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扎实推进“四德”教育

扎实推进“四德”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湖北大学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学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把每年三月定为“道德建设月”,十年如一日,对全校师生集中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四德”教育,全面提升师生道德素质,并取得明显成效。

扎实推进“四德”教育 全面提升道德素质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和大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湖北大学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学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把每年三月(每年活动实际持续两个多月)定为“道德建设月”,十年如一日,对全校师生集中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四德”教育,全面提升师生道德素质,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活动目标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标要求,弘扬高尚品德,力行道德规范,优化制度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员工以高昂的姿态、饱满的热情、踏实的作风,以“四德”教育为重点,每年围绕不同的主题(2002年,讲修养、讲规范、讲责任、讲贡献;2003年,讲师品、讲师智、讲师能、讲师表;2004年,知校、爱校、兴校、荣校;2005年,爱校、爱岗、爱生;2006年,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2007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2008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2009年,以人为本、立德树人;2010年,职责·使命;2011年,学会珍惜)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道德风尚,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活动举措

回顾十年“道德建设月”活动,我校紧密结合师生员工政治思想状况和学校发展改革实际,着力实施“四德建设”工程,通过持续建设、整体推进,不断增强道德建设实效,提升师生道德水平。

(1)突出“三项教育”,实施个人品德工程。打造个人品德工程,促进全校师生以德正己,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终极目标的基础。实施个人品德工程,提高师生个人品德修养,我们重点突出“三项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与政治修养是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为贯彻和落实国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坚持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着力提高师生个人品德。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湖北大学院校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湖北大学各分党委、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湖北大学关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抓好政治教育外,学校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编印《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手册》、购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学习材料、举行专家报告会、召开专题交流讨论会等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活动。

实践教育: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历届“道德建设月”活动中,立足实际,我校积极引导教师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克服和解决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和经济困难;大力鼓励广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才智回报社会。在湖北大学,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帮助他人蔚然成风。化学化工学院叶楚平老师关心学生,无微不至,甚至在天气变化时,都要亲自打电话叮嘱学生加衣服。近年来,他所带的班级就业率达97%。由我校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教师组成的义工队在武汉市徐家棚街、白沙洲街和南湖等地定期开展义教活动,每月为社区居民义务授课,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受到媒体高度关注,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我校新闻专业姚为同学主动请缨,加入中央媒体,奔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深入一线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典型教育:典型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近十年来,我校利用公众典型,组织全校师生向桂希恩、孟二冬、方永刚、徐本禹、洪战辉等全国先进典型学习。同时,学校重视挖掘身边典型,先后开展了“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和“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印发《关于向我校勇救长江落水女子、“武汉市水上地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刘启会同学学习的通知》等文件,为广大学生树立身边的典型。我校先后举办了本校老师、著名语言学家古典文献家、荆楚名家朱祖延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国模范教师王莲君同志等先进事迹报告会,编印《湖北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等,大力倡导师生向身边典型学习、争当先进模范。

(2)完善三项制度,打造职业道德工程。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和准则。针对大学教师职业特点和高等学校的教育使命,我校将教师和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道德建设月活动之中,延伸建设成果,重点通过完善三项制度和注重开展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打造职业道德工程。

严格入口,规范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选聘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准和关口。合格教师的标准不只在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还应包括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评价。我校从2005年起增加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师德的内容,着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严把教师入口关。我校新进教师已通过岗前培训这个师德教育课堂迅速融入大学校园,融入教育事业,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创新机制,构建多元考核制度。考核是对教师德、能、勤、绩的全面了解和评价,是教师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对教师进行有效考核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模式,逐步建立了以学生考核为主,同事考核和领导考核为辅;以教学效果考核为主,科研成果考核为辅;以网络匿名评教为主,口头和书面公开评教为辅的多元考核制度,基本实现了教师考核的公平公正,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

细化管理,完善师德奖惩制度。奖惩激励是促进道德建设的重要动力,能够激发、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结合师德建设,我校出台了《湖北大学教师教学工作条例》和《湖北大学教学事故处罚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奖惩办法和奖惩标准。并自2007年起,实行了对教师考核和职务评聘的“一票否决”制,具体规定包括: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门课,凡连续2年不为本科生授课者,视为在聘期内自动放弃受聘岗位;对于未主讲本科课程或本科教学工作量和质量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教师,不能晋升职称;对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映较大的教师,暂停其授课资格等。“一票否决”制的出台是对我校教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有利于激发教师队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0年是我校“教风学风建设年”,学校印发《湖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规范》,进一步明确指出,凡未达到上述规定要求的,一律视为教学事故进行相应处理。

