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论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财经学院对学生党员所进行的关于学生党员满意度的调查中,有31.4%的学生党员认为有少数学生党员的表现与党员形象不太符合。因此,很多高校党组织提出建立大学生党员考核机制,加强大学生党员质量控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高校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与环节。建立学生党员考核制度是促进学生党员质与量平衡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双重目的。

论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徐弘艳

(上海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201701)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我党队伍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而考核制度作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党员自觉贯彻保持先进性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党员质量建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通过考核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有着较强的引导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大学生群体特点等因素的变化,探讨大学生考核制度的创新要点,以期对大学生考核制度的改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考核 创新

大学生的培养是我国知识经济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也成为党的队伍建设向青年延伸的重要抓手。扩大党组织在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是我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党员来说,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还在形成阶段,还需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因此,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后的管理和教育成为众多高校党组织应该解决的难题。

一、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现状

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生党员队伍日益壮大。中央组织部日前发布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 799.5万名,比上年净增206.5万名。有学生党员226.9万名,大学生党员、青年党员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38.5%。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已经成为党组织新增力量的主要来源,尤其是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党员数量出现“井喷”式发展。诸多优秀学生的加入为基层高校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学生党员成为青年学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学生党组织队伍的壮大固然是件令人欣喜的事,然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深感忧虑。如此众多的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的表现并非都让人满意。广西财经学院对学生党员所进行的关于学生党员满意度的调查中,有31.4%的学生党员认为有少数学生党员的表现与党员形象不太符合。归结起来,当今大学生党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前紧后松现象。出现入党前的承诺和入党后的行动不匹配的现象,“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站着看”,缺少继续前进的动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不再成为其追求的目标。二是内紧外松现象。出现严于律己有余,发挥作用不足,对自己能够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但不能或不知如何在团结、组织、带领同学共同进步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上紧下松现象。表现为部分学生党员对上优秀有余,对下合格不足,在组织面前时时处处注意树立自己的党员形象,但在同学面前却表现不佳,言谈举止有损党员形象,有的甚至不如普通同学,更谈不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了。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强烈的社会背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党组织考核管理制度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党员质量下降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很多高校党组织提出建立大学生党员考核机制,加强大学生党员质量控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高校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与环节。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党组织关注的焦点。

二、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现状

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党组织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对党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凝聚力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管理成为高校党组织的新课题、新任务。考核制度因其具有的甄别、导向、激励、榜样功能而受到高校党组织的青睐,许多高校经过研究建立了符合本校情况的学生党员年度考核制度并在改善本校学生党员的质量状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高校的考核制度虽然在具体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又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一)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及教育

为加强党组织在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吸收优秀青年入党,各高校将发展党员放在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一位,学生党员数量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逐渐成为我党新成员的主力军,但前紧后松、入口严管理松的现象让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每况愈下。建立学生党员考核制度是促进学生党员质与量平衡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双重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在于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管理,通过考核对学生党员在一定期限内的表现是否合格进行判定,从而指出缺陷,树立典型,促进学生党员自觉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信仰,提升专业技能,加深服务群众的意识,最终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大学生党员仍处在发展的不稳定期,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锤炼,考核如果止步于简单地区分学生党员的优劣,那么必将对大学生党员队伍形成另一种打击。因此,各高校对考核的终极定位在于以管促教,以考核促引导,即通过考核的判定,为学生党员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让学生党员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完善。

(二)考核内容集中在政治思想、个人素质、行为表现、群众基础等方面

各高校对党员的考核多从学生党员高校大学生及党员的双重身份出发,结合高等学校大学生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具体要求而确立。如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党员考核制度》,其考核内容部分共列出十条,分别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刻苦学习义务文化知识,服从党组织的各项安排,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主动责任心强,在校内外活动中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法制观念,纪律性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严于律己,模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考核管理办法》的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专业学习、工作表现、行为规范、群众基础五大方面。不论是十条,还是五大方面,归纳起来不外乎政治思想、个人素质、行为表现、群众基础等四个宏观方面。这四方面进而又被分解为许多具体的微观指标,具体而言,政治思想方面重点考核大学生党员是否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否认真撰写思想汇报,开展党性交流等;个人素质方面则着重考核其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各门课程平均成绩如何,是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级考试是否顺利通过等;行为表现则主要考核其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及各项规章制度,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有无强烈的集体意识,能否主动关心、帮助同学,起带头表率作用等;群众基础则是在上述思想和行为基础上的一种反馈,即通过群众对学生党员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来间接判断该党员是否合格。实践中各高校对学生党员考核的内容可能有不同侧重,但对学生党员的考核内容较为一致。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党员要求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反射社会、群众对党员要求的一致性。

