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内容指的是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形式是指该文化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具有合作意义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方式。选取甘肃、宁夏、四川、云南等西部省份的200名小学教师进行合作文化现状调查,由调查结果了解到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诸多的问题。

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张 青

[摘要]小学教师合作文化指的是小学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按照合作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放民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促成小学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态。通过对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现状调查,了解到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提出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的问题,再从问题入手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西部地区 小学教师 合作文化

一、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含义

(一)文化

文化可以说是与人的出现相伴而生的。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只是随着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兴起,文化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在20世纪,文化概念经历了重要的变化,有关文化的定义目前已达200多种。“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外延十分广泛,要下一个严格、准确的定义,确实是不容易的。对于文化,前人和今人大致是从描述、功能、结构、规范、心理、历史、传承等角度下定义。

目前,被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的。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对文化作了定义:“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显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观念精神和社会规范三个层面。从此,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就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给后来的文化研究者奠定了基本的范畴。1952年,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最为重要”。[2]这一定义至今仍在欧美得到广泛认同。泰勒和克罗伯、克拉克洪所界定的以上两种文化定义为后来的文化研究提供了蓝本。

泰勒之后,从学者们对文化定义的研究来看,将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一般来说,广义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3]狭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4]沙因认为:“文化是更深层的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条,它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并以一种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规定着组织对自身及其环境的认识。”[5]

在此文章中,把文化限定在观念的范围内来理解,将文化理解为特定群体中规范人们行动的一种观念存在,是通过这一特定群体而表现和传承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体系的整体。

(二)合作文化

合作文化是各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以合作方式开展工作,在长期合作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规范成员行为的观念存在,这种观念渗透在成员的思想态度、价值体系以及行为模式中,表现为合作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能够对合作内容进行分工协作,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信赖、互相促进,最终共享合作成果以促成合作成员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态。

(三)小学教师合作文化

小学教师合作文化指的是小学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按照合作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放民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促成小学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态。

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内容指的是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思想理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统一体。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形式是指该文化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具有合作意义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方式。

二、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的问题

选取甘肃、宁夏、四川、云南等西部省份的200名小学教师进行合作文化现状调查,由调查结果了解到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难以付诸实践

在对新课程背景下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价值观的问卷调查中,有89.0%的小学教师认为合作是有益的、必要的,而且大部分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已经深深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能够带来的“双赢”结果认识并不清楚。在访谈调查中几乎每个老师都提到:“任务繁重,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同事合作”。再加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们不得不在压力面前退步,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愿合作,依然独自处理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致使教师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阻碍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这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提升现有的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意识,对合作有更明确的认识;二是把合作意识真正付诸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的实践中,使合作成为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

(二)部分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缺少合作需要的基本素养

合作行为是一种长期的交往行为,如果没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真诚、信任和宽容他人的个人素养,那么这种长期性就不能维持;另外,要合作就先要打破教师间的隔膜,而要打破这种隔膜,参与的教师必须坦诚相待,不能太小心眼,不能太斤斤计较,要先考虑到同伴的利益。

问卷调查显示有77.5%的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具备合作需要的相互倾诉、坦诚、信任和宽容的素养,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小学教师是不具备这些素养的,还需进一步提高;有48.8%的小学教师具备合作所需的谈话技巧与交流技巧,从这一项调查可以看出还有一半的小学教师认为自己不具备合作所需的谈话技巧和交流技巧,或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访谈调查中有教师认为仍有一些小学教师只顾自己的想法和利益,不愿信任、宽容别人。正是部分西部地区小学教师不具备这些合作素养,破坏了合作的持久性。

(三)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对象、内容和方式缺乏多样性

在对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有57.32%的人与同一教研室的教师进行合作;有48.78%的人与同一年级组教师进行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合作的占31.40%;与不同年级教师合作的占23.78%;与班主任合作的小学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25.61%;与行政人员合作的小学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8.54%。可见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的对象主要是同一教研组和同一学科组的教师,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较少,这样会使教师知识面狭窄,思维变得局限,与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综合化背道而驰,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小学教师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教学、学生管理方面,教研问题的合作比较少,但在他们的合作上关于教师个人心理发展的问题就涉及很少了,因为教师压力大,所以忽视教师个人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在合作方式上,主要还是教研组组织的听课、备课,其他如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合作是有,但通常采用不多,像骨干教师带新手、文体活动之类的方式并不多,不利于西部地区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西部地区学校管理者对小学教师合作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

