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前文提到的以澳大利亚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属于政府的角色。澳大利亚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教育的公平性主要通过实行灵活的机制和规范的管理来实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灵活性和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招生制度灵活,大学的大门对于所有公民是平等敞开的。

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

根据上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可以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总结如下:

(一)联邦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发挥重要职能

综观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联邦政府在每个时期的政策出台过程中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1987年以前,联邦政府在每项政策中都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和安排,通过各种政策调控高等教育宏观和微观的发展,从而促使高等教育改革。1987年以后,道金斯改革引入了竞争性拨款机制,鼓励大学与工商业界合作进行研究,使联邦政府从政策控制转向政策指导,通过制定财政政策来引导大学的发展,把拨款和高教机构的绩效紧密联系起来。

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沃克报告》、《莫瑞报告》、《康甘报告》颁布的原因都是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每一次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都能促使高等教育克服出现的问题,继续顺利向前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联邦政府每年都要公布各大学在质量保证与改进计划、教学改革实践和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项目经费等方面的资料,以提高大学在质量保证方面的社会透明度。这对大学来说是一种监督机制,同时也可以使遍布全国的各个大学实现信息共享,互相学习。根据各高等教育机构递交的教育规划报告,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收集到许多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教育部能够从不同层面对这些机构实施绩效评估,同时对拨款是否发挥了实际作用进行考评。

联邦政府还负责通过每年的教育文档等途径收集大学的相关信息,公布大学的绩效数据,并且采取措施帮助大学提高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公开发表的信息包括质量保障和改进计划、土著教育和公平计划、研究培训管理计划、学生统计数据等。[43]

(二)灵活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历对等机制

2002年,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培训部发表声明,不同教育部门今后要加强联系,建立便捷灵活的转学路径,使得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之间可以自如的转换,并发展一个促进人们教育选择的国家培训系统。为此,2003年,各TAFE院校和大学分别建立了学分转换案例库和学分数据库。根据这一机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成为平行的两个部门,学生可以在这两个系统间自由转换。2005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VER)组织力量开展专项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间的转换呈现日益增长和复杂的态势,学生从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面临的主要是经费方面的问题,还有获得相关的招生信息和政策,以及适应高等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44]

针对这些问题,自2008年开始,澳大利亚决定要对影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间通融的体制性障碍,以及课程、教学和评估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彻底改革,把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的管理责任、拨款和调控机制结合起来,在两者间建立强有力的联系。

(三)利用角色分承策略,确保大学的教学质量

角色分承策略是指为了保证大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利益群体均分担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角色分担不同的工作。前文提到的以澳大利亚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属于政府的角色。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在保障大学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是积极的,政府倡导成立的一些委员会对大学教学质量所进行的评估和标准的设定,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45]

高等教育机构肩负的角色是在自我约束和自我监控上。不管是哪种认证方式的大学,内部都设有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它们主要对大学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和论文等进行监督和指导,并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教学进行相应调整。大学的各项管理都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大学的竞争力也因为其自身较强的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而增强。

学生被要求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到教学质量保障中。学校的一系列教学评估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参与,通过记录学生的反馈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的评估活动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也可以对学校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由此可见,学生在监督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公平、民主的原则。

(四)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和公平性

澳大利亚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教育的公平性主要通过实行灵活的机制和规范的管理来实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灵活性和公平性主要体现在:

(1)招生制度灵活,大学的大门对于所有公民是平等敞开的。澳大利亚招生的基本方式与中国类似,即采取高考的方式作为入学资格考试。高考共包括5门科目,除了英文为必考科目外,其余的科目可根据各学校的要求从一百多门科目中自行选择。各州或各领地自行负责本州和本领地的阅卷工作。除了考试成绩外,还要考虑学生高中阶段的成绩、各种能力的证明等。总之,对学生进行的是综合的考量而非只拿分数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择优录取。另外,澳大利亚的转学制度也非常灵活。只要学生符合学习此专业的条件和要求,并不对其有严格的专业和学校限制。若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但由于工作的转换开始从事某种新职业,为了进行新的职业资格认定,需要重新回到大学学习,高校只要对其原来所学的课程和获得的学位进行认证,即可接收其重新开始大学学习。另外,一些学生,通常是女性,在高中毕业后未参加高考,也可直接向大学申请,就读某些人文社科专业,从而一圆大学之梦。她们只需要经过申请大学的能力测试,而后由委员会对其能力进行判断,通过者即可入学。如果因为其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困难,学校会提供额外的课业上的帮助。任何对某种专业感兴趣的人,即使是退休人员,都可以进修大学课程。

