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与构想

问题与构想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四大自主招生联盟相继登场亮相,围绕自主招生联考的讨论可谓铺天盖地,沸沸扬扬,褒贬不一。自主招生联考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新动向,则起始于2010年以清华大学为首,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五所大学自主招生联考制度。而真正点燃公众讨论激情的是11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等七所知名高校同时发布公告,2011年进行自主招生联考。

大学自主招生联考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李雄鹰

作者简介:李雄鹰,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考试研究。

内容摘要] 大学自主招生联考是高考自主招生改革的新动向。随着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联盟相继登场亮相,进入公众与媒体视野,历史上“最好看”的自主招生改革拉开序幕。围绕联考公众与媒体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激辩,“力挺”与“质疑”成为最主要的声音。联考究竟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创新之举,还是患上改革“迷茫症”,进入误区,则要看联考的具体实施方案与新动向。要保持联考的持续性,还需在联考的目的与定位、联考制度的完善、联考制度与其他高考制度的协调、联考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制建立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 自主招生联考;现状;问题;构想

在我国,高考一直是被社会与公众热切关注的重点话题。高考改革事关全社会,情系千万家。2010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是大学自主招生联考。随着四大自主招生联盟相继登场亮相,围绕自主招生联考的讨论可谓铺天盖地,沸沸扬扬,褒贬不一。高考的利益相关者纷纷加入讨论,一时间,学者、大学招生部门、中学教师、家长、学生的声音见诸各大媒体,唇枪舌剑,争议不休。有人担心自主招生联考是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迷茫症,也有观点力挺联考,认为相对于前几年各学校单独组织考试招生则是一种进步。究竟大学自主招生联考理基何处,路在何方,联考是被一些人称作的“乱象”还是一种自主招生改革的探路创新之举,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现状:大学自主招生联考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一)2010年清华等五校自主招生联考

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起始于2003年,至今已先后有80所大学拥有本校当年招生人数5%的自主招生权。自主招生联考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新动向,则起始于2010年以清华大学为首,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五所大学自主招生联考制度。五所学校达成共识,决定在2010年自主招生和保送生测试中开展合作,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具体划分为通用基础测试(General Exam)、高校特色测试(Special Exam)、面试(Interview)三个模块。五校的通用基础测试统一命题,具体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适用于理科考生)、人文与社会(适用于文科考生)。部分笔试科目的命题和阅卷工作由五校委托专家组完成,五校不参与通用基础测试的命题、阅卷和考务工作。而特色测试部分的命题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与人才选拔理念自行组织。为方便考生,免除学生奔波劳顿之苦,节省旅途费用,笔试考点分布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学生可以根据测试成绩同时申请五校中的两所高校,如果未达到两所高校的要求,考生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用该测试成绩向第三所学校提出申请。

五校联考在成绩评价与报告方式上做了改进,通用基础测试不仅要告知考生单科成绩,还有对考生学习成绩的诊断。这就打破了各科原始总分相加排队的单一选拔模式,有助于各校根据人才选拔理念,根据考生测试成绩的分布,有侧重地选拔人才。此种做法,学校和考生看到的不仅是各科成绩,还有对各科成绩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这样,学校就可以一目了然,较全面地了解考生素质。考生也可根据成绩与诊断对自己有更多认识,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作为下一步学习努力的方向。

虽然通用测试科目和试题相同,但五校使用成绩的方法不同,这是五校招生联盟的灵活性与魅力所在。统一考试可以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方便学生,提高测试的科学性。而成绩灵活使用则会体现出各校特点与意志,如有的学校看重单科分数较高的偏才,有的学校则注重综合成绩与表现,还会有学校侧重某几科成绩的组合。这样,在大的招生联盟框架下,各校可以做到利益共享,成本分担,灵活有余,各得其所。这样,自主招生联盟就有了得以存在的根基。

2010年清华五校自主招生考试联盟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公众与媒体的关注,针对自主招生改革的新动向,人们就联考的制度设计动因、考试公平性、学生利益、联考是否会代替高考、联考对中学教学的影响、联考的可操作性、联考的生命力等问题展开讨论。这些评论可分为力挺派和反对派,还有部分观望者。