西部地区学校管理者意识到教师间需要合作,在支持小学教师合作、对小学教师合作所做的努力程度以及宣传、倡导小学教师合作这几方面,平均等级都是介于“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之间,所以西部地区学校管理者对小学教师的合作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小学教师合作的具体保证方面做得不得力:在问卷调查的开放题中,很多西部地区小学教师都提到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对教师合作没有提供必要的条件与保证,比如教师合作没有时间、设施和制度保证,也没有激励机制,对合作的过程没有进行监督,对合作效果如何也不够重视,等等。这样的情况只会导致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缺乏合作动力,对参与合作不积极,最终使合作效果不好,流于形式。

(五)西部地区小学教师间的合作不具有持续性

西部地区小学教师间的合作绝大部分因素是倾向于学校的政策引领,大家都认为合作是好的,也想参与到合作中去,所以大家参与合作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同时问题出现了,目前学校教师合作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合作缺乏系统的机制,合作状态具有随意性,基于这些原因,西部地区小学教师能将最初良好的合作状态保持下去,或者再降低标准使合作继续下去的的确不多,有的合作也会半途而废(在访谈中有的教师就提到了合作不能持续的问题)。因为想要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或是使合作持续下去确实不容易,需要小学教师个人的自觉性、小学教师个人的合作素养、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去支持与鼓励等。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搁浅,甚至不了了之。合作没有了持续性,自然是阻碍了合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西部地区教师传统的个人主义思想阻碍了合作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都形成了封闭独立的工作模式,师道尊严、墨守成规,逐渐形成自傲或自闭的消极心态,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受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互不干扰、各自为政,任课教师只需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不需要与其他教师交往合作。虽然新课改大力倡导合作,西部地区小学教师也具有了合作意识,但这种传统的个人主义思想依然存在,教师观念依然滞后,使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还是会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影响了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意识不够强烈,对合作没有明确的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个西部地区学校都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派遣教师们出去参加新课程培训,学习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通过学习与实践,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的确意识到教师之间是需要合作的,但他们对合作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明确合作真正的意义,尤其是合作对实现自身个人价值、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合作不积极、缺乏主动性。

3.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在合作中不能够及时反省自身的不足

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参提出了“反省自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人格完美。在《论语》中多次谈到反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子弟自觉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加强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教师合作中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加强自己的反省修养,在合作中认识到自身不及他人的地方然后加以改进。

反省是教师合作的前提,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如果不具备反省的修养,那么他在合作中就不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合作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但只有认识是不行的,有的小学教师明明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却不能好好反省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因此必须具备反省的修养,才能在实践中改正自己的不足。没有反省,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参与合作就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益处让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那么只会导致合作走向无效。

(二)外部原因

1.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合作

目前西部大多数小学都存在人满为患的局面,有的重点小学每个班的学生都超过70人,班额如此大,致使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非常重。众所周知,小学教师面对的都是一些身心还未成熟的儿童,他们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导致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很琐碎,工作负荷太大。不止如此,西部地区小学教师还需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就是在这样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压力下,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合作。时间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的积极性,本来是为小学教师适应新课程而“雪中送炭”的行为,最终却成了“雪上加霜”。[6]

2.西部地区学校管理者对小学教师合作过程没有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西部地区学校管理者只是一味强调教师合作的重要性,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合作,对教师合作只起到了政策引领的作用,但政策下达后,却把自己搁置在一边,成为“局外人”。这样是绝对不行的,西部地区有些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还不够明确,对待合作也不积极主动,如果没有一个引领者带头引导小学教师合作,那么教师就不会有合作的动力;如果没有领导的调节、监督和督促,那么教师对待合作就不会认真;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比如给予教师情感上的支持、制定一套专门的有关教师合作的制度、为教师合作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建立奖励机制等措施,那么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就不会有效。正是学校管理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才会不好,大家合作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已。

3.西部地区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单一,新型的多元教师评价体制贯彻执行不力

传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定,这种评价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个体评价,是针对教师个体的单一化的评价。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在以“教学成绩定优劣”的现实面前,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正是由于此,他们彼此之间多表现为相互隔阂和孤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新课改强调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同事之间互评就是一种促进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合作的有效评价方式,有利于小学教师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助氛围,促进小学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西部地区学校对于小学教师的奖惩仍然主要是以教师所教学生成绩的好坏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教师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的束缚,他们仍然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新型的多元教师评价体系尽管更科学、更合理一些,但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因此西部地区小学教师间的合作就不能持续下去。

(作者系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注释】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声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12

[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15

[3]丁恒杰.文化与人[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51

[4]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32

[5]朱国云.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J].江海学刊,1997(2):51

[6]李翠华,王坦.教师合作中的问题与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06(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