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篮球运动美学的发展

篮球运动美学的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篮球运动美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是体育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体育美学的属性、本质特征也能够体现在篮球运动美学之中。体育美学产生在体育运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之中,体育美学的实践活动是篮球运动美产生的温床,篮球运动美学产生在篮球运动的审美关系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体育与篮球运动、体育美学与篮球运动美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它们之间虽然存在个性区别,但共性特征也是显然存在的。

二、篮球运动美学的发展

如前所述,篮球运动美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是体育美学的一个分支。要认识篮球运动美学,必须认识体育美学。那么什么是体育美学呢?什么是体育美的本质呢?

我们知道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社会实践中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因为体育美是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有理由说体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复现”和“确证”。

在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指构成人体内在和外在的要素,如娇好的仪表、发达的肌肉、健全的内脏器官以及意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精神力量和智慧力量,这些要素构成了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员通过人体运动的各种形式及其组合,感性地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显示了人的智慧、坚毅、技巧、创造力、生命力。这样,人们“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8]而引起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美的享受、情感的升华和理性的启迪。例如,当登山运动员登上珠穆朗玛山峰之巅,插上中国国旗的时候,标志着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显示了人的力量和智慧,虽然电视机前的观众不是登山队员,但当他们看到或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同样受到感染、鼓舞而欣喜若狂。也正是这样,人们感到我国乒乓健将临危不乱、遇胜不骄、顽强拼搏、稳居世界之冠的雄姿勇态是美的;冰上芭蕾轻盈的体态、优雅的舞姿、动人的旋律,将优柔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110米栏运动员刘翔快速敏捷、雄健如飞的阳刚之美沁人心脾,令人豪情雄起,凡此种种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形象体现,都是运动员们努力创造的成果,所以都是美的。“生命在于运动”,只要人在运动,体育美就随处可见。体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引起无数智者、勇者和美学家的关注,体育美学的产生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研究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研究人类体育的审美现象,并开始着手建立体育美学学科体系。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大量出版的体育美学专著和专论中,如前苏联沙拉弗等撰写的《体育学院教学计划中的体育美学的问题》、《试述运动美的对象》、《美学与教育》、《美育原理》、《体育和美学》、《大众体育与艺术》等。1950年,日本在《体育的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西田正科的研究论文《体育美学的提倡》,及后,日本体育界出版了一批体育美学专著,如池田金冶的《体育美学》、《健康美学》、《美的比例》,松田义之的《体育美学》,小林信次的《体育美学》,胜部笃美的《运动美学》以及近畿大学近藤英男的《运动美学》等。更重要的是,不少国家把体育美学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如前苏联有学校开设了专修课——体育活动美的内容,美国春田学院也开设了“体育与艺术”课程等。

西方国家体育美学的研究派别林立,五花八门,但是当代西方经验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把哲学问题分成二大类,一是由经验主义的各种问题组成,并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二是逻辑问题,包括概念、术语和方法论问题,通过哲学的分析方法来解答,西方美学基本上也是按这两种方式划分,即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因此,西方各式各样的体育美学观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我国的体育美学起步较晚,一直到1982年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上,才首次出版《体育美学初探》的论文。1987年,北京大学刘慕梧先生在体育报上发表《体育呼唤美》。接着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美学》课程,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小明教授撰写的《体育美学》专著,填补了我国《体育美学》这一领域中的空白。1992年该书被韩国文选出版社翻译出版,列为韩国高等院校选用专业教材。80年代后期,体育美学在国内的研究达到一个阶段性热潮,一批论文、专著、教材、讲义相继出现。但由于国内体育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者们把精力大都投入到不可能穷尽的美学原理方面,徘徊在用已有的美学知识来说明一些体育审美现象的初级阶段。

系统论的角度看,体育是篮球运动的上位概念,体育美学是篮球运动美学的上位概念。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能够体现在篮球运动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同样,体育美学的属性、本质特征也能够体现在篮球运动美学之中。体育美学产生在体育运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之中,体育美学的实践活动是篮球运动美产生的温床,篮球运动美学产生在篮球运动的审美关系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体育与篮球运动、体育美学与篮球运动美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它们之间虽然存在个性区别,但共性特征也是显然存在的。所以说,篮球运动和篮球运动美学的发生虽然是近代的事,但探寻体育美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找到篮球运动美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源头。