(二)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联盟的诞生

如果说2010年清华五校联考是自主招生联考的序曲,那么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联盟的相继形成与亮相则的确是上演了一场“好看的戏”。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有新内容,自主招生联盟学校排列组合极具戏剧性。一时间,“北约”、“华约”、“同盟”“PK”、“三国鼎立”这些词被用来形容自主招生联盟。各大门户网站甚至开辟了联考专栏,系列追踪报道联考的新变化。联考让公众的情绪沸腾了。

2010年10月14日,北京晨报报道,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五所高校将在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中继续合作,通过联考方式进行自主招生。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先后宣布加入,五校联盟变成了七校,自主招生联考的方案也将更加细致、完善。[22]这条报道似乎并未引起公众热议,但2011年自主招生联盟就此拉开序幕,第一自主招生联盟形成。

而真正点燃公众讨论激情的是11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等七所知名高校同时发布公告,2011年进行自主招生联考。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七所高校将在自主招生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而就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工作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期间,又有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六所大学先后宣布加入北大自主招生联盟,北大联盟扩充到13所。这13所大学有基本共性,即都是以文理医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有相似之处。尽管联盟中有北大这样顶尖级大学存在,但在联考中七所高校的地位完全平等,考生所报考的高校互为平行关系,不排顺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进行自主选择。[23]考试科目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七科,联盟内各高校自行决定本校要求考查的科目及成绩使用方式,考生根据报考学校要求自行选择考试科目。但每位考生最多可报3所学校,所报考学校互为平行关系,志愿不分先后。联盟中的各学校将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独立进行初审,合格者获得参加中国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资格。在进行了笔试联考后,各高校将各自举行突出学校特色的面试,各学校将会尽量将面试时间错开,方便学生选择。自主招生第二联盟形成。北大自主招生联盟的形成似乎没能超越公众对北大、清华这两所顶级大学的惯性思维,即两所大学摆脱不了竞争的藩篱,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形成“PK”阵势。

就在公众与媒体热议北大、清华两大自主招生联盟之时,第三自主招生联盟已在酝酿之中。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8所高校宣布,已同意在自主招生与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合作,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随后,重庆大学宣布加入,同济联考联盟变成9校。这9所高校是均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大学,宣布将在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有所不同的是,根据人才培养协议,9所大学将以“追求卓越、共享资源”为原则,共同推进大学教育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合作内容不仅只是招生,还有探索卓越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与联合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深层领域。9校还将于每年举行校长联席会议,并建立研究生院、教务处、招生办、科技处等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促进9校长期深层合作。[24]同济9校联盟在自主招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这不仅是在自主招生领域的探索,更是在大学分类发展与特色型大学建设方面的创新。这是同济自主招生联盟与北大、清华联盟的不同之处。

正当公众还在感慨“三足鼎立”的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势必掀起一场激烈的招生大战时,早于2005年已形成但却默默无闻的首个“高考联盟”宣布联合招生规模扩至5所高校,即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5所高校。第四自主招生联盟被公众和媒体戏称为“第四方面军”和“京都派”。5校自主选拔的考生,在材料初审通过后到学校参加考试,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由5所学校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同一时间进行考试,面试由各学校自行安排,但不互认成绩,考生只能选择一所学校考试。笔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能力测试,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25]第四自主招生联盟的大学都位于北京,具有联合的地缘便利与优势,又各具行业特色。

至此,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80所高校中,已有34所以“联盟”形式亮相。“联盟”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知名高校。

二、动因:大学自主招生联考的源起

尽管2011年大学自主招生联考被炒得沸沸扬扬,但“联考”这种考试形式早已有之。而之所以被公众和媒体热议,则是因为联考与高考相关,是高考改革的新动向。2011年大学自主招生出现联考现象,既有历史依据,也是现实的需求。