(三)考核侧重评分制,考核结果明确

在对学生党员的考核中,各高校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结合现代管理学和统计学理论,引入企业管理与激励的措施,对学生党员考核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量化操作方式。将上述考核内容在性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分组、量化,由学生党员本人、其他党员、上级党组织、群众根据量表进行评分,最后加权所得分数,根据等级划分得出最终考核结果,而在考核中各高校根据侧重不同使用的量表及内容所占比值不同。具体适用的量表法包括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等。此种评分制的考核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实践中因指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指标本身设计同时兼顾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两类,能实现较好的平衡,体现其评价的科学性

(四)考核有明确的时间、地域、对象范围

学生党员的考核在时间跨度上与一般政府、企业等单位考核不同,不是以自然年为标准,而是按照学校学制的设置,一学年考核一次,考核年度始于每年的9月至来年的6月。现行考核制度一般还有较为明确的地域限制,仅针对本校党委所辖范围或系部党支部所辖范围,而不具有跨校、跨区域的适用性。在对象方面,考核定位于学生党员考核,虽然参与考核的人包括群众、上级党组织和全体学生党员,但是考核的对象仅指学生党员个人,而非任何组织,所以考核本质是一种个体的合格考核。

三、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革新

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建立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党员教育管理普遍弱化的背景下,考核制度的推进是党员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举措,对加强学生党员自我教育与管理、提升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有较大的督促作用,同时考核标准的确立也让党员能主动融入主流价值观,稳定党性,坚定信仰。但是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主体,网络日益渗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主要阵地,社会民主化程度及民众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党员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对现有的考核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现实问题

1.考核内容、形式及载体较为单一、僵化

现有的考核都是建立一套包括思想政治、行为表现、个人素质、群众基础等内容的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党内、党外的个人和群体的评价得出某个学生党员合格与否的评价。考核的内容相对固化,尽管有主观评价的内容,但无法根据特定考核年度的特殊事件有所调整,形式也局限于书面评分,未能充分实现经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载体也是一些相对固定的量表,未能充分考虑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带来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2.考核目的是教育及管理,忽视了党员的个性化发展

“90后”是强调个性的一代,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坚持自我,并逐渐通过网络形成了一套属于他们自身的交往规则及价值体系。但当前的考核在目标层面并未考虑到考核对象的群体变化,未能将学生党员现有的价值体系及个体需求纳入考量,仍是以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管理学生党员,以致很多考核本身因“水土不服”而变得无力,也不利于学生党员的个性化发展。

3.考核有明确的地域限制,广度及深度不够

仅仅在一个学校党委或者党支部范围内建立考核制度多少有些应急反应的意味,可能造成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学生党员间的素质差异,从而引起党员质量建设的新问题。同时,此种闭塞的考核无法实现校内与校外监督的联动,人为造成对党员要求的脱节。

4.考核未能深刻考察原因,去除质量问题的根基在于动机的引导

考核是以学年为基础的一种事后考核、被动考核。其建立之初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应对大学生党员质量下降、党员表率作用弱化的现象。但从现有考核指标体系看,它未能较好地分析党员质量下降的深层次原因,未能看到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方面的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未能以社会大系统为背景探讨考核制度的问题,最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二)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革新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及市场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社会舆论的发达,用人单位重实践轻理论等一系列社会变化,使才产生不久的大学生党员考核暴露出诸多隐忧。要真正切实推进党员质量建设,就应将此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全面考察社会深层次变化、行业发展需求、青年党员群体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完善现有考核机制,使之有效、长效化运作。为实现此目标,笔者有如下建议:

