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更是支持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针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选择让他们自己参与,在比较中认识问题的角度来展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陈运普 魏巍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和国家历来关心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胡锦涛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也决定着现阶段和将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

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更是支持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可实现性才更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增加人们的信心。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回答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回答与他们的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

1.当代大学生要做思想上的强者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一方面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从小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炼。另一方面,在现代信息社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如果说在过去只要进行单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必须帮助他们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信念。针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选择让他们自己参与,在比较中认识问题的角度来展开。应该说,当代大学生考上大学,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折,把原来上大学的理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站在新的起点上,随着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展开,一些现实问题自然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如当他们在学习及生活上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当他们面临着诸多诱惑的价值判断或选择困惑或烦恼的时候,当他们精神空虚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思考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或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是碌碌无为还是奋发有为、是为了镀金而混文凭还是为了真才和能力、是花天酒地图一时快乐还是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等;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首先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在大学里,作为学生尤其是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要真正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过得充实和有意义,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他们通过纵横各方面的比较,就会发现自己以前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优势基本上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选择人人都必须要有的、不分年龄、不需要知识和技能背景要求的东西作为他们的现实出发点。具备上述条件的事情很多,但对人们真正有意义的当属理想信念。人们常说,有志不在年纪小,无志枉度百年春,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年轻。那么怎样把年轻变成自己真正的优势,能够做什么可以明确地指出,理想信念与为什么学、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明显缺乏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从思想上武装自己,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思想上的强者,才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把握主动性,进而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

2.当代大学生要过有理想信念的生活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成长阶段看,大学阶段,青年人认识问题的水平正在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过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现实生活中,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等现实的压力,他们把能够上大学等的具体目标视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以及人生价值追求,而在事实上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决定并进而决定人们的人生目标的价值观,则是他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的。如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常遇到的“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最深层次的依据是他们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幸福感。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如果符合他的价值观,他就会感到很快乐,哪怕生活条件会相对低一些;相反,如果选择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他就会感到很痛苦,哪怕他生活条件很优越。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处在人生起步阶段的青年大学生解决好立身做人的问题,即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柱问题,对自身的成长进步至关重要。精神支柱是人的思想伴随着社会形态、民族精神、时代特点而在政治、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带有强烈示范和导向作用的行为倾向。精神支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的知识群体,客观上普遍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现在许多大学生感觉“日子过得没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的迷失”,生活没有目标,人生没有方向,空虚度日。对大学生来说,精神支柱代表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结着远大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始终体现了社会进步和时代的要求,是大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是精神生活充实的源泉,精神生活的充实,主要表现在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要使日子过得生动精彩,追求崇高远大的理想是根本途径。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客观性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人们常说的讲大道理。一般地说,大道理人人都会讲,也正是人人都会讲,就容易犯常识性错误,即“熟知并非真知”“会讲未必真懂”。会讲可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实在,大道理就有了说服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事实胜于雄辩,最贴近事实的道理、理论也最能打动人,有感染力,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原则。

1.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一般地说,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大的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对于人而言尽管不是万能的,但人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是万万不能的。精神作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一种无往不胜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力量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地为人们所感知。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

人是不可能没有理想信念的,虽然,理想信念不是人的自然禀赋,却是人在对象性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拥有理想。简单地说,想干什么?追求什么?为了什么?都与理想信念问题紧密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人生哲学中,非常重视讲“志向”。“志向”这个词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二是以顽强的意志去追求它。可见,“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在中国老百姓中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用“人活一口气”“争气”或“争囊气”等语言准确地表达了理想信念在老百姓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相同的思想,理想信念在每个人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对于人生,理想是不可缺少的。”“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赛曾说过“理想是人生的太阳”,毛泽东用最通俗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认为理想信念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实际上,理想信念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人人可知可见可感。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那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在执行死刑前反思自己的人生时谈到“没有理想是我最大的失败”。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反思自己走向毁灭的根源时说:“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以奥地利玻尔曼为代表的物理学家们因为物理科学的发展导致他们自己的理想信念动摇,竟走了集体自杀的道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从反面告诉人们,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是人们所向往、所信仰、所追求的奋斗目标。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决定着人的前进方向,给予人们前进的动力,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一个人在一定阶段或整个一生中的精神寄托,是人生观的核心。任何人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都必须面临着对于理想的选择,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夫志,气之帅也。”大学生是知识、能力、修养、品德较高的知识群体,有较高的志向和抱负。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2.志当存高远

