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墙头马上》五十年

《墙头马上》五十年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朴(仁甫)所作的《裴少俊墙头马上》,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9月底,晋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2009年6月,为庆祝戏校成立55周年暨该剧首演50周年,还精心制作了《墙头马上——五十年传承典藏》一书。先说“墙头马上”一场。

《墙头马上》五十年

口述:顾兆琳   

采访、整理:江沛毅

时间:2010年11月 

总理建议改编元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

昆曲《墙头马上》诞生至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回首当年创作、演出的经过,仍然令人激动不已。

1958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俞振飞,曾问道:明年建国10周年大庆,昆曲有没有新的作品?俞校长回答说: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但没有合适的题材。总理说:我可以推荐一部作品——元人白朴的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

白朴(仁甫)所作的《裴少俊墙头马上》,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剧本脱胎于唐朝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全诗词句质朴,情深意切,非常动人,就是过分感伤,使人读后愁肠百结。而其主题却非常消极,不但没有反封建礼教,甚至也不严厉斥责始乱终弃的薄幸郎。相反,它的目的却在于“止淫奔也”。白朴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安排故事情节,紧紧抓住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这几句大做文章,把封建制度下所造成的悲剧变成了讽刺封建制度的一出喜剧。剧中所塑造的李千金这一角色大胆泼辣,视封建礼教如无物,根本不同于一般的大家闺秀,所以使这出戏得以脱离一般才子佳人的窠臼,别树一帜,光彩照人。尽管如此,几百年来却一直不为人重视,远没有他的另一名著《梧桐雨》那样脍炙人口。除了晋剧、川剧有所演出外,其他剧种均未演出过。

同年秋天,上海市戏曲学校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正式组织班子,以集体名义,着手进行改编本剧。首先请上海京剧院老编剧苏雪安写出初稿,接着由周玑璋副校长负责召集俞振飞、言慧珠两位校长,以及朱传茗、方传芸和华传浩传字辈老师一起参加讨论修改。根据初稿,大家围绕着如何突出反封建的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先后多次会同各方专家,集思广益,数易其稿。改编本发扬原作精华,细致刻画了李倩君、裴少俊、裴行俭、裴福等不同人物的性格,具有更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浓郁的喜剧色彩,同时也保持了鲜明醇厚的传统昆曲风格。在作了较大修改、搭起架子以后,请朱传茗、方传芸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杨村彬执行导演,孙浩然舞美设计。演员阵容颇为强大,除俞、言两位校长饰演男女主人公裴少俊、李倩君外,学校的昆曲执教老师郑传鉴演裴行俭,华传浩演裴福,昆大班的尖子学生也参加演出。其中,梁谷音演丫环梅香,计镇华演李世杰,刘异龙反串乳娘,成志雄饰张千。老少同台,师生携手,极具亮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俞校长一生演过数以百计的昆曲剧目,但基本上都是传统戏。尽管也参加过许多京剧新剧目的创排,但昆曲新剧目,这是唯一的一出。

经过反复修改、排演十几次以后,1959年1月,全剧首演于大众剧场,好评如潮,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改编演出的成功,为昆曲的革新闯出了一条新路,也坚定了上海市戏曲学校“搞出一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祖国戏剧体系来”的信心。同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剧本单行本。9月底,晋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刘少奇、周恩来、贺龙、彭德怀、陆定一、周扬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员,祝贺演出成功。最令人兴奋的是,该剧还被扎制成大型彩车,参加国庆大游行!当彩车行经天安门城楼,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时,演员们尽情地挥舞着手中的鲜花,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情此景至今难忘!同时,剧组还应邀赴内蒙古、天津等地巡回演出。田汉观后,喜赋一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墙头马上因缘好,再霸歌坛二十年。”俞校长在晚年仍乐道此事,曾赋句追忆道:“京都献礼奉心香,白氏文章擅胜场。纵有田翁添妙语,但求驱策不飞扬。”

