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论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提出以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试图构建利于网络环境需要的相关体系及评价方法,以此抛砖引玉,共同提升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效。基于此,在探索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该课应以信息素养为培养目标,并由“信息意识、信息理论、信息技能、信息资源、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伦理、信息美学”等8个要素构成[3],其中,信息美学处于核心地位。信息素养体系是有关信息素养诸要素有机组成的构架。

论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秦殿启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盐城224051)

摘 要:网络环境促进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由信息意识、信息理论、信息美学等9个要素构成该目标体系;文献检索课教学以信息素养体系为基础,以“五环”为构架,通过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各要素的积极互动;引进ISO90001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文献检索课教学管理的标准化。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信息素养;教学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1984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按照原国家教委文件精神,文献检索课理论讲授和实践检索的课时各占一半,足以证明该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担负着深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发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任。它既是检验文献检索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换为检索技能,提高文献检索能力的重要一环”[1]。文献检索课从依托图书馆进行手工实习到以文献检索室为专门实习场地,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网络环境出现以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学校机房成为开展上机实习、光盘检索的必备条件,并与手工检索相结合,不断适应新环境带来的挑战;随着网络环境的普及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该课实践教学环节几乎全部采用上机、上网实习,尤其是网络信息检索,成为该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尽管文献检索课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网络信息检索的深入探索,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以及评价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总结、整合和提炼已有的成果,科学构建文献检索课新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方法,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笔者提出以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试图构建利于网络环境需要的相关体系及评价方法,以此抛砖引玉,共同提升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效。

2 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及体系模型

信息素养源于文献检索,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的报告中,把信息素养概括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2]。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人们所具有的有关信息及其使用和创新方面的文化修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及其教育在发达国家已经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内容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作为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的信息素养,可以从其要素构成和体系模型来理解。

2.1 信息素养的要素构成

在信息时代,各类信息资源浩繁芜杂,要想高效地获取和利用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信息素养,使教育信息资源为我所用,使人真正成为信息的主宰者。基于此,在探索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该课应以信息素养为培养目标,并由“信息意识、信息理论、信息技能、信息资源、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伦理、信息美学”等8个要素构成[3],其中,信息美学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笔者将信息网络作为第九要素,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的社会网络,其内涵既包括传统的社会网络,又包括因特网环境下的各类信息渠道,如知识发现、六度分离(即小世界现象)、网格技术等信息内在的网络特性。之所以提出信息网络作为信息素养的要素之一,一方面基于信息的传播特性;另一方面是基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2 信息素养体系(Information Literacy System)

信息素养体系是有关信息素养诸要素有机组成的构架。笔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图为例来展示(见图1信息素养八卦图),乾卦代表信息意识,取意“自强不息”;巽卦代表信息网络,取意“相随不息”;坎卦代表信息技能,取意“渊深不测”;艮卦代表信息资源,取意“山外有山,山相连”;坤卦代表信息伦理,取意“厚载万物”;震卦代表信息理论,取意“相与往来”;离卦代表信息整合,取意“依附团结”;兑卦代表信息创造,取意“喜悦可见”。信息美学位于八卦中心,用阴阳鱼表示。本构架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信息观和宇宙观是相通的,受《老子》“道”的理念启发,把信息素养提升为21世纪人们的生存之道!其要素之间具有互动性,并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信息美学位于中心,并受其他要素的制约,同时也影响其他要素。

img25

图1 信息素养八卦图

3 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特点及体系构成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核心课程,信息素养对终身学习具有战略意义,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富有实效。为此,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特点是坚持以检索实践为重心,努力实现“三个结合”。

3.1 和图情理论相结合,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发展和研究动向,密切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前沿,将数据库知识发现、语义网研究、3G研究、信息构建、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小世界现象、Web3.0、云计算等图情热点融入文献检索课教学,将蝴蝶效应、马太效应等社会学理论引入课堂,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中,“首先要提出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操作来实现。也就是说,第一步要有应用的意识,第二步要有活学活用的能力,这才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4],做到理论扎实、信息新颖、方法先进、检索科学。

3.2 和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结合学生专业,利用课题法,认真组织策划,实现专业学习与文献检索课学习的有机互动,把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和研究前沿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具体实践来实现对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深入分析研究,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或引进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随时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方向,尽快将相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实现文献检索课与时俱进”[5],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