(一)“联考”的历史原型与演变

“联考”这一做法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存在。民国前期高校基本上实施单独招生政策,各高校按照自己的意愿招生,但大都处于无政府状态。当时的教育部对高校招生专业和人数缺乏宏观控制与指导,致使专业比例严重失调,文科生明显多于实科生。“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国家急需大量实科人才。为此,国家不得不对高校招生实施干预,推行“比例招生法”,即同时设有文科和实科的高校,任何文科学院所招新生数额不得超过任何实科学院所招新生人数。此法推行后,到1937年,全国文科与实科学生比例为48.8.51.2,明显好于1930年的75.25。但是,各高校自行招生出现的自主命题、自行考试和录取中的弊端仍然没有解决。于是,教育部于1937年决定在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试行“联合招生”,并于1938年起实行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同年,专门成立了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规划管理统一招生各项事宜,并在武昌、广州等城市设立了12个招生区,各区也设立招生委员会,具体负责各区考试事宜。1940年,当时的教育部基于前两年统一招生的经验,决定成立“永久性质的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体现出教育部对统一招生的认可与高度重视。同年,全国参加统一招生的院校达41所,考区也增至16个。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交通不便,通讯困难,统一招生停止。为顾全学校与考生,教育部又划分考区,指定考区内公、私立院校联合招生,具体由联合招生委员会负责。联合招生的报名、命题、阅卷等事宜,一般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由各区自行办理,但各校招生名额由教育部核准。当时教育部还推行委托招生法,即不在某区的高校欲在某区招生,可在得到该区同意的基础上,委托该区代为招生。[2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对教育问题的处理上,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维护原校,逐步改善”的原则,各高等学校仍沿旧制,单独招考。1949年,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及北洋大学等高校为减轻在外地招生的工作量,为外地考生提供方便,实行非实质性联合招考外,全国其他高校都实行单独招考。1950年5月26日,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第一份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在适当地点与时间试行全部或局部的联合或统一招生。当年,在全国201所公、私立高校中有73所实行联合招考。195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一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及一九五零年招生总结》,继续强调统一与联合招生,当年全国214所高校中149所参加统一联合招生。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要求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同意外,其余高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介于单独招生与统一招生之间的联考由此画上句号,我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由此建立。[27]

反观此阶段联考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它源起于应对单独招生考试的弊端,在抗战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交通不便、通讯困难等招生考试难题,在通向统一招生考试中发挥了链接与过渡作用。当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制度形成后,联考也就被终止。但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时至21世纪的今天,当大学自主招生出现诸如命题、考试、阅卷、面试、考试公平、效率、科学性等种种问题时,联考作为一种考试招生合作方式被“旧事重提”,再次进入公众视域。由此说来,大学自主招生联考不是高考改革“迷茫症”,不是所谓的自主招生“乱象”,也不是偶然,而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探索,在分分合合中预示着新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大学自主招生联考的现实需求

我国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推行8年来,先后有80所重点大学获得自主招生权,在占当年招生总数5%的数额范围内试行自主招生,探索高考改革新方向。这一制度的试点与推行,打破了所谓的“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有助于引导中学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同时,尽管只有5%的招生比例,但也是大学在招生自主权方面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大学根据各自办学与人才培养理念有针对性地选拔优秀人才。

但是,自这一制度试行起,围绕自主招生的考试公平问题、制度实施的监督问题、考试选拔的科学性问题、效率问题、对高中教育的影响问题等的讨论就络绎不绝,褒贬不一。自主招生联考就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的。即是说,在各个大学自主招生这一“分”的趋势中,又出现了“合”的需求与趋势。或许此时公众会质疑,大学在自主招生中又是分又是合,究竟意欲何为。其实,综合分析自主招生改革的动因与现状就会发现,这里“分”与“合”的目的与对象并不相同。“分”是为了打破统一高考的局面,给大学一定的招生自主权,让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体现各自的意志与理念,有助于大学选拔综合发展的人才。而“合”则是指各个大学为了提高自主招生的科学性与效率,为了使大学的自主招生权利发挥得更好。所以,自主招生联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走回头路”。