1963年7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成彩色艺术片,蔡振亚导演。根据人物角色分行归当原则,对演员有所调整。裴行俭改由王传淞扮演,郑传鉴饰李世杰,张凤云饰乳娘。其间,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等亲临拍摄现场慰问。俞校长和夏部长还对剧本作了零星的一些修改。

与此同时,昆大班学生华文漪、岳美缇等人学演该剧,并参加上海青年京昆实验剧团建团公演。1979年,上海昆剧团组建后复排重演。由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刘异龙、周启明、顾兆琳等主演,在各地巡演达70余场。几经加工提炼,精益求精,已成为保留剧目。江苏省昆剧院也曾学习此戏,由石小梅、董继浩、姚继焜、姚继荪等人主演。现在已经是上海昆剧团的中坚力量的黎安、沈昳丽、胡刚、侯哲等昆三班同学业已成功学演了全剧,令人欣慰。

2007年冬、2008年秋,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顾兆琳、史洁华、缪斌等人先后二度在沪、京两地,携手重演此剧,引起轰动。他们深得俞振飞、言慧珠两位校长及“传字辈”名家的真传,功力自深,表演已臻炉火纯青的化境。以至场内座无虚席,一票难求。2009年6月,为庆祝戏校成立55周年暨该剧首演50周年,还精心制作了《墙头马上——五十年传承典藏》一书。旨在薪火传承,不断推陈出新。书中收录俞振飞、言慧珠、华传浩等人的演出体会文章,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厚生先生作序。

裴少俊、李倩君的形象塑造及其表演

上面简单回顾了全剧创作、演出的一些情况,下面我想着重谈谈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

创作之初,为了加强喜剧效果,在剧本中加上了很多不适当的对白和穿插。如果按照这个路子来表演裴少俊,那就使其成为了浮佻浪子、轻薄儿郎,而他与李倩君的纯洁爱情势必变得轻狂和庸俗。经过反复争论,一致认为裴少俊应该是一个忠厚诚笃的青年,他对于李倩君的爱情是忠诚的,绝非逢场作戏、始乱终弃。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礼教压迫,造成了他懦弱的性格,以至于其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来保卫自己的妻子和幸福。在人物行当上,属于巾生的表演范畴。而李倩君作为“唐室宗亲,尚书之女”,与杜丽娘、崔莺莺等人有相似之处,但在性格上,更为开朗、活泼、豪放、倔强、刚烈。所以,在服饰、风度上,均按照五旦(闺门旦)的表演路子,但在身段、步法,以及唱念的语气、声调、节奏上,则用了近乎花旦的手法,以突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全剧一共10场,最为重要的是“墙头马上”、“花园相会”和“逼写休书”这三场戏。

先说“墙头马上”一场。剧中主要的人物在这场戏中悉数登场,是全剧发展的起因。俞校长一上场,就运用了武戏中的背马鞭、抱马鞭的动作,使身段造型比较丰富。其后一边吟诗,一边让马鞭在背后转小圈,这是从扇子动作化来的。当突然看见李倩君时,不禁愣住了,于是勒马正看墙头,然后再侧面看。随后一退,一抱马鞭,起左腿,眼睛一直盯着墙上看,走半个圆场。接着一个反云手,一背马鞭,左折袖,再侧面呆看。这段戏,一个在墙头,一个在马上,表现人物从四目相窥到神往不已。为了把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场面表现得更生动,俞、言两位校长设计了许多造型、身段,包括正面看,侧面看,静看,动看,转身背着看,踮起脚尖看,背马鞭看,抱马鞭看,折袖背手看,上步翻袖看等。同时,还用画面的组合来强调两个人物的一见倾心以及双方相看之美。这许多种的“看”,紧紧把握住男女双方都是纯朴的青年,潇洒而有气度,羞涩隐含热情,在相望中要充分表现其初次感受爱情的喜悦。这样,喜剧气氛自然出来了,格调也较高。是纯朴还是油滑,都在眼神里得以体现。俞校长一直强调:“这个戏是喜剧,表演上要放开些!”所以,戏里不少地方都用了夸张的表演手段。为表现当小姐从墙头上消失了,小生对着空墙傻看,俞老师用了三个上步,先是起左脚,然后上一步,再起右脚上一步。这三大步,每次起腿都很高,幅度很大,右手背在身后,像是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直瞪着眼睛。观众从他的背影,想象着他那副可笑的憨态。在这静场时,又突然回身抱住老家院,欢叫起来:“老院公,今晚我要到花园中!”这样忘形的天真,逗得观众哄堂大笑。

