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实施新课程方案为契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代序)

以实施新课程方案为契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代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东理工大学党委把组织实施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效果,视为校党委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精神,抓住实施“05方案”这个契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实施新课程方案为契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代序)

沈 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是中共中央为进一步贯彻落实16号文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作出的重大举措。华东理工大学党委把组织实施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效果,视为校党委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精神,抓住实施“05方案”这个契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实施“05方案”的领导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视为“政治工程”、“党委工程”,高度重视,切实抓好。2004年11月,学校党委召开常委会,专题学习中央16号文件,专门研究部署贯彻落实16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和计划安排,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入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和学校发展规划之中,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要求全校各二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切实贯彻。2005年6月,学校党委又召开常委会,专题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5号、9号等重要文件,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校党委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批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经过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全部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组织编写和审定,中宣部、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分期分批组织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这不仅仅是一次课程改革,而且还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关系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国家意识、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这是一项特殊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各级党委负有特殊的政治责任。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从国家战略的政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的领导。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沈伟国任组长,由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华东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沈伟国书记亲自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调研,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如何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就工作中涉及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在深入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相继主持制订了《华东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施方案》,以及《实施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05方案”的教学计划安排》、《以“05方案”实施为契机,创新“思政课”教学》等具体操作方案。校党委专题讨论批准了这些方案,同时决定,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拨出专款20万元,实实在在地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为“思政课”新课程实施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政策环境,确保“05方案”高起点、高质量落到实处。

二、依托学科支撑,坚持教研互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加强“思政课”建设中,学校党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位点建设、研究所建设、“思政课”建设三位一体,学术研究、理论研究、教学研究三维贯通的学科及课程建设模式。学校人文科学研究院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政治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在实施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人文科学研究院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根据党委的意见和要求,重新整合,合理配置,使新方案的4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学位点依托,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和“政治学理论”硕士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伦理学”硕士点,从而使每一门新课程都有了相应的学科背景,每一门课程教学都获得了相应的学科支撑,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有了相应的学科归属,形成了学位点、研究所和“思政课”教学三位一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建设理念和格局,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研究层次。

在“三位一体”、“三维贯通”的学科及课程建设格局中,教学研究的成果与学术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同样看待,得到了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调动了“思政课”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2006年3月,为了全面深入地贯彻“05方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2006级学生中高起点、高质量开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在学校的支持下,遴选和资助了一批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研究课题,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支队伍联动建设研究等等。每门课程以教研室为课题组,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新方案、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这批课题共形成了教学研究论文35篇。2007年5月,编辑出版了《求实与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研究论文集》和《实践性教学:理论与探索》两部教学研究著作。这些成果既是对“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的总结,更是实施“思政课”新课程的理论支撑,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上海市科教党委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三维贯通”的建设模式,形成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循环互动的长效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善于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立项开展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此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三、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这些年来,学校在“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原来6门课中,“思想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基础”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在实施新方案4门课程建设中,校党委坚持实施精品课程战略,要求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进一步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努力建设成上海市精品课程和学校精品课程。同时,校党委根据中央16号文件和“05方案”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会同教务部门设计了“思政课”“2+1”教学模式,即在“思政课”总课时中,拿出1/3课时用于组织实践性教学。校党委要求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起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和“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按照校党委的要求,4门新课程都制订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和具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四、三支队伍互补,三大课堂联动,延伸拓展“思政课”教书育人的有效空间

“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实际效果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体现的。因此,学校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与学生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实现优势互补,“思政课”课堂要与第二课堂、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产生联动效应,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中得到体现和检验。为此,我们从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内涵提升,两支队伍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指导学生社团、培养学生骨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师资培训,重视内涵提升

一是按照新课程设置的规定,成立了四个相应的教研室,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了合理调整;二是根据新方案实施的需要,引进了一批博士、副教授或教授(目前,已引进了教授1名、副教授1名、博士3名);三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包括由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海市科教党委组织的教师培训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组织的集体教学研讨班等;四是支持7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力求做到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博化”。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要严于律己,坚定理想信念,言传身教,处处为学生作出表率;要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科学研究,始终站在学科前沿,练好内功;要深入社会,深入学生,调查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榜样。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已有4名上海市优秀“思政课”教师、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3名校课堂教学名师、2个学校先进党支部。所有这些,都为高质量实施“05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2.两支队伍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

“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我们倡导“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两支队伍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具体做法:一是采取辅导员兼职主讲或客串助教的灵活形式,鼓励辅导员走上“思政课”讲台,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二是鼓励“思政课”教师深入第二课堂,担当起辅导员的部分角色,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三是从机制和组织上给予保障,确保两支队伍互动的积极性。如“度身定制”培训计划,加强对辅导员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请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帮教,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全面指导,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胜任教学;为在“思政课”教学岗位上表现突出的辅导员申请转入教学系列提供政策支持;“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课外活动,可以折合一定的工作量;如果指导的学生获奖或取得的成绩突出,教师也可同样获得奖励等。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辅导员始终坚持与专职教师一起集体备课,在理论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提高,如此,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教学优势得到了发挥,也为专职教师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联系学生提供了便利,这不仅提高了两支队伍的自身能力,更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指导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骨干,三大课堂联动

在鼓励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同时,我们也鼓励“思政课”教师深入到学生课外活动当中,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骨干队伍。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一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开展相关活动,如在“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中,结合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与校学工部合作,举行了弘扬长征精神系列讲座:“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举与绝唱”、“长征:壮丽的诗篇,伟大的精神”、“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等,向全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中,与校第二课堂结合,举办了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大学生道德论坛。二是受聘担任学生班级顾问或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参加班级专题讨论、组织生活,结合形势和生活实际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在第二课堂中发挥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班团活动、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导向性,培养指导学生骨干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能力。三是参与学生的社会考察或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编写社会调研提纲,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四是将自己的手机、E-mail等联系方式告诉学生,随时倾听学生的诉求,给予咨询或建议。五是受聘担任学校BBS的网上评论员,以普通网友的身份与大学生们展开交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隐蔽式”引导。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使“思政课”教学实现了大课小课、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课堂德育、寝室德育、社区德育、社团德育、党建德育、网上德育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有效延伸了“思政课”课堂教学渠道,拓展了这门课教书育人的空间。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课堂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总之,“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三支队伍优势互补,“思政课”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三大课堂联动,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探索,这必将会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