(2)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要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实行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学历资格框架(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涵盖13种全国性学历资格,包括由中学核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由职业教育与培训学校核发的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一级至四级职业资格证书、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职业教育研究生证书、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高等教育机构(以大学为主)核发的专科文凭、副学士学位(或高级专科文凭)、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这种学历资格框架注重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历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允许学生在修读高一级课程或转修其他科目时保留已修过的学分和记录,鼓励继续学习并使学生可以更有弹性地进行就业规划,帮助学生应付职业生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46]

(3)种类繁多的助学贷款和补助。澳大利亚是一个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人民基本衣食无忧的国家。但为了保证所有大学生有稳固的经济保障进行学习,保证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在已经很优厚的社会福利外,还开展了“高等教育贷款”计划,通过助学贷款的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负责此项工作的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里的专门机构。这种助学贷款主要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富裕家庭的子女如果出于自立的考虑也可以申请相应的贷款。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澳大利亚的大学收费,但本国的学生很多都不用交钱就能受教育。这种助学贷款与商业贷款不同,风险不是由商业银行而是由政府承担。根据联邦相关法律规定,学生毕业后若未找到工作,无需考虑还贷问题。只有当找到工作且年收入达到或超过35 000澳元后才开始归还贷款。助学贷款的回收由政府税务部门负责,税务部门根据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确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并据此判断其是否应当履行还贷义务。如果隐瞒收入,逃避还贷,一经查出则产生个人信誉的不良记录,其负面后果将非常严重。[47]因为澳大利亚拥有非常健全的税收征管制度,基本不存在隐瞒年收入从而逃避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又免于学生承担贷款风险,同时对于贷款的学生也进行了一次真实的诚信教育。

(4)在教育中不允许歧视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怀。澳大利亚的整个社会都追求公平公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可以说,公平公正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学生不论性别、种族、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背景等,做到一律平等。任何人不允许对学生进行歧视。对于有疾患的学生,无论是身体疾病还是精神疾病,只要其能达到相关的入学标准,有权就读于任何学校,甚至还可以降分录取。联邦政府还颁布了反歧视法案来对这种公平公正给予法律上的支持。此外,如果高中生发生不幸事件影响高考发挥,或考生在高考期间分娩,只要学校或医院出具证明,就应考虑根据其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调整或确定他们的入学指数。在澳大利亚,不会有人因为残疾而丧失学习机会。[48]

(五)教学与科研并举,创新教育先行

澳大利亚大学联盟首席执行官格兰博士说,“大学联盟的任务就是使各大学在全球的排名向前靠” 。相应地,各大学也都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系制定战略规划,全方位加强同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准。同时在澳大利亚,各大学都把科学研究的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学术地位和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研究经费的多少与其绩效是直接挂钩的。例如,属于八校集团的领先研究型大学获得了来自澳洲研究委员会(ARC)的研究拨款总数的72 %,八校获得的专利占全国专利的90%,而这八所大学同时也是学术水平最高的大学。[49]

另外,创新教育理念是各大学都关注的重点。①在教学上主张各大学应因材施教,科目和课程的难度应依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兴趣和能力而有所变化和调整。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强调专业性和灵活性,将知识体系、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保证课程的质量。每三年,各种课程都要由学院审议从而决定是否更新。若要开设新课程,也需要由学院审议后方可执行。课程的安排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要参考世界其他名校的课程设置。③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致力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课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并满足学生的兴趣,尊重其个人选择。各高校还鼓励教授们更新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态度、沟通能力等。④注重科研。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将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融为一体。各大学还经常组织科研交流活动。