接下来的“花园相会”戏份比较重。李倩君焦躁不安地等待裴少俊,所着重表演的应该是一个天真无邪少女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向往。等到裴少俊跳墙相会,她就完全沉浸于爱情的喜悦里,表演上不像闺门旦那样掩面娇羞,也不似一般花旦那样扭扭捏捏,应尽可能地大方、开朗。在裴少俊表示“片刻相逢成永爱”时,她便单刀直入,问他家中还有何人,当得知“尚未婚配”,她立即以身相许,又强调“纵私订姻缘人震惊,我今偏自调排”。光明磊落,大胆泼辣。自然也不能没有一点羞态。在这里言校长很好地把握了“娇憨豪爽”四个字。戏中有一段很美的此起彼落的对称身段,极精确地揭示了两个主人公的内心:夜深的后花园内,两个年轻人初次幽会,内心充满了喜悦,几乎忘乎所以,小生唱到“花墙权当梯阶”时,俞校长在“墙”字上用了一个高八度“”腔,表现了裴少俊的情不自禁。立即,李倩君一个惊慌的摇手动作示意小生,他才下意识地捂住自己的嘴,这个神态变化几乎在一两秒内完成,然后两人并肩,同时跨前一步,翻起水袖,向左右悄悄地巡视。以后每演至此,观众都会笑出声来,演员可以用笑声来检验自己表演力度、幅度的艺术效果。

“逼写休书”是全剧的高潮,裴父、少俊、倩君三人之间的矛盾,来了一个总爆发,达到了全局的总高潮。这场戏充分展现了李倩君对封建礼教作斗争的胆略,揭示了裴行俭这个封建顽固派的凶残和势力,而裴少俊的软弱和无能也得以显露。在父亲逼迫下,他终于做出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休弃了同居七年且真诚相爱的妻子。当然,这确使他的内心感到了极大的痛苦,良心上也受到严重的谴责,但是由于自己的懦弱,他没有力量为保卫自己的幸福作进一步的斗争,只得满腹怨愤地离别自己心爱的妻子及儿女。而李倩君在过去的七年中,无时无刻不希望自己与裴少俊的关系明朗化,所以遇见裴行俭后,并不回避,落落大方地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显示了她的主见和勇气。当要她磨簪、游丝系瓶时,她也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但最后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予以拒绝。这些内容的铺排、刻画,需要层次和发展,使观众信服。

突破陈规,合理选用曲牌

众所周知,昆曲的唱腔是曲牌体,较板腔体有着更为严谨的格律要求。《墙头马上》作为一出新创作的昆曲,也就牵涉到选择曲牌的问题。根据剧本规定的情景,按照剧中人当时的情感,由俞校长选择合适的曲牌。如“诗媒”一场中,用的是【二郎神】一套南曲,静谧抒情,很好地体现了当时月夜花园相会的情景。【集贤宾】也抽去了十几板,更符合人物的感情。又如“逼休”一场,改编者用了【九转货郎儿】一套北曲,清新流畅。按照其规定的次序应该是一、二、三……顺序接转,而现在改为二、三、五、四、七、八、六。而且对唱句改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需要几句就唱几句。由于词句长短和四声的变换,腔服从词,词服从感情,腔也自然而然有了变化,听上去颇有【九转货郎儿】的味道,但并没有套用现成的。