大学自主招生联考的另一现实依据是2010年国家颁发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要求“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由此看来,大学自主招生联考出现在2011年,并非历史偶然,而是大学在积极响应与探索国家对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要求与指引,探索新型并行之有效的招生制度。基于此,联考的意义也就非同小可,它并非被媒体称之为的抢生源或者“掐尖大战”。与之相反,联考是大学分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特色型大学的开始。通过联考,相似类型的大学联合起来,一方面有助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升自主招生的效率与科学性,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不同类型大学明确各自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将招生与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避免“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带来的重复与浪费。由此,联考就不仅仅是招生考试改革,而是现代大学改革全局中的关键一环。

三、争议:大学自主招生联考的是与非

随着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联盟“粉墨登场”,公众与媒体对自主招生联考的是非讨论也一次次推向高潮。2010年12月31日晚22时10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手”节目中媒体名嘴与招办主任激辩大学自主招生联考。激辩分成了正反两方,正方(支持联考)以媒体评论员张春蔚、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媒体评论员孙虹钢为代表。他们力挺联考,认为联考不仅能节约考试成本,还能使考试更加规范,促进自主招生选拔的公平与公正。各校统一命题、联合考试,有利于提高考试效率。而每年各校轮换命题,则有利于转变思路,提高命题科学性,促进自主招生考试朝更加规范、公平、公正方向发展。反方(反对联考)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石述思、《北京日报》同心出版社编辑李子旸为代表,他们认为现在出现的自主招生联盟,不仅加重了考生负担,而且对农村等边缘地区学生会更加不公平,认为自主招生选拔过程不够透明,权钱交易不可避免。[28]

这次“对手”节目组织的围绕联考的讨论具有代表性。综观近期网络、新闻媒体、报纸杂志刊登的关于联考的报道,其观点大体可分为支持派与反对派。而具体讨论的问题则主要涉及抢生源与考试公正公平、命题科学性、节约考试成本、联考对高中教育与学生的影响、高考成绩与自主招生成绩的关系、联考的具体实施、考生利益等内容。

(一)关于考试公平

考试公平一直是高考改革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每当有高考政策出台,公平性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首要问题。这次联考的出现也毫不例外地引起公众对公平问题的质疑。在联考联盟内,考生参加一次考试,就可凭借成绩选择1—3所大学参加面试,大学认为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促进了考试公平。但是有公众认为是否公平还要看各大学的面试时间安排,如果安排在同一时间,就逼迫学生只能选择一所大学。还有各个联盟的考试时间很集中,甚至冲突,如此一来,考生若想要参加两个联盟的考试,就变得几乎不可能。这样大学对于“抢生源”、“掐尖”、“集团圈地”的质疑也就难辞其咎。

从以上双方的观点看,大学对联考的公平问题有比较充分的考虑。而公众之所以质疑,关键在于联考的具体实施方案,在于联考联盟间的相互协调与沟通。如的确像公众质疑的,联盟内大学面试时间冲突、联盟间考试时间冲突,对考生就无公平可言。如尽管北大与清华联盟2011年自主招生考试时间不同往年安排在同一天而是错开一天,但仍有公众质疑既然错开为何不多几天。这样考生要在两天内参加两个联盟的考试几乎不可能,必须提前选择站队。如此看来,大学对考试公平的考虑与公众的期待之间尚有差距,而关键就在于各大学如何践行对公平的承诺。

(二)关于命题的科学性

自主招生之所以由各大学“单兵作战”走向联盟,考虑之一就是欲提高命题的科学性,由各校单独命题变为联合命题或轮流命题,提高题目质量。自2003年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公众对自主招生命题就一直处于争议中,指责命题的“复古”、“偏”、“难”、“怪”等倾向。考生也称题目太难,无处下手。自主招生考试变成了第二次高考。正如这些观点所指,近年来,大学自主招生命题颇受争议,命题应该体现大学的招生理念与选才标准,应充分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选拔大学欲选拔之人才。但从实际看,考试科目与高考相当,考试难度却远超高考,用一张考卷替代另一张考卷,不能反映大学的个性与意志,似乎与自主招生改革的初衷相背。纵览各校题目,可谓“五花八门”,在选拔“偏才”、“怪才”的呼声中,大学自主招生命题也似乎陷入“偏”、“难”、“怪”的误区,给高中教育和考生带来不少误导。以提高自主招生命题质量为目的之一而进入公众视野的联考制度对命题有了新的考虑,但愿联合命题、委托命题、轮流命题等做法能够体现联考大学的共同特征与人才选拔理念,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为大学选拔优秀人才。