3.3 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协作精神

把检索教学和学生论文写作、项目研发、课题研究等相结合,文献检索课教师要高屋建瓴,明确自身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如今,当把信息素养提升到大学生的基本素养这样一个高度时,文献检索课教研人员需要走出该门课程的狭小圈子,融入大教育集体中,用更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研行为,以适应信息社会学生发展的需要”[6],从“教-学”互动、“理论-实践”互动等过程的计划与控制来优化学习绩效,逐步把检索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科研意识、课题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3.4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构成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包含3个层面9个要素(见表1),即以实践层为基础,以理论层为指导,最终考察核心层的实现程度;实践层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整合为评判要点,主要检查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理论层以信息意识为重点,以信息伦理为辅助,着重判断信息理论水平;核心层以信息网络为线索,以信息创造为结果,核心内涵是关注信息美学,用审美的视阈对信息素养进行哲学思考。

表1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层次要素表

img26

4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实现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下“五环”式构图(见图2)。

img27

图2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五环”式构图

“五环”式构图受奥运会五环标志启发,结合文献检索课教学实际,把文献检索课教学环节分解为“五环”,上层为2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下环为3环,包括课堂教学教师演示、学生检索实践和检索习题作业等3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在“五环”式构图中,融入了信息素养的9个要素:信息意识是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理论重点结合课堂教学教师演示环节,加以巩固理论教学的实效;信息伦理主要在检索习题作业中,体现真实的慎独的学术风范;信息网络位于实践环节的前列,强调其在信息素养和实践教学中的桥梁作用;信息美学处于中心,表示信息素养的核心目标;信息创造贯穿在检索实践和检索习题作业中,并与实践教学相交叉,体现了该要素的重要性;信息资源和把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教师演示和学生检索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在信息理论指引下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信息技能实现了检索习题作业和实践教学的最后融合,作为评价文献检索课程实现目标的重要依据,具有可行性;信息整合是学生检索实践环节重要的能力要求,处于基础而必需的位置。

文献检索课要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创新,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又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观需要。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文献检索课教师的创新建立在吸纳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基础上,满足教学相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例如,通过激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小组或采用“基于科研过程的文献检索实习”[7],也可以深化“问题探究型、师生互动型、兴趣型、网络辅助型”等模式,尝试引入“项目课程法”[8],调动大学生文献检索课实践过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沟通能力、调研水平以及精诚团结的精神。

5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评价

根据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信息素养的9个要素以及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五环”构架,提出如下“五环”式评价体系(见图3)。

该评价体系以百分为总分。对教师而言,要把五个环节9个要素有机贯穿在教学体系的全过程,既不能理论脱离实践,也不能忽视各实践环节中理论的灌输和指导作用;“五环”分值的均衡重在体现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协调组织、不可偏废,要求施教者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环环相扣。对学生而言,要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深刻领会信息素养的内涵,将9个要素的理解、掌握、运用融合在五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中,达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目的。各要素的具体分值可以结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以及借鉴最新的信息环境进行定夺。“对于教学而言,成绩评定方法有利于推动教学的发展……如何利用多元化评定手段,如实习报告、平时上机、综合实践等方法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值得研究”[9]

img28

图3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评价图

6 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管理

随着高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是世界上普遍认同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1标准也适用于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管理。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该体系采用四大过程(输入、输出、资源、活动),所有过程都可运用PDCA模式(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运作,以此促进总体绩效持续改进。按照ISO9001标准管理思想和方法实施有效管理,根据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把四大过程贯穿于“五环”之中,发挥好各环节的作用,每个环节以及各个过程都运用PDCA模式来科学运作,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改进教学和实践模式,结合“新生入馆教育、专业、课题、毕业设计等”[10]有的放矢地开展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教学,持续提升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实现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这是文献检索课教学的质量管理得以构建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胡自玲.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刍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42-145.

[2]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9.)http://www.ala.org/acrl/nili/ilit1st.html.

[3]秦殿启.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1.

[4]庄妍.基于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王林,葛敬民,孙小梅.文献检索课网络课堂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施[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63-64,55.

[6]陈昌蓉.基于博客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7]谢宝义.基于科研过程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实习[J].情报探索,2008(10):119-120.

[8]杨光武,郭向勇.基于项目课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3):70-73.

[9]刘颖,唐永林,曾媛.我国文献检索课实习教学文献研究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9(7):13-16.

[10]郑慧.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实习新模式研究[J].学理论,2009(07):272-2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