一个人没有精神追求不行,但有了精神没有地方寄托同样不行。精神没有地方寄托就有可能形成所谓的精神包袱,对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仅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是有害的。寻求精神寄托的地方就是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目标设定的高低和大小问题。一般来说,寻求精神寄托的地方,要遵循以下两个“不宜”原则。第一,不宜太低。寄托精神的地方,如果过低容易限制人的行动。思想决定行为,正常人的行为都是在思想制约和支配下做出的,没有思想支配的行为是盲目的。而如果思想观念上追求的目标过低,那么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思想有多高,他就能走多远”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不宜太具体。寄托精神的地方过于具体,实际上就是混淆了理想信念与目标的关系。对于个人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理想信念是要管一辈子的事,是一个需要倾其毕生精力努力追求的事业。而具体目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实现的则有许多,尽管这些目标都是在理想信念指导下连续实现的,而且都指向理想信念,但不能把具体目标当作理想信念。一旦把具体目标当作理想信念,而这一具体目标又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中得到实现,就有可能因泄气而产生精神极度空虚甚至绝望,使原本的好事变成悲剧。试想,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这一生中该办的事都办完了,他会怎么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主张“立志”就要“立大志”。如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高尔基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坚信这是一个真理。”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一般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上帝那里,而马克思主张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寄托在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树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理想信念。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永恒地发挥作用并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尽管把理想信念寄托在“上帝”那里和寄托在“共产主义社会”二者都符合精神寄托的“高”和“远”原则,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理想信念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人在比较中选择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寄托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形态上,也正是从这个角度,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

每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都有一个人生规划问题。作为考上了大学的青年学子,正处在自己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站在自己人生发展的新起点上,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必将逐步实现自己希望的生活,正如自己现在的生活是自己几年前选择决定的,那么当代大学生现在的选择也必将决定自己大学四年后的生活以及今后几十年的生活。

1.理想信念教育要紧密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际

一是充分分析当今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社会更加开放,环境更为宽松,显示了我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反映到人们精神上和行为上就是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务虚走向务实,从守成走向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化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追求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转变传统脱离实际的口号式的理想信念教育,采用尊重和引导的方式,增加理想信念教育亲和力。二是真正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发展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对他们来讲,在大学阶段,他们追求的目标更高更远,谋求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性特征,大学生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他们眼前和今后的最大利益。马克思讲:“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一方面,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消除大学生理想信念认知方面的偏差。初涉社会的大学生,当他们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知识经验、已知的信息与未知的信息之间差距过大或未知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调,形成了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需求。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而科学的理想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的认知实践形成现实而明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大学生发展需要内容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知识和科技来体现,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所以,理想信念只有与学生的人生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有说明力,才可能在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2.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理想的形成,总是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个人理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民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并对实践产生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个人理想的建立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思想告诉我们,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当他们一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追求,就必然地受到来自周围其他人的影响,相互影响的结果实现社会的发展。个人理想虽然是由自己来确立的,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个人理想要体现社会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具备了社会的意义,才是真实美好的,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努力为实现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是时代对中国青年的要求。邓小平指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青年应当不断学习,像历史上有作为的人们那样,珍惜青春年华,立下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身情况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3.通过实践,把“坚韧不拔之志”转变为技术

理想的确立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而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借助信念,通过实践才能最终达到目的。首先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理想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是合理的、最终能够实现的。而要实现理想,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列宁指出:“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实现理想目标如同登台阶,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才能最后到达。而每一步、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会给人一种踏实感、满足感,同时也增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信心。因此,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学好每一门功课、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抓住大好时光,刻苦攻读,全面锻炼。其次,理想的实现过程需要坚韧不拔之志等优秀品质。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要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这种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困难,其中有的属于客观条件方面,有的属于主观条件方面。无论是哪个方面的障碍和困难,都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加以克服,需要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正如苏轼所说的“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善于将坚韧不拔的意志转换成做事的能力:一是让成功进入自己的潜意识。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时,只要能够想到成功,心理准备就更充分,就能够聚集精神和注意力,也就更有可能成功。二是积极主动做事,养成积极主动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列宁把这些品质概括为“有韧性,能坚持,有决心,有决断,善于反复试验、反复修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般来说,人反复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同样地,如果你积极追求成功,你必然就会成功。

理想信念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理想信念教育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