心,要教育学生同情弱者、尊老爱幼,帮助苦难者,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爱护小动物,不去捉弄残疾人,虐杀小动物。培养学生的羞耻心,主要是让他们懂得什么行为卑鄙,什么行为可耻,要启发学生对错误的内疚、后悔的情感体验,要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讽刺、羞辱和体罚学生。培养学生自尊心的途径是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长处,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表扬,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绩,过分表扬,以防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感。小学生的消极情感主要有害怕、焦虑、妒忌、自满和自卑等。

在学生的生活中,对某些东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例如,怕黑、怕老师等,甚至有损身心健康,这往往与成人不正当的教育有关。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情绪,可采用下列策略:

(1)说明情由,消除不正确的认识。

(2)帮助学生获得应付他所害怕的对象或情境的信心和方法。

(3)系统脱敏法。这个方法的基本前提是害怕的心理状态不能与不紧张的身体状态(如肌肉放松)同时并存,而且认为这种不紧张的身体状态能够阻止与害怕相联系的反应。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先要训练学生学会放松身体的方法,同时将害怕刺激分成几个等级,然后,用图片、幻灯或言语指示向儿童呈现害怕的对象和事件,并要求学生想象害怕的对象或事件,每次想象时,都要求学生放松肌肉,当害怕刺激呈现后学生不再害怕时,就说明他对这级刺激的害怕消除了,于是,再逐级上升害怕刺激,直到过去最使学生害怕的刺激呈现也变为中性为止。

(4)预防害怕的发生。

小学生的焦虑主要是由于怕失去老师的爱、怕学习失败、自己的愿望与社会规范冲突、怕自己不为同伴所接受、体验到太多的羞耻或怀疑、关心自己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安全等原因引起。

教师针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焦虑:

(1)提供爱和支持,帮助学生处理矛盾;

(2)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可能导致怀疑、羞耻或内疚的反应。

妒忌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好,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不要觉得别人比自己好,就产生妒忌,而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力争赶上和超过对方。

另外,教师对班上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要适当表扬、提高要求,以防他们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长处,给以适当的鼓励,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