(三)关于联考与高考的关系

对联考的指责性观点认为,大学可以在高考“前奏”阶段制造出多次选择机会,却并不能改变学生回到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实;学生原来只需参加一次高考,现在则要参加几次性质雷同的考试,负担是轻了还是重了?这些是公众对高考与联考关系的最大不满,认为自主招生也好,联考也好,都不可撼动高考在大学招生中的权威地位。所以,联考只不过是提前圈定生源,看似有30分左右加分的诱惑,但高考分数必须达到一定要求才可享受,本质上还是高考分数最关键。这一指责看似针对联考,其实关乎整个高考改革。早在自主招生改革之初,这样的疑问曾同样指向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关系,公众观点认为应让自主招生与高考脱离关系,单凭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录取学生,不再与高考成绩捆绑。公众的这种意愿其实就是当前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试行的自主招生选拔试验,即两校可有一定名额学生只根据自主招生成绩录取,不参照高考成绩。看似这一举措让大学录取摆脱了高考成绩的束缚,但它的运行需要很高的社会公信基础和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否则录取中的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等问题会极大地破坏考试公平,制造新的考试招生问题。由此,在自主招生、联考等制度还未成熟并达到推广的程度,就不可贸然脱离高考。统一高考仍然是最基本的考试招生制度,它所体现的公平性、权威性至少目前无可替代。

(四)关于联考的发展趋势

自主招生联考是以“降低考试成本,减少考生舟车劳顿,增加考生选择机会”和“提高命题科学性”等为基本缘由被大学采纳的。但立刻有观点质疑,尽管各个联盟的考点遍布全国主要城市,但学生参加完基础科目考试后还要去分布各地的学校参加面试,因此联考并未在实质上减少考生奔波之苦。所以,联考是自主招生改革的迷茫症,是“乱象”,会昙花一现。对此,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表示联考并不是自主招生改革的结果,只是一种过渡。[29]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则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提下,高考制度需进一步改革,使高校能够选拔符合自己标准的人才。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清楚的,要多元化、多样化,同时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维护考试公平。但是考试招生改革牵涉面广,汇聚了种种矛盾,使得改革极其复杂。因此,高考改革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可一蹴而就。[30]

自主招生联考现象的出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公众与媒体深入、广泛、激烈的讨论。综合这些观点,有些一针见血,直击联考要害,为深思熟虑之言;有些则超出联考所能,涉及自主招生改革全局。但无论如何,这些正反两方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评价联考都不无益处,对推进联考制度的深化与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四、趋势:大学自主招生联考的构想

通过回顾联考的历史,分析自主招生联考现状及问题发现,联考作为一种招生考试制度并不可简单以优劣评价。这一制度究竟如何,关键在于制度的目的、制度间的契合、制度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关键在于对联考制度的及时省思与调整。要使自主招生联考不至于像公众与媒体所评论的那样,教育主管部门、联考的各大学之间都必须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荣辱与共、利益共享,方可使这一制度发挥作用。

(一)基于自主招生联考,指导大学分类发展

建设特色型高水平大学,一改我国大学“千校一面”的发展态势,避免大学建设的重复浪费,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人才,是近年来国人对大学发展与改革的迫切期待。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对建设特色型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明确要求。大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招生理念等方面。2011年大学自主招生联考主要是为了降低考试成本、免除学生舟车劳顿之苦。但是在联盟形成时,还考虑了联盟大学的类型。在四大联盟中,每一联盟内的大学都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这是招生联盟建立的重要基础。比如北大联盟以综合性大学为主,清华联盟以理工科大学为主,同济联盟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基础,京都五校则都是行业特色性大学。这样,联考就起到指导大学分类发展的作用。各个大学以相似的选拔与培养理念联合招生,甚至如同济联盟联合培养,深层合作,这对建设特色性大学大有益处,意义深远。而如果各大学以分类发展、形成特色为指导联合招生考试,形成中国的“常青藤”,也才能够使各大学持续联合,保持联考的生命力。

