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高度重视建设高等教育,把高等教育的水平视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标志。为了加快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经济强国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高等教育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具有引领性作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GDP达到40万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54%。因此,要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
第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曾在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一文中提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接受高等教育的国民越多、层次越高,国民素质就越高,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因此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大批拔尖优秀人才和一批大师级人才,我国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中,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有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面对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和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的封锁,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支撑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汇聚科技创新团队,形成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和基地,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从来就是孕育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化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既服务文化建设,又引领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
第五,建设和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来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和发展,即经过大改革、大发展,现在进入了大提高阶段,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大的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大的发展顺乎了潮流,使我国高等教育成为了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多年来,实施的一批重点工程如“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等,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学科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顺应潮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提高的阶段,大提高主要是提高质量、提高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目标就是把各级各类教育做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用“强”字来统领我们的思想、统领我们的理念,使我国高等教育不失时机地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的历程。
二、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翼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只有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做大做强高职教育,才能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26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079所(含独立学院322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8.2倍。且从2005年以来,我国高职招生数已连续5年超过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人数,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亮点,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和建设高教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过去我国高等院校主要设置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支撑,高职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合理布局的主要力量,其大力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所有地(市、州)已至少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教结构体系,学科专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布局,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资源。
第四,高职教育改革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开拓者和急先锋。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真正拉开了高职教育改革的序幕,打破了高考统一招生制度,在高职中进行“单考单招”“自主招生”等招生制度改革;“两年制”“三年制”等各学制并存;打破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形成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采取特色多样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在服务社会等方面起好示范作用,在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就业率等方面成为标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些都为整个高教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者和排头兵。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对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同国际接轨,树立整个高职教育形象,建设高教强国,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高职教育发展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教强国,必须建设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1215所高职院校,弥补了长期以来以学术性人才培养单一结构体系的不足,形成了学术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办学趋于开放化、多元化,使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高职教育强市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
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高等院校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然而,强大的高等教育不但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
从行政区域上说,高职教育强市与高等教育强国属于隶属关系。建设高职教育强市,是建设高教强国的基础之一。高职教育强市必然对高职院校的规模、质量、体制机制、思想观念、效益、结构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投入,这对发展当地教育与经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不难看出高职教育强市实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