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7年,巴班斯基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巴班斯基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验,并分别于1972年和1977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观点》和《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两本专著。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标准的教学过程被认为是最优的。巴班斯基指出,辩证系统的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本书精要

一、本书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巴班斯基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进行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实验。1972年,他在总结顿河罗斯托夫的先进经验以及对各种教学论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观点》一书,探讨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1977年,巴班斯基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在书中,巴班斯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以现代科学方法为指导试图解决教学、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作者从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方法体系的具体内容。

二、历史名人对该书的经典评价

“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在苏联、在我国都引起重视,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它总结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克服留级现象的途径,很实际、很有成效……二是它引进了系统的方法,使辩证法的应用具体化,提出了一条新路子。”

——王策三(教学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讲了一套程序和办法,但作者强调:‘无论如何不能低估发挥教师创造才能的作用。’而且他认为掌握跟教育活动中的死板公式相对立的最优化思想,‘将会尽力促进教师创造个性的发挥,增长他们的才干和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这话也许不仅是对教师的一种鼓舞,而且是合乎辩证法的建议。”

——张定璋(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教学思想研究专家)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从苏联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又用来指导苏联的教学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通过检验,巴班斯基也在逐步校正这个理论的某些论点。”

——吴文侃(比较教育研究专家)

作者简介

巴班斯基(Ю·К·ВаЬанскп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曾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巴班斯基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验,并分别于1972年和1977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观点》和《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两本专著。1973年,巴班斯基获得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9年巴班斯基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

巴班斯基除了著有上文提到的两部专著外,还在苏联的两个主要教育刊物《苏维埃教育学》、《国民教育》以及《心理学问题》、《初等学校》等杂志上发表过十多篇科学论文,并编写了十多本教育论著,其中包括苏联教育部批准为师范学校教学参考书的《教育学》。在作者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作品内容

本书研究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全书主要内容共六章,此外还包括序言、结语、参考文献。本书叙述的逻辑线索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在“序言”中,作者分析了苏联学者和实际研究者关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因。巴班斯基认为,教育科学、教育实践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此外,还出现了在普通学校条件下实施贯彻最优化思想极为有利的条件。”[1]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科学有能力、也有责任为选择教学教育任务的最优解决方案提出专门的方法论和教学法的依据。在结语中,作者指出,书中探讨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原理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是经过检验的理论,它最初来源于罗斯托夫州的先进学校的工作经验。随后,作者会同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顿河罗斯托夫市的两所中学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措施进行了四年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教师在研究学生学习可能性、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无疲劳现象。实验证明,作者所推荐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措施符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即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它对现有条件来说是最优的。他还强调,“最优化只有在教师的辩证思维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2]。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选择教学的方法。通过先阅读“序言”和“结语”,读者可以先了解教学过程最优化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实践依据,这有助于读者充分理解此书的主要内容。本书的其他六章主要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及其标准

巴班斯基认为,要寻找最优的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最优的教学过程”。在考察了苏联部分学者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解释的基础上,作者给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3]“最优化”原是数学术语,大意指按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求最好的方案,以达到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获得最好的结果。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是指“从一定标准看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意思,推广到教学工作中来,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以及特定的教学条件,按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制订(选择)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效果。制订方案之前,需要先确定最优化的标准,只有分析和论证了最优化的标准,才可能给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比较具体的定义,才可能被学校教师接受并运用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考虑了按照几项标准来衡量最优化的必要性和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之后,作者给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项最重要标准。首要的标准是效果和质量的标准。这一标准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的水平与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合,并要求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最大可能性水平上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项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消耗标准。这一标准要求在达到效果和质量标准的同时,“既不超过现行教学计划用于课堂作业的时间,也不超过学校和劳动卫生学规定师生用于家庭作业的最高时间标准”。一旦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可能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标准的教学过程被认为是最优的。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指出,辩证系统的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为了找到在特定条件下最优的教学方案,要按整体的、辩证的、动态的观点来选择教学的结构。所谓按整体的观点来选择教学结构是指选择的程序能完整包括教学过程的所有基本成分;在选择时要依据所有的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条件。所谓辩证的观点是要求教师认清教学的辩证性质,认识到没有全能的教学结构,要根据具体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结构。而动态的观点是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及时相应地调整教学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论基础