(二)协调矛盾,发挥制度的合力作用

从公众对联考的质疑中看出,联考制度与其他高考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如联考与高考的关系、联考涉及的考试公平问题、联考中考生的利益问题、联考中各个学校之间的利益与矛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联考制度的实施与公众对联考的评价影响甚大,由此,协调以上矛盾,让联考与其他高考制度形成合力,是联考发展的必然趋势。联考的根本动因是降低考试成本、方便考生,促进大学分类发展,建设特色性大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学校又各有偏重。如各学校的招生简章不同、对测试科目的要求不同、面试要求不同,而且各学校都想招到好学生。这就使得尽管各学校在联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各大学突破传统的“抢优质生源”的狭隘做法,将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不仅要招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还应有体现自身办学理念的人才培养制度与之相配,做到生源选拔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方可形成特色,提高质量。所以,同济联盟不仅联合招生而且联合培养的做法值得借鉴。这样可以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彼此借鉴,优劣互补,形成特色。因此,各个大学应在联考中做到方向明确,密切配合;深度交流,化解矛盾;群策群力,共享共赢。当然,“物之初生,其形必丑”,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设计得尽善尽美,更不要说复杂的高考问题。联考制度的完善尚需时日,但我们拭目以待。

(三)完善自主招生联考制度本身

尽管自主招生联盟已经产生,并将于2011年付诸实施,但联考的许多细节和操作性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只有不断完善并改进,拿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联考才不至于被过度关注与评论,才不至于昙花一现。如联考是为了降低考试成本,减轻考生舟车劳顿之苦,但现在考生还是不能避免要跑上几次,即参加基本科目考试一次,参加本联盟内不在同地学校面试两次。如果考生还要参加另外联盟的考试,那么他们的劳顿负担并未减轻,所谓的“减轻劳顿”之考虑就名不副实。由此需要联盟学校考虑可否采用远程面试、联考学校集体面试、笔试与面试一次进行等策略,从事实上减轻考生的舟车劳顿负担。还有考试科目问题,在联考中,都要测试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科目,而从考试题目看只是比高考题目难度增加,其代表性、试题质量等都无法与高考相比。因此,联考学校必须思考自主招生中基本科目测试的目的。如果只是从难度上高于高考而无法体现出学校的招生意愿与特色,那么基本科目测试完全可以取消,而以相当权威的高考分数作为对考生基本知识测度的依据,这样就不至于简单重复,而且能减轻学校和考生的负担。各学校可以主要将精力投入综合素质测试和面试方面,重点做好面试选拔工作。再比如考生在同一联盟内选择学校,北大、清华、同济这些大学就具有相对优势,会成为考生的首选学校,高分考生会流向这些学校,而其他学校往往会成为备选项。如此一来如果参加联考的其他学校只是扮演“跑龙套”的角色,从联考中招不到优秀学生,收益甚少,他们参加联考的决心就会动摇,自主招生联盟就有崩塌的潜在危机。因此,怎样在联考中真正做到“各联合学校地位平等”,则是在考验联考学校的沟通与协调智慧。

(四)建立自主招生联考管理协调机制

自主招生联考作为一项制度,涉及联考学校、考生等各个方面。要确保联考制度的顺利运行,有必要建立联考管理协调机制,为联考提供支撑与保障。这一机制应包括教育部对联考的宏观调控与监督、各个联考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两个部分。尽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扩大大学招生自主权,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理念,发挥大学在招生中的作用,让大学招到期望的学生。但是,自主招生改革涉及考试公平、公正、公开,事关千家万户与社会稳定,所以,教育部也应宏观调控,引导自主招生联考的发展方向,监督联考实施过程,确保考生利益不受损伤。另一方面,联考涉及多所大学,各自理念不同,想法各异,对招生有各自的诉求。因此,急需建立联考大学之间的联络沟通机制,为不同大学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尽管各学校同意联合招生,但联考的具体实施会遇到不少问题与障碍,涉及各校之间的利害冲突。联络沟通机制可以确保各个学校的理念与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使有关联考的方向、目的、命题、实施等问题得到及时沟通与有效解决,从而确保联考制度合理、科学、高效的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