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大学生家庭教育
严 瑛
(上海政法学院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701)
摘要:除了大学生一些应用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一些基本综合素养,如诚信、忠诚、爱国、责任、勇气、合作、理解、宽容的人格品质和做事做人方式等,而家庭教育在这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方面阐述家庭教育对于应用型人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综合素养 大学生 家庭教育
人才的培养遵循的是“素质为根、应用为本、能力为上”的结构,而应用型人才除了培养“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字号人物之外,也应该培养“家”字号人物(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家”与“师”的差别其实往往是在素质之根上,素质之根是始于家庭教育而没有终点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较高的综合素养方面,家庭教育往往起着主导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与大学生的理解、交流能力紧密相连的诸如一个人的诚信、忠诚、爱国、责任、勇气、合作、理解、宽容的人格品质和做事做人方式等素养。
一、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
应用型人才是指那些注重综合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养成,具有较强的宏观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而且能灵活运用各方面的学科知识,独立地管理和完成工作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员。应用型人才要求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结构,如宏观类知识有助于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广和更高,思考问题方式科学化和多元化;微观的专业性知识是专业工作中的基础;诚信、忠诚、爱国、责任、勇气、合作、理解、宽容的人格品质和做事做人方式等综合素养则伴随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多样性的能力素养,包括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2010年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结果显示,理解交流能力是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从不同职位大类来看,理解交流技能仍是用人单位为最看重的方面,在五项基本技能中其看重度均为最高,表明会学习、善理解、易沟通的人才已经成为各类职位招聘工作的共识。理解与交流能力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理解领悟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包括积极聆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学习方法、理解他人、服务他人等方面,即我们通常笼统而言的较高的综合素养。这些最重要的综合素养是从每个人的家庭教育开始的,而且伴随着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
二、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三字经》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可见子女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婴幼儿时期直到少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到了大学阶段,很多父母就把大学当成家庭教育的“终点站”。事实上,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考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早已不是中学老师、家长向孩子所灌输的没有压力的“天堂”。因此,从现实的角度讲,大学阶段,家长仍旧需要和学校密切配合,随时主动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状况,以便更好、更早地稳固孩子一些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诚信、忠诚、爱国、责任、勇气、合作、理解、宽容的人格品质以及做事做人方式等素养,矫正一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大学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些观念又不太成熟、不太稳定,父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坚定与调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但目前我们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下面是对在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信息的调查,从一个侧面调查了我校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三、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在调查的对象中,男生50人,占40.3%,女生74人,占59.7%,上海本地的男生21人,占40.2%,外地的男生29人,占59.8%。在女生的74人中本地43人,占58.1%,外地31人,占41.9%。男生中,大一10人,占20%,大二13人,占16%,大三17人,占34%,大四10人,占20%。女生中,大一35人,占47.3%,大二7人,占9.5%,大三22人,占29.7%,大四10人,占13.5%。
在与家长交流的方式上,男生44人选电话,5人选QQ、MSN和电子邮件,其中4人同时选了电话、QQ、MSN和电子邮件,前两项占90%,只有5人(占10%)选择其他沟通方式。同样状况下,女生67人选电话和12人选QQ、MSN、电子邮件,其中11人同时选电话、QQ、MSN和电子邮件,前两项占91.9%,只有6人(占8.1%)选择其他沟通方式。在沟通方式上主要是通过电话和短信平均达到90%以上,这方面男生、女生差别不是不是很大。
在与家长沟通的频率和每次时间上,男生每周与家里联系1次~2次有30人,占60%,3次~4次9人,占18%,4次以上的11人,占22%;女生每周与家里联系1次~2次有29人,占39.2%,3次~4次的18人,占24.3%,4次以上的27人,占36.5%。可以看出男生和家里联系频率总体来说要比女生少,女生基本上呈常态分布,男生则偏重1次~2次,4次以上的并不算少。在每次沟通的时间上,男生每次沟通时间在分钟5到15分钟的有34人,占68%,15分钟到30分钟有11人,占22%,30分钟以上的有5人,占10%;女生每次沟通时间在5分钟到15分钟的有33人,占44.6%,15分钟到30分钟有29人,占39.2%,30分钟以上的有12人,占17.2%。可以看出,大多数每周时间在2次~3次,每次时间在15分钟左右,可见大学阶段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是比较少的。
在认为与家长沟通的阻碍因素上,男生认为经济因素是4人,占8%,和父母沟通有困难的13人,占26%,家里不具备时常联系条件的有11人,占22%,选择没有阻碍因素的22人,占44%;女生认为经济因素是8人,占10.8%,和父母沟通有困难的27人,占36.5%,家里不具备时常联系条件的有9人,占12.2%,选择没有阻碍因素的30人,占40.5%。从调查结果看,女生与父母沟通有困难的反而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
在沟通内容上,男生和父母谈学习、未来发展的17人,占34%,谈生活和同学关系的25人,占50%,其他的14人,占18%,其中学习生活都谈的2人,占4%,生活和其他的4人,占8%,什么都谈的为0;女生和父母谈学习和未来发展的28人,占37.8%,谈生活和同学关系的38人,占51.4%,其他的21人,占28.4%,其中学习生活都谈的11人,占14.9%,生活和其他的2人,占2.7%,什么都谈的5人,占6.7%。从沟通内容上看,在生活和同学关系上,女生沟通内容总体上比男生稍微广泛一些,但差别不是特别明显。
这次调查显示出大学阶段孩子和父母的联系、交流比较少,从沟通内容上看,大部分都是未来发展和与同学相处上,尤其是后者,而这方面正是体现在理解交流能力上综合素养的表现。可见,大学阶段学生在综合素养方面是有很多困惑的,遇到这些困惑时他们也是愿意和父母沟通求援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家庭教育”曾下过这样的定义: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不是随性的、被动的,需要父母或者其他长者主动甚至系统地、持续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到了大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上,即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法治观念、责任心、自理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是不能忽视的。“要成才,先成人”,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意味着终身性的教育。此外,大学阶段几乎100%的学生都是脱离了家庭,独自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在时空阻隔的条件下尤其需要父母主动积极地和学校配合,克服这种时空的劣势。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和父母沟通困难,即所谓的代沟。教育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教育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完善父母自身的人格,才能使自己成为成熟的人,拥有教育的能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学习、进步,否则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教育能力将会不断降低,这也许是大学生家庭教育被弱化的原因之一。
四、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从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上讲,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与老师不同,他们和孩子天天一起生活和学习,父母展现在孩子面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有缺陷的个体,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不像学校教育里的老师,大多是为个体成长提供知识性的教育,即使在人格方面的影响,也是完美化的。
从影响的全面性和深度来看,父母从抽象的对生活、工作的态度、人生的理想和信念、道德品格,再到具体的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父母之间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态度、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建立、性格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影响孩子将来教育他的后代的方式。从时间上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对孩子影响持续的时间是最为长久的。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时起,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了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也是唯一的老师;到孩子的儿童期和少年期,虽然有了学校教育,但是作为人格、道德、生活态度和与人相处的社会性综合素养教育方面,父母人就起着主导性作用;到孩子成长到青年时期,自己有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父母的影响依然存在,父母在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坚定与调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生正是处于这个阶段,所以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完善上,家庭教育更为重要。
从持续的时间上讲,父母的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即使当孩子自己成家立业之后,父母已经年老,在很多方面可能反而需要孩子的照顾,但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灵永远的归宿和依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