(六)注重实效性的国际化战略

过去25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的拨款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81年,澳大利亚大学90%以上的运行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及州政府直接拨款;2005年,政府拨款占澳大利亚大学全部收入的比例下降到41%,比5年前(2000年)减少了20%以上。以悉尼大学为例,联邦政府提供的基本运行经费只占该大学2005年收入的17%,另有26%的收入来自政府推出的竞争性拨款,两项合计也只有43%,其余靠学校自筹。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大学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为招收外国留学生。2005年,澳大利亚大学依靠收取学费和其他学生费用,获得了33亿澳元的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创历史最高。澳大利亚高校从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到日益依靠向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收取学费来维持学校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联邦政府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产业化的导向。[50]

2003年5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推出了高等教育改革一揽子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给予澳大利亚大学更多的自主权,由大学来决定各专业学科的收费标准和全额缴费的学生数量。当然,这些决策必须要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执行。其次,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提高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国际声誉。比如,政府设立了“澳大利亚大学教学奖”、“教学评优基金”等奖励机制,同时设立了如“国家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院”,以促进科研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2005年9月,澳大利亚外交部出版了《教育无国界:教育领域的国际贸易》一书。时任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唐纳与教育部长纳尔逊就此书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唐纳外长指出,教育及教育相关服务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机遇多于挑战。澳大利亚应该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的教育中枢,这一发展目标应该作为澳大利亚国家战略目标的一部分。纳尔逊部长也指出,世界教育的面貌在过去的10年里被亚洲国家飞速的经济增长改变着,经济增长催生对教育需求的急剧膨胀。而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面对的是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需求的巨大潜在市场。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化战略,是一个实现经济目标、道德目标、文化目标和政治目标的综合战略,因为只有教育和培训才能帮助澳大利亚在未来的世界中立足,才能成为澳大利亚未来发展的依托。

2005年11月17日,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培训与青年事务部长委员会(MCEETYA)召开了第十九次会议。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长和各州、领地教育培训部长就建立一个“跨国质量战略” (TQS)框架发表了联合公报。该公报称,国际化教育能够帮助澳大利亚与世界各国在各个学科领域建立重要的联系和交流,同时能够帮助澳大利亚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他们在澳大利亚受教育,而后很多留在澳大利亚工作,对澳大利亚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战略主要还是为了加强对澳大利亚海外教育和培训的质量控制,从而使得澳大利亚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并向其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从而保持出口利益的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联邦教育、科学与培训部(DEST)《2004—2005年度报告》指出,从2000年至2004年,国际教育(含培训)对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贡献从43亿澳元上升到75亿澳元,增长了74.4%(比2003年增长32%),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教育出口已经成为2004年澳大利亚第四大出口产业(排在煤矿、旅游、铁矿之后)和第二大服务出口产业。[51]

另外,澳大利亚的教育国际化不仅为其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航空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等,为这些产业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它们的繁荣发展。同时,教育国际化还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带动了澳大利亚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了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联系和往来,提高了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声誉。

本章按照历史发展阶段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分为几个时期,从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总结出其高等教育的特色,为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提供了资料和观点,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注释】

[1]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页。

[2]戴晓霞:“英国及澳洲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之比较研究”,《教育政策论坛》,1998年第2期。

[3]P. D. Tannock,The Government of Education in Australia:the Origins of Federal Policy,Nedlands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Press,1975,p.121.

[4]Meek,L.,Higher Education Policy: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London:Oxford Press,1994,pp.13-48.

[5]Alan Barcan,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340.

[6][澳]西蒙·马金森:《现代澳大利亚教育史——1960年以来的政府、经济与公民》,沈雅雯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7]同上,第37页。

[8]ACOTAFE,TAFE in Australia:Report on needs in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74,Volume 2,p.36.