巴班斯基认为,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必须按教学的规律性并遵循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来行事。因此,有必要分析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以此来寻找确定最优化方案所依据的科学规律。

1.用完整的、辩证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彼此相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以及教学得以进行的条件。教学作为一种完整的活动,依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活动都有其目的、手段和结果的著名论断,教学过程既有教养和教育目的,也有达到此目的所需的内容和手段,最后以一定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结束。教学过程具体分为以下一些基本成分:“由社会所决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组织形式、师生活动的方法、教学结果的分析和自我分析。”[4]关于对教学过程的说明,有助于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环节得出一种新的认识,即:“它不是归结为传统的环节的划分(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而是从比较广泛地把教学过程设想为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出发。”[5]他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师生互动过程。从这一理念出发,作者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具体化、选择最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师生教学互动、检查并反馈、分析结果并查明下阶段任务。在书中作者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说明。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环节的分析有别于传统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区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或环节的看法,因而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基本环节的考虑要比前者更完整、更系统化。[6]

2.研究教学过程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发现教学的规律性

巴班斯基从现代哲学关于联系的学说出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为了使教学过程能有效进行,必须较深入并区别地考察教与学的过程,考察两者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相互联系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因果联系、功能联系、发展联系、控制联系等各种联系。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联系和矛盾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教学的任务、内容、手段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而这正是我们要寻找的教学规律。他参考了已有教学论著作的一些提法,提出的规律有:教学与生活联系的规律,学校教育符合科学知识、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规律,教学和教育的统一性规律,教学和发展的统一性规律,学生在教学和教育中的积极性规律等。

3.依据教学过程的各种规律,构建组织教学过程的原则体系

巴班斯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过程的每个基本成分和环节最优化地发挥作用,每个成分和环节都应有调节它的指导性的原则,并且由此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合理的表述原则体系的方法是使每项原则都相应于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成分及其主要要素,并将教学原则同教学过程的结构相对应。他根据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周期(设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计划教学内容和手段,分析获得的成果)提出了使教学过程的每个基本成分和环节最优化地发挥作用的各项原则。如,“为了顺利体现社会主义学校中教学目的的成分,必须遵循教学过程旨在使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性原则。”[7]根据教学目的由社会决定这一规律,提出教学与生活、与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相联系的观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须注意:科学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在教学过程活动中要考虑: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下法律学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原则;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等。

巴班斯基强调,各项教学原则是针对不同的教学过程的成分提出的,但每一项原则都是为教学过程的全部成分服务的。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某一原则的意义,只有在综合地、具体地使用各种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和实施最优的教学过程。

三、对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的分析

在这部著作中,巴班斯基为研究教师工作制订了大纲,并对教师工作中的典型缺点和困难进行评定和自我评定。巴班斯基通过对所获得的材料做的统计,分析了存在薄弱环节的主客观原因,以供下一步进行专业培训时做参考。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取决于某些条件,要查明这些条件就要了解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典型缺点和困难。为了查明教师个人实际影响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优势和缺点,他拟订了一份研究教师工作的大纲。这份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教师的概况;(2)教师的个性品质;(3)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4)教育工作的技能和技巧;(5)基本态度;(6)教师工作的一般评定。每个部分又具体包括几个方面,比如,教师的个性品质包括:“思想政治和文化的见识、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从事儿童工作的意愿、坚持性,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性,要求的严格性,自我评价。”[8]除了对教师概况的描述外,对教师个性品质和工作的评定,是采用评定等级的方法。评定标准是从五分到二分的四级分制,每一分值对应于一定程度的态度或能力,分数越高表明教师在这一方面越是具有优势,实施评价的人员是校内相关的管理人员。通过从外部对教师的工作情况和水平进行评定,不仅可以找出教师的个性品质、业务水平和工作成效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对不同学科教师业务水平的材料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改善教师培训的基本方向。

