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中国高层人才重要渠道

培养中国高层人才重要渠道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这些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各国、各地区都在调整政策,采取措施,争夺博士后人才。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二)培养中国高层人才重要渠道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和不懈奋斗的经历,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追求光明、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但只要我们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国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人才强国之路是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博士后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高智力群体,也是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博士后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它的短缺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博士后人才成为空前激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各国、各地区都在调整政策,采取措施,争夺博士后人才。在这场人才竞争中谁掌握主动,谁必然就是21世纪的赢家。

1.博士后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

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科技革命的根本标志。与之相应的是,人类逐渐意识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联合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在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获得体能、技能、智能社会所需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社会得到的收益分别为1∶10∶100。这就是说,一个仅具有体能的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只能维持其本人的生存;如果同时具有技能,创造的财富则高出仅具有体能的人10倍,能够养活10个人;再具有智能,创造的财富又提高10倍,可以养活100个人。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虽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智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优先开发物质资源还是优先开发人才资源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做法:一是实施物质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20倍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二是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仅7倍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两种不同战略带来的结果是,后者的优势明显大于前者。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物质资源并不丰富,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2.努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的博士后人才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看,存在着这样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即人力资源依次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再转移到第三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的实质,是用机器减轻或替代农民的体力劳动,把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工人,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其关键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信息化的实质,是人脑的解放,是体力劳动的减少和脑力劳动的增加,其关键是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把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

先搞工业化,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再搞信息化,把体力劳动者变成脑力劳动者。这本来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事情,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把这两个阶段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按照这样的方向进行:紧紧围绕我国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努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3.充分发挥制度和体制的优势,促进博士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实现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大学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优胜劣汰、开拓创新、注重实绩等市场经济意识,为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机会平等、公平竞争、契约化管理等市场机制,为领导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三是人才市场为各类人才的流动和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努力培育一个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应加快人才市场发展的步伐,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人才的自主择业权,推动人才市场的主体到位;发挥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的作用,维护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消除分割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因素,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打通地区、行业间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的渠道,鼓励跨区域服务,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交易行为和实施宏观调控。

中国博士后具有政府主导的一个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在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一是保证对高层次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切实有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利于形成各方面的共识,从而使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富有成效。要制定政策和法律,积极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和西部地区流动;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科研院所和人才匮乏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开发创业,逐步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缺乏并存的矛盾。二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和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工程项目,集中优秀人才,协同攻关,力求有所突破。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在学科建设成熟的基础上,择优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自由进行科学探索,在完成科研项目中实现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作为培养造就高层次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工程,我国博士后制度始终表现出在人才使用方面的特色。

第一,对优秀的年轻人才委以重任。中国要发展,取得科技进步,就必须培养优秀的高级科技带头人,并让他们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博士后制度建设、科研和生活环境的营造、流动与竞争机制的形成等紧紧围绕高层次人才——博士后的培养与使用,以科学的管理为博士后具有创新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二,抓住人才成长和人才创新的时机。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工作的经历来看,他们创新的高峰多在做博士论文及其后连续几年的科研工作期间。中国博士后制度选拔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者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锁定了他们在科研上的创新高峰,是一种良好的支持青年优秀人才开展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机制。博士后在站的研究工作瞄准国际前沿目标,通过合作,实现了学科间的广泛交流,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下最有可能创造出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抓住这样的时机,必将促使人才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规律,推动对世纪科学的进步。

第三,期盼涌现学术大师。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中,约60%来自大学,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67%,化学奖、物理学奖的74%,经济学奖的90%均为大学教师。优秀的大学应该通过一流的研究成果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建立中国博士后制度,选择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青年人进站工作,在其大胆而自由的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造就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学术人才,做出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与进步,不仅是呼唤学术大师的时代,而且必将是产生学术大师的时代,博士后制度为追求科学进步的人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智力潜能的契机。

第四,做好人才的科学定位。李政道教授认为除少数人外,青年博士必须在学术活跃的环境中,再经过2~6年独立工作的训练,才能渐趋成熟。这时他们的年龄在30岁上下,可以委以重任,并成为解决科学难题学术新人。博士后制度的意义是在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模式中尽快促使青年人才的成长,青年人才首先要求在年龄划定。现在我国提倡终身教育是一个进步,但博士后制度并非学历教育或成人培训,因此我们应该将进站人员选拔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身上,以自然科学为主,兼顾社会科学,培养使用年龄在30岁左右,科学素养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博士。只要我们定位准确,选拔机制严格、公平、透明,博士后出站评审保证质量,就能实现博士后制度对优秀年轻科研人员培养与使用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