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怎样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怎样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新课程的课堂中需要我们先放下象征王权的教鞭,收回我们的话语霸权,把学生看着和我们平等的人。课堂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教师讲课与学生探究交往互动的过程,不仅反映教艺是否精良,更体现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将学校教育定位于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

课程改革中教师怎样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一、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首先要目中有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我们不能再培养犬儒和书虫,我们培养的应该是真正的主人。这就意味着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我认同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小学的教育应当是呵护健康、快乐、正直精神之发育;中学教育应当是提供自我发现时期精神成长之家园;大学教育应当是促进精神之深化和升华!现实让我们痛苦的看到基础教育的现实,我们刻意强调和要求学生勤奋刻苦,让学生的脑力长期进行过强机械活动、过度消耗,从而带给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的权利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一个人所能享有的最大尊严就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当有学生苦苦地寻求成为一个人的途径和意义时,他们却往往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学生,是让教师和家长头疼和烦心的学生。因此,现实教育的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对学生、对教师,教育要求什么都考虑到了,但就是没有考虑到鲜活独特的“人”!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需要我们先放下象征王权的教鞭,收回我们的话语霸权,把学生看着和我们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师生要共营与共赢

新课程主张善于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这不仅指知识、能力,也包括如何开发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堂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而非一致),实现真正的共营与共赢——教学相长。

教师讲课与学生探究交往互动的过程,不仅反映教艺是否精良,更体现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否高尚。教师的立场、观点,对事物的认识乃至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着课程的高雅。

三、当好平等中的首席,要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一堂课当然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就知识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当堂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特异的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要去捕捉他们的亮点,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与智慧的光芒;教学关注的焦点不应仅停留在教材和课堂上,更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让师生一起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生活。在教师精心设计中自然进入师生对话教学环节,有的问题是其他学生解答,有的则是老师引导发问的学生解答,有的又是老师解答。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有序思维,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环节十分清晰,整个过程大气、灵气、朝气,流畅朴实,没有雕琢的痕迹。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生命释放活力,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张扬,整个课堂呈现出非线性和随机的特点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四、追求本真,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未来的社会是服务性的社会,教育也不例外。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把顾客放在中心位置,为满足顾客的“多元需求”来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已成为现代企业长寿的命脉。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可以说从来没有一种经济形态像知识经济这样需要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知识经济把教育从社会经济的边缘推向中心,因此我们的新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强化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面向未来的成功的学校现代教育应大力提倡: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

所谓“多元需求”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的符合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各种需求,具体有求知的需求、交往的需求、游戏的需求、创新的需求、成才的需求等等。将学校教育定位于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促使学校努力提供质量优良、品种多样,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教育服务,能改善我们目前困惑的教和学的风貌,也符合我国加入WTO在教育方面的承诺和我们正大力倡导的以创造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我们从教育的本原来领悟和反思教育,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引领、从心灵走向心灵,寻找自我和本真的活动。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求学主体,更是走向成功的主体,学生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追求本真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需求、激发学生需求的过程,也是满足学生本真需求的过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本真需求呢?

五、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需要引导学生的本真需求

现实中,由于高考制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很多教师并不想了解学生的需求,也没有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许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把高考作为学生的第一需求,学生本真需求缺乏教师的正确科学地引导。为了让学生把高考作为学习的第一需求,学校于是实施封闭军事化管理,控制学生的交往、剥夺学生游戏的时间,不愿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对哪些敢干说“不”的学生当作另类。我们的教学也往往是围着高考在转,哪门学科高考分数更多,就花在哪门学科的时间最多,教师的出习题、试卷始终以高考试卷为范本。学生为了升学首先想要的也就是分数,这也决定了学生首先买得书也是高考辅导用书。可是一旦高考结束,《高考兵法》《状元之路》《名师导学》《优化设计》等等这些书往往是当作废品处理。可见,这些高考辅导用书原本不是学生最需要的。

学生对待知识与能力,哪个为第一需求,与教师的教育引导紧密相连,长期来,高考试题以知识为中心立意,如果教师以知识为重,不断地发练习卷,检查学生的知识落实情况,学生自然把知识放在第一位,现在,高考立意与课改相一致,以能力立意,如果教师始终强调方法与能力的重要,并举高考题为例,学生也会改变原有的看法。引导学生需求以高考为目标是不够的,必须从学生的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逐步把学生以高考为第一需求转化为以成才为第一需求,只有学生第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成才,才能改变对不是高考科目的冷淡态度,也会改变对高考科目三年热的缺陷,真正激发出不是功利为目的的求知欲,从而要求对学习方法的学习,自觉地要求能力提高的本真需求。

六、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需要激发学生的需求

俗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来激发学生的需求,教师应首先成为“会学习”的榜样。如果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充电、不断自我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教育学生,可以有效地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要推进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研究者,用自己的创新教学影响学生,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需求。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要激发学生的需求,还必须在教学课堂中创设民主的和谐教学氛围,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化掉教学法中的僵硬棱角和有形痕迹,使教与学在“润物细无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式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和生活必需。我们还要坚持以学定教、因学而教的原则,利用学生身上丰富的课程资源,多采用讨论法、对话法、合作法、探究法、情境法、网络法、案例法等先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上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发言的需求、质疑的需求。

七、树立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新课程改革是从理想的角度考虑,要求教师全面地、渐进地、科学地、艺术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教师必须树立以真诚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深入了解学情,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的尊严,摆脱成人身份纠缠,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度参与到学生世界之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创设民主的和谐教学氛围。教师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指责排斥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改变课堂上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鼓励学生提教学建议,并积极采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了解学生的心态与需求,不断改进教法。这样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需求的渐进性、多层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方法时做到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以饱满的教育热情,高超的教育智慧,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迅速领悟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现行教材中的不足,能与学生一起把教材以外那些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生活密切的,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最新材料作为补充来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倡导一问多答或多问一答。一题多解或多解一题;尽量让贮存在学生脑子的知识进入“流通领域”,能聚合、分解、转换、代替、跳跃、嵌入,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跨越性和精细品质的发展。

(本文在《深圳市教学研究》2005年第7期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