除了从外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评等法以外,巴班斯基还建议使用教师对工作中困难进行自我评定的方法。具体方法是:首先,教师将教育教学工作细化为多个方面;然后,教师在每一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按程度依次分为“极度困难、很困难、中等困难、几乎不感到困难”[9]四种;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研究教师的工作和工作条件时,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已有的教育行政机关的统计资料,以此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同一现象,从而深入地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根据上述研究教师的工作大纲对部分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可以使学校校长具体的评价教师的工作。这些材料显示出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缺点,如,许多教师同学生交往的方式较为单一,对教育机制的意义估计不足;教师在教学中随机应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修养的得分较低;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的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外部的评价方式显示出了教师工作中缺点,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表明了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绝大多数教师在解决下列三项教学任务时都感到困难,这三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需要,发展他们的思维和使学生养成学习劳动的技巧。”[10]从对外部对教师的评定和教师的自我评定材料的比较来看,在组织教学过程和教育工作中有着共同的最薄弱方面,其中,最薄弱的方面是保证与家长行动的一致和组织课外活动。

巴班斯基认为,使用上述的研究方法找出教师工作中的典型缺点和困难对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查明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全部典型的薄弱因素,就有可能确定在现有条件下使用过程最优化的策略。”[11]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找到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还需查明出现这些薄弱环节的原因。作者通过对所获材料做的统计,认为导致教师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有:教师在师范院校里未掌握足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物质基础很差,等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个性特点方面存在差异,在这些方面的评定中分数较低的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更多的困难。

四、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条件

巴班斯基认为,经过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的方法论的分析,以对教师教学的主要困难的研究,发现在实践中要成功运用最优化的思想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科学教学法训练

作者建议,为了使教师掌握相当广泛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方式,重点领会最优化的标准和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教育、教学的原理,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科学教学法训练。第一种训练方法是让教师做选择教学过程最优结构的练习。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综合地选择教学任务,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确定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练习所依据的是作者设计的五种工作卡片,每种卡片为不同的教学阶段设计,并且要么列出了影响这一阶段工作的因素和此阶段的任务,要么提供一些选择的教学方式。在每一阶段的练习中,教师通过参照相应的卡片,可以了解自己的任务、影响此阶段的因素以及不同教学方式的特点,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第二种是组织教师系统地研究先进的教学经验。“模仿先进经验直接有助于掌握最优的解决某些任务的工作方法。”[12]但在模仿的过程中不要生搬硬套,关键是要找到先进经验背后的教育规律。第三种是训练教师自我分析教学工作。通过对以前教学工作客观的自我分析,教师可以察觉到以前工作中的问题,并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对以后的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二)改进研究学生的方法

巴班斯基主张,判定学生学习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学生的内部因素,而且还应包括对学生发生影响的各种外部环境。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能较全面地反映个性整体结构的系统概念,即“个人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所谓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我们理解为由个性做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方面的潜力的内外部条件的统一。”[13]它包含了诸如学生的智力、意志和情绪方面的发展水平,知识、技能形成的程度,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道德修养的程度,体力水平和工作精力。它同时还间接反映出周围环境,如父母、同学等对个人的外部影响。为了能了解全班及每个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需要使用“教育会诊”的方法经常地、系统地研究学生。“教育会诊”的方法,就是使用访问、观察、分析学生书面作业、查阅学生档案等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身体发育情况、智力发展水平、对待学习的态度、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等等。通过使用“教育会诊”的方法,可以较全面地确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发现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

(三)保证基本的教学物质条件、卫生条件和精神心理条件

首先,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是有效和高质量地发挥教学教育过程作用的条件,学校应该实现国家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物质条件的全部要求。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要努力做到最优的选择教和学的教学物质手段。“这些手段应在数量最小、花费最少和必要的费用最节约的情况下,保证效果最大和质量最高地掌握教材。”[14]其次,要保证学校有适当的卫生条件。如,教室有适当的照明,学生有休息、锻炼的场所等。最后,老师要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避免学生过于紧张或有畏惧、委屈等感觉,有助于他们发挥学习可能性的最好水平。

五、预防成绩不良学生和发展优秀生的措施

在这部著作的最后两章,作者论述了预防成绩不良学生和发展优秀生的措施。

对学生成绩不良现象的预防首先在于分析出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分析成绩不良的原因要依据下述方法论原理:①要把原因区分为主要的和附带的、第一级的原因和第二级的原因;②要以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③要以动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此外,还可以把成绩不良的原因分为学生内在的原因和与学生有关的外部的原因。在诸种原因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导致学生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教师才可能比较集中地、比较有针对性地选择克服学生不良成绩的手段。