“团圆”一场在谱曲方面煞费苦心。初稿用了《长生殿·絮阁》中的【醉花阴】一套曲子,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李倩君与裴行俭的斗争,与梅、杨争宠迥然不同,调子又过低,于是改用《刺虎》中的【滚绣球】一套。经过彩排,效果仍不理想,发现大唱特唱反而吃力不讨好,而【脱布衫】、【朝天子】也唱不出李倩君对裴行俭激昂的情绪,反而使戏松懈了。接着又试用【油葫芦】、【混江龙】一套,结果也不合适。最后,言校长考虑到如果这是京剧,这里一定用“嘎调”和“快板”,而昆曲到底用什么曲牌,才能唱出这种情绪呢?从激昂的调子想去,想到《林冲夜奔》、《祢衡骂曹》,于是用了【新水令】一句、【折桂令】数句,唱到“那满纸上……”时,用最快最高的调子唱出“罢罢罢,老尚书纵然你舌敝唇焦,也枉费心老”,再拂袖而下。这个调子,并没有确切的名称,完全突破了常规,但效果却十分理想。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墙头马上》一剧之所以大获成功,除了优秀的剧本之外,优秀的唱腔起到了关键作用。从中可以窥见前辈老师们对选用曲牌,特别是昆曲常用曲牌的重视。直至“文革”以后,在一次餐叙结束后,俞老同我重点谈了这个问题。他说:昆曲的曲牌太多太复杂,成为初涉昆曲编剧和谱曲同志的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昆曲不会有好的新作品问世。在编创《墙头马上》时,我们就打破了常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曲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一直在思考,是否通过摸清昆曲曲牌家底的工作后,制定出一套常用曲牌,供创作者使用。这样,新作品既符合格律要求,又有传统昆曲味道。听了俞老的话,我这才知道俞老自《墙头马上》后,一直在探索昆曲谋求发展的道路,令人感佩不已。后来,在俞老的推荐下,我正式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随连波教授学习作曲。同时,参加《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的编撰工作。对浩如烟海、数以千计的昆曲曲牌,作了认真梳理,制订出了“昆曲常用曲牌”方案,并及时运用到《班昭》等新剧目的创作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这不能不归功于俞老当时的指点和教导。

img49

《墙头马上》剧照,左为言慧珠、右为俞振飞

我与《墙头马上》的一些小花絮

1963年拍摄昆曲艺术片《墙头马上》时,考虑到俞、言两位校长的身体原因,便决定由我和蔡瑶铣担任他们的替身,帮助站地位等。由于天天守在两位校长身边,在业务上有很大收获的同时,我觉得还有几件事情值得谈谈。

先讲和俞校长有关的事情。

我的母亲顾景梅是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我在进入戏校学习前,就已经对京昆剧有所接触了。昆曲的最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俞校长和众多“传字辈”老师不仅吹得一口好笛子,而且朱传茗、沈传芷等老师还能为新写的昆曲段子谱曲。当年学校整理改编的昆剧剧目《拜月亭》、《红楼梦》,当然也包括《墙头马上》等,均出自其手。这些高质量的曲子,至今仍在传唱。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所以我就与同班不少同学一样,很自然地把吹笛当作了昆剧演员一门基本的技艺,很快学会了吹笛。至于学谱曲,我先是用小本子记下各种曲牌的特点,比较其异同。平时在上拍曲课时,我仔细听老师讲授唱腔的旋律、腔格等方面的知识,日积月累,有了一些收获。接着,我就有意识地试着为单支曲牌谱曲,有一支曲子还在学生艺术节中演唱过。