与此同时,针对目前多数高校“重专业素质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我校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重要突出的位置,通过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和选修课等有效措施,重点突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合作精神教育等内容,积极引导全校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念。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以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和思想品德好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3)开展“三心”教育,打造家庭美德工程。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我校本着提升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以孝敬、诚爱、仁善为主要内容的“三心”教育,即以孝敬之心尊敬长辈(父母、老师)、以诚爱之心和睦家庭(含班级、学校)和以仁善之心团结友邻(同学、同事、学生),实施家庭美德工程。近年来,我校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绿色环保家庭”等一系列家庭美德创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正确处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之间的矛盾,从而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建设团结、民主、和睦的大家庭。

(4)倡导三种风尚,打造社会公德工程。社会公德是显示个人、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标杆,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保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道德根基。对于高校师生而言,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并拥有良好的公德品质是树立自身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

文明礼貌,树文明之风。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的首要组成部分。我校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学校事业长期发展规划,使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协调并进,同步发展。长期以来,我校以“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建设地方一流大学”为理念,以贴近实际、突出重点为基本要求,以创建文明校园、构建和谐湖大为主线,以维护校园优良秩序,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工作,基本形成了“全员参与、共建共荣、共建共享”的精神文明创建新格局。近十年来,学校多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和“最佳文明单位”。

艰苦朴素,兴勤俭之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克难奋进”是我校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学校以构建节约型校园为契机,以“道德建设月”活动为载体,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一是把勤俭节约的思想渗透到师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导广大教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做师道尊严的捍卫者和大学精神的守卫者;教育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二是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等活动,促进广大师生树立起“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勤思进取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等荣辱观念和厉行节约、无私奉献的高尚意识;三是大力倡导全校各单位和全体师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行动,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勤俭办事、厉行节约,争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以人为本,扬服务之风。服务学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满意是评价学校工作的最好标准,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例如,2005年学校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开展以“爱校、爱岗、爱生”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明确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将教育和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将引导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我校将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处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工作制度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处级及以上干部每人每学期联系1个学生班级,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把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并把现职处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处级干部的重要依据。目前,无论是专任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都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工作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三、活动成效

通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我校“道德建设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1)知行合一,广大师生将道德规范化为自觉行为。我校以“道德建设月”活动为教育载体,有针对性地引导师生员工开展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让师生员工将道德认知付诸于实际行动,有效增强他们对正确道德规范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道德教育中和具体实践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使广大师生自觉将道德规范化为实际行为。

(2)见贤思齐,涌现出一大批看得见、学得着的先进典型。通过长期的“道德建设月”活动,我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先进典范。目前学校有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5人。他们有身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干部,有工作在后勤岗位的普通工人,也有在校学习的莘莘学子……这些优秀的典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极大地激励和感染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向先进典型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全校师生比典型、学典型、赶典型、超典型,我校已形成人人重道德、个个讲道德的良好校园氛围。

(3)巩固成果,建立健全道德建设长效机制。高校道德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发动、部署安排上,也不能只满足于全面实施和有序推动上,关键是要有管用的长效机制。通过多年探索和积累,我校十分重视构建和完善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在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规范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道德建设初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为进一步推进我校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打下坚实的机制基础。

四、活动经验

总结我校“道德建设月”活动,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道德建设月”活动之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得到持续有序的推进,并取得以上成果,有力地推动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与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党政高度重视为道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全面领导、统筹协调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关键。

(2)群众参与是基础。只有广泛发动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形成多主体、多途径、讲道德、争先进、创和谐的良好氛围,真正将道德建设工作深入人心。多年来,我校广泛动员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大力开展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吸引广大师生热情而积极地参与,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道德建设的大格局。

(3)制度建设是保证。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只有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才能确保道德建设工作在长效机制的规范下获得良好发展。

(4)开拓创新是灵魂。在“四德”建设总主题的统领下,我校将上级相关要求和师生思想道德状况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每年“道德建设月”活动主题,做到一年一主题,不断为我校道德教育注入新的内涵。此外,我校积极拓展教育途径,大胆创新实践形式,使我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