作者研究了学生不良成绩原因研究的文献资料,又根据科研人员对罗斯托夫市260所学校3000名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表1[15]

img13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结果表明:“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成绩不良的基本原因是学校的教育过程有缺点,而且克服这些缺点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不是最优的。”[16]此外,他还对长期和短期成绩不良的原因做了分析,对不同年级留级生不及格的主要原因做了分析,对不同性别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特别是对少年前期学生成绩下降现象,对落后生认识活动的特点等做了心理、生理和教育上多方面原因的分析,这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为教师预防和克服成绩不良提供现实科学的和理论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巴班斯基提出了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最优化的系统措施。这些措施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全校性的、全班性的、分组的和个别的。前一类措施是保证后一类措施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作者在书中主要介绍了全校性的预防措施和全班性的预防措施。前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使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对待以最优化方式解决预防不良成绩的任务。

(2)要重点提高俄语和数学教学的质量。

(3)教师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使用“教育会诊”的方法,系统研究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并查明学生成绩落后的根本原因。

(4)通过讲习班、系统进修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预防学生学习落后的现代化手段。

(5)要为师生的顺利工作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协调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努力,并及时进行检查,落实各项措施。

全班性的措施主要是建议教师研究本班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使用“教育会诊”的方法来寻找成绩不良的原因,建议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发挥班上团队组织和积极分子的作用等。对那些已经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作者主张必须采取措施来帮助他们迎头赶上。由于各个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不尽相同,因此针对导致学生成绩不良的不同原因,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本书详细地论述了“克服学习劳动技巧上的缺陷”、“克服学生思维发展上的缺陷”、“克服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生知识中的空白点”等几个方面。书中所建议的方法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了解学生特点、帮助成绩不良学生进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班级授课条件下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除了要照顾到成绩不良的学生外,还要考虑到学习可能性较高的学生。作者根据先前文献中公布的研究成果以及在顿河罗斯托夫市所进行的教育实验,认为优生学习可能性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如,思维发展水平较高,听觉和视觉性质的长时间识记较好,精力充沛,具有较快的读写速度,善于自我检查,兴趣广泛而稳定,他们参加学科小组主要的动机是为了深入掌握教材和检验自己的能力,参加社会工作也比较积极,等等,由于优生有较高的学习可能性,有较广泛而稳定的课外兴趣,因此他们对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制订对优生的教学和教育任务时,要注意满足优生深入学习的要求;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要吸引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乐于帮助其他同学;要防止他们过高估计自己和产生虚荣心,也要防止由于经常负担太轻而懒惰。在教学形式上,对优生要给予较多的自由,要多应用分组和个别工作的形式,要扩大局部探究法和研究法的使用。在检查优生学习上也要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要多给他们布置一些专题性的和概括性的作业,检查优生的目的不是为了看他们有没有完成作业,而是要激励他们深入理解教材的主要原理。

尽管巴班斯基所建议的对待成绩不良学生和优生的具体措施不同,但贯穿于这些不同措施中的思想和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在系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遵循教学规律,为学生制定出最优的、具体的教学方案。

简要评述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这一思想有着牢固的实践基础。首先,教育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初顿河罗斯托夫地区所进行的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实验基础上的。其次,基于教育过程最优化思想的系统措施经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有效的。20世纪70年代,巴班斯基在顿河罗斯托夫的第1学校和第92学校进行了四年的教学实验。实验表明,作者所推荐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措施符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它对现有条件来说是最优的。因此,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能在此后的实践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本书中,巴班斯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吸取现代系统论、控制论的优秀成果,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做了分析,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本书中的许多论述体现了作者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可以认为,正是对唯物辩证法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才使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在理论上达到一个很高水平。

因此,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与理论演绎的高度结合,它因而具有严密性、科学性与应用价值。本书既提供了一种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程序,也展示了一种研究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张履正)

【注释】

[1]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71、57—58.

[2]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71、57—58.

[3]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71、57—58.

[4]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12—13.

[5]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12—13.

[6]张定璋.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J].课程·教材·教法,1981(1):80.

[7]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6.

[8]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90—91、96.

[9]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90—91、96.

[10]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03、106.

[11]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03、106.

[12]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1、131、163.

[13]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1、131、163.

[14]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1、131、163.

[15]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82.

[16]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