我学习昆曲谱曲的处女作,最早就是在拍摄《墙头马上》期间向俞振飞老师请教的。初冬的长春,天气十分寒冷,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利用拍摄的点滴间隙时间,老师在他的房里亲自为我拍曲说戏。当时,我还是一名小生学员。由于拍摄电影,自然耽误了学戏,俞老师就为我补课。有一次,我大着胆子把自己为元人小令谱的曲子给他看。他兴致勃勃地轻声哼唱着这并不像样的“作业”,还不时地称赞有加,令我忐忑不安的心情马上松弛下来。尔后老师开始了辨通四声音律、打造工尺曲谱的专门话题,娓娓道来,犹如一股热流温暖、滋润着我,从而使我对昆曲作曲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如果说,我现在在昆曲谱曲方面有所成就的话,与这次“长春授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一直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发轫之初”。以后,俞老又做了“乐府翻新点勘春,魏梁徐叶嗣谁人?履痕深处传心印,正始微茫识谛真”的诗送给我,并专门写了《玉经琢磨多成器——有感于昆曲演员顾兆琳的成才》的文章,勖勉有加。每一念及于此,心生感激,我也时时以此激励、鞭策自己。

接下来谈谈言校长的几件事。

第一件,言校长在繁忙的电影拍摄之余,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在走廊上耍水袖、练下场等基本功。这使我和同学们都很惊讶,觉得言校长已经是大明星了,干吗还要这样刻苦?于是,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大家也利用空闲时间练功练唱。言校长还指名要我陪她打把子,“小快枪”和“枪下场”是她必练的项目之一。

第二件,由于长春是内陆城市,水产品比较缺乏。一次在拍摄间隙,言校长因事回沪,返回时特意带了两大筐大闸蟹,给传字辈老师和所有的工作人员一起享用。大家大快朵颐,当时的气氛酣畅而又热烈,至今难忘。

第三件,长春很早就下了大雪,我们出去玩雪,言校长也立即表示和我们一块儿玩,她还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秘密:“知道吗?把红枣捂在雪里一个星期,再拿出来时,枣的味道就特别甜。”于是,我照样去做了,果然尝到了难得的好滋味。

第四件,拍完戏以后,言校长发现自己的面颊消瘦了,就对我说:“兆琳啊,今天晚上吃饭时,我要喝啤酒。”及至我问她原因时,她笑着说:“要喝点水分进去。”意思是要让自己的身体更加滋润些,能够保持更好的舞台形象。此外,俞校长和言校长都爱吃蹄筋,我就经常和化妆老师王明禄,一起把它炖酥了给两位校长吃。

这些事情好像都是一些零碎的生活细节,但联系起来想,却能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言校长的形象特点——抓紧一切时间练功,反映出一位艺术家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不辞辛苦运来大闸蟹,表现出她对前辈、同行的爱;在雪里捂枣,传递出她是个讲究生活情趣的人;要求喝啤酒,说明她注重养生的一面。在我的面前,言校长是个非常美的人,这不仅指她的面容,还涵盖了她的生活态度和艺术人生。

img50

顾兆琳(右)正在接受采访

我最初是学昆曲小生的,有一次和蔡瑶铣同学演出《出塞》时,我扮演一个戴髯口的文官。演出结束时,言校长找到我说:“兆琳啊,我看你个子太猛,唱官生不错,以后就改老生吧。”当时,小生组的沈传芷老师并没有马上同意让我改老生。后来在为长影厂彩排《墙头马上》时,临时让我扮演李世杰。同时,安排我和郑传鉴老师住同一间房。郑老师有意无意地讲了许许多多昆曲老生表演方面的东西,所以在影片中,我顺利地扮演了一个家院的角色。“文革”结束后,我正式改演老生。现在回想起来,关于我的演出行当的转变,最早是言校长提出来的。

50余年来,因缘际会,自己与《墙头马上》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我已年近七旬,但仍然工作着。虽然繁忙,但很快乐。因为著名剧作家陈西汀先生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充实之谓美。”我因昆曲而更加充实,所以快乐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