1.考核目标应坚持管理、引导与发展三位一体

管理是质量保障的传统手段,有其刚性和严肃性,但在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个性化的科学发展显然成为学生党员更为重要的目标和需求。大学生党员作为承载传扬党的优良作风、继承党的事业、构建新世纪党的建设新局面的主力军和将来的领军人,用单一的阶段性考核体系显然不足以满足党员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现有考核体系的首要任务应是建立管理、教育、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体系,以个性发展、科学发展作为考核的终极目标,实现党员质量的长足发展。

2.破除地域界限,实现广度、深度的拓展,促进党员质量建设的平衡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继而引发地区间的矛盾,各高校、各地区党员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的差异也会进一步加剧党员质量的差异,从而导致党员队伍建设的不平衡。党员质量建设应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该只是简单地应对学生党员队伍质量下滑之治标之法。我国的7 000万党员性质同一,权利和义务相同,都是为了同一个宗旨服务,所以考核的要求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因此,笔者建议将现有的学生党员考核制度进行纵深的拓展,建立党总支考核——党支部考核——党员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形成完整的质量建设系统,自上而下,从头抓起,以上级典范带动下级党组织,同时也能有效破除社会对党组织“官僚化”的负面评论,真正形成亲民、助民的社会风气。另外,对于党员的考核不应区别校内、校外,人为造成对党员要求的割裂,而应加强不同党组织间的联动,如学校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开展考核,由此形成一个广泛的质量保证网络,学生党员走到哪里,哪里的党组织就开展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保证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质量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极大的决心和耐心,各级党组织应该通力合作,保障党员质量的长足发展,促进党员先进性的发挥。

3.利用网络开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阵地,充分实现经常性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

网络对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青少年是我国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据2009年的一项统计,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长为5.3小时,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7.1小时,其中每天上网时长为8小时及以上的占37%。全国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6.2小时。网络正渐渐改变他们思想、学习的习惯,成为其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已形成一套“90后”的特殊网络语言及相应的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既不是主流价值导向的推崇,也不完全是“外来主义”的嫁接,而是符合“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独有价值体系。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考核不能只就现实论表现,还应该关注他们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表现。网络世界的隐蔽性、开放性能满足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表达的需求,正是在一个个虚拟名称的掩饰下,很多大学生才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对各种制度和政策的真实想法,才足以了解其真正的思想状况。各级党组织应该尽早开辟网络阵地,主动融入青年群体独特的价值体系,用他们的语言诠释党的理论。还应该通过网络阵地经常性地跟踪党员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做到第一时间关注,第一时间占领阵地,起到事先防范的作用。

4.加强入党动机的教育和考察,保证发展前后标准统一

学生党员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化及信息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交错,而大学生面临的学业竞争、就业竞争等一系列压力给功利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再加上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错误引导,让很多大学生把入党看成提升自己社会竞争力的政治资本,看成自己发展进程的另一个资格条件,而未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因此,多数学生党员一旦达成目标就开始松懈,不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更别提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由始至终只是简单地在组织上入党,思想上却从来没有入党,主要表现就是在重大的政治抉择和判断面前很多学生党员发生认识上的错误,甚至倒戈相向。鉴于此,要加强学生党员质量建设,就应该从源头着手,端正对党员身份的认识,加强“去功利化”的引导,真正使发展前与发展后的标准统一。当然动机的引导单纯依靠教育似乎也只能发挥微乎其微的作用,还需要现有党员群体表率作用的发挥及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因此党员质量与新党员的发展有其充分的内在联系,加强党员的考核也需要关注党员的动机教育,保证标准的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5.考核内容强化应用技能培养板块,推动大学生党员自我发展与服务群众的统一

服务群众是每个党员的根本使命,大学生党员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各高校在评价及考核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成绩和道德表率,而鲜有利用理论知识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识和机会,造成很多大学生党员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充分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党员服务意识淡薄。因此,通过强化应用技能培养的相关考核标准,推动大学生党员应用技能的提高,通过实践搭建学校与社会服务的平台,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服务的良好过渡,对实现大学生党员自我发展与服务群众相统一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我党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对我党保持先进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包括考核在内的各种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党员质量建设,为大学生党员走上社会、完成为人民服务的重大使命奠定扎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