[9]Ibid.,Volume 1,p.21.

[10]黄立志:“制度生成与变革:二战后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 ”,《历史研究》,2006年,第63页。

[11]戴晓霞:“英国及澳洲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之比较研究”,《教育政策论坛》,1998年第2期。

[12]J.S.Dawkins,Higher Education:A Policy Statement,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88,pp.29-44.

[13]Ibid.,p.66.

[14]Brendan Nelson,Higher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an overview paper,Minister for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2002,p.14.

[15]Miriam Henry,“Higher Education for All?Tension and Contradiction in Post-compulsory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 Australia”,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Vol.7,Issue.4,1992,p.404.

[16]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ervices,Higher Education:Qual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1990’s,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91,p.6.

[17]Department of Employment,Education and Training,Annual report 1991—1992,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92,p.35.

[18]The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Enacts,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Act 2000,2000,pp. 18-20.

[19]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National Code of Practice for Reg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Provider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Overseas Students 2007,2007,pp.20-21.

[20]Brendan Nelson,Higher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an overview paper,Minister for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2002,p.7.

[21]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32页。

[22]同上,第435页。

[23]汪洋:“澳大利亚政府发布创新行动计划”,《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年第6期。

[24]汪洋:“澳大利亚政府发布创新行动计划”,《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年第6期。

[25]C.Turney,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1788—1970,Sydney:Angus and Robertson Publishers,1975,p.432.

[26]Alan Barcan,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288.

[27]Ibid.,p.340.

[28]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7页。

[29]同上,第199页。

[30]C.Turney,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1788—1970,Sydney:Angus and Robertson Publishers,1975,p.437.

[31]V.Lynn Meek and Fiona Q.Wood,“Managing Higher Education Diversity in a Climate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1998:3,http://www.dest.gov.au/archive/highered/eippubs/eip98-5/eip98-5.pdf. 2012-1-25.

[32][澳]西蒙·马金森、马克·康西丹:《澳大利亚企业型大学的权利机构、管理模式与再创造方式》,周心红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33]同上,第161页。

[34]全球大学创新联盟编:《2007世界高等教育报告》 ,汪利兵、阙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9页。

[35]静炜:“全球化背景下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服务及其政策”,《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36]The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Enacts,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Act 2000,2000:33.

[37]Ibid.,18-20.

[38]祝怀新编著:《面向现代化: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39]李哲、高志前:“澳大利亚‘国家竞争力资助计划’的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估”,《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期。

[40]DRAFT,“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Report”,2008:26,http://www.unescobkk.org/fileadmin/user_upload/apeid/workshop/macao08/papers/1-p-2-1.pdf. 2012-1-26.

[41]“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系及其学位制度介绍”,2008年,http://www.cscse.edu.cn/publish/portal0/ta b674/info7051.htm 2012-1-29.

[42]“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概况”,2007:4,http://www.scugj.com/gj_lxdh/onews.asp?id=1092012-1-29。

[43]胡乐乐编译:“澳大利亚:巨资财政推进教育革命”,《上海教育(半月刊) 》,2007 (07 B) 。

[44]胡乐乐编译:“澳大利亚:巨资财政推进教育革命”,《上海教育(半月刊) 》,2007 (07 B) 。

[45]“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点及其透析”,2009:6,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cid=319&tid= 37247&page=1 2012-2-3。

[46]“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点及其透析”,2009:6,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cid=319&tid=3 7247&page=1 2012-2-3。

[47]“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点及其透析”,2009:6,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cid=319&tid=37247&page=1 2012-2-3。

[48]“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点及其透析”,2009:6,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cid=319&tid=37247&page=1 2012-2-3。

[49]“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点及其透析”,2009:6,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cid=319&tid=3 7247&page=1 2012-2-3。

[50]张世专:“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化战略与技术移民政策”,2009:6,http://zgcchisa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detial/479 2012-2-3。

[51]张世专:“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化战略与技术移民政策”,2009:6,http://zgcchisa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detial/479 2012-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