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对新课程,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

面对新课程,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升学考试严重扭曲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正常进行,危害国家,祸及青年一代,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造成悲剧性后果。随着新课程进入全面实验阶段,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据此,我们来展望新课程实施后的考试。相信不久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面对考试时,不再是害怕,而是欣喜,原来考试也可以更美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考试,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考试,只要提到考试,中小学学生大多感到害怕(甚至中小学教师也感到害怕),尤其是在以考试决定学生毕业和升学命运的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考试已经从“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导致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的局面。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工作被蒙上了一层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

在应试教育的旗帜下,考试成为评价的唯一方式,学校评价学生靠分数,社会评价学校看分数,分数高,一切都好,“一俊遮百丑”;分数低,一切都差。于是有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说法,分数成了一切,考试成了主宰,考试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为了完成升学指标和上面下达的升学任务,整天搞题海战术,纯粹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育。升学考试严重扭曲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正常进行,危害国家,祸及青年一代,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造成悲剧性后果。

随着新课程进入全面实验阶段,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标准除了考试成绩,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学生公开推荐等制度。”据此,我们来展望新课程实施后的考试。

●考试的形式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尽可能实行开卷或者半开卷考试,对于文科考试实现全开卷,对于理科考试实行半开卷。

●考试的对象从关注虚无的“分数”到关注真实的“人”。

考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多种水平的分层分卷考试。

对于非选拔性考试,尽可能多采用分层出卷,即在同一张试卷上分出四、五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自由选择。这样,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学生自选不同试卷进行测试的方式,针对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确立不同的考试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较后进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有利于调控教学,避免了以分数排名次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得到健康活泼的发展。

这样衡量学生的就不是一把尺子了,而是多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可以模糊分数,这样一来,以分数划分学生等级的老方法就不灵了。

●考试的方式和结果处理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1.考试方式的多样化。从目前的只注重纸笔测试到形式多样的测试方式。

2.一次考试多次机会或者多次考试多次机会。

3.建立附加题制度。一个学生可能这门课程不行,但有可能另一门课特别突出,让那些在某学科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建立类似体育或美术式的中考(高考)模式。

●考试的过程从独立考试走向合作考试:纸笔考试只是由一个学生来完成,随着考试的多样性,有几个学生共同完成的考题也会应运而生。

●考试的内容由书本经验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考试的目的从检查过去到开发潜能。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中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这类考题,如在理科考试中出现了以往只在文科中出现的阅读理解题等,它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就很有帮助。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中各学科出现了许多开放性试题,归纳猜想题,画图设计题,信息迁移题,实验探究题等,已经开始向这方面发展。

让学生“乐学、善学”,让教师“乐教、善教”,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相信不久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面对考试时,不再是害怕,而是欣喜,原来考试也可以更美的

本文发表于2003年9月10日《中国教师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