文化是一种现象,历史是一个进程,生存也是一个过程。人在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他们就有了感官要求、生命欲望。生命的冲动是人类发展最强大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内在的动因促成了人类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思想、审美创造力,创造出文字、诗歌、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把一个原生的地球改造得壮丽辉煌。在创造物质的同时,人的意识思维、七情六欲、感官需求进一步发展,从饮食起居、娱乐交通、养生健体、服务旅游等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表现出强烈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升级,永无止境。人之所以为人,他要“渡人生”,也要“看人生”,还要创造人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的跳动,人的生命意义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发展,人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不仅需要形式,还需要内容。

原始人在从事打制石器、制造简单工具追逐猎物、采集食物、开发自然的实践活动时,人类就已经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的身体文化。那时人类体质上的训练和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活动完全融进具体的、有目的劳动之中。生活逼迫着人类去走、扑、腾、跳、跑、爬、攀、泳、举、掷、射、闪、打、抓、抢、握、翻等,就这样,人类几乎全面地建构起了身体运动的各种可能形态,并尽可能地完善。[9]正是由于这些技能的发展,也发展了人类自身。[10]人体在运动中的活动尽管还只是处在一种自在的状态,可这是最初的体育形态。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每代人都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向后代传播各种技能,劳动技能的提高适应着各个时期社会生产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人类社会最早期的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体育因素,尽管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但它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源,也是篮球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

原始的竞技活动早于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和篮球运动。“原始社会竞技运动的功利性极强。基本出发点是满足生存的需要和娱乐性,尤其是审美追求、健身价值处于次要地位”[11]原始人类因农耕、捕兽打鱼、制造工具等自身生产、生活、争斗诸种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逐渐懂得并自觉地开展竞技活动、技能比赛。这个时候的竞技活动直接与人类生产、生活、战斗行为相联系,既具有直接的生产技能培训与军事训练的性质,又是生产技能培训与军事训练本身。现代篮球运动的起因源于一种向筐内投桃的游戏,马拉松长跑源于军事情报的传递,古代奥运会掷铁饼、投枪(掷标枪)比赛源于古希腊城邦之间频频战争的需要等,不难看出当时的竞技与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有着直接的统一性。当原始的竞技活动演进为体育形态,并逐渐超越于那种几乎相对应的现实功利目的之上时,竞技体育必然是人类对原始竞技行为的自觉选择和提升,这种选择与提升的标准与目标不外乎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竞技行为规则与规定:(1)公正、公平的之善。(2)竞技能力和技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科学化体现人类体能与智力的科学研究之真。(3)对原始竞技行为中直接危害人类自身因素的逐渐抑弃,体现人类自身之善。(4)对竞技体育的表演性及其观赏价值的确认,展现体育运动之美。

由此说来,竞技体育起源于人类自身竞技行为的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与人类纯粹的审美活动——艺术具有共同的逻辑起点和相互交叉的内涵。初期的竞技运动是在初期审美意识、观念的作用下形成的,是从审美意识、观念对原始竞技行为的过滤筛选,保存其竞技性,确定其标准性和规则,抑弃其危害性,增强其观赏性。所以胡小明教授说:“真、善、美往往是客观对象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体育美和谐地融入了真和善”。

艺术的发展似乎愈来愈超越直接的功利性而走向纯粹的观赏性,审美活动似乎成为精神愉悦而与物质性的功利无缘(毫不相关)。这样,始终与人类健身强体的目的直接相关,以争夺锦标桂冠为直接目的的竞技体育,似乎与艺术审美分道扬镳了。但是,问题不在于竞技体育自其本源上深深积淀着审美素质,也不在于艺术审美自其本源上深深积淀着真与善的功利性质,而在于它们的娱乐性功能。竞技性极强的篮球运动的雏形,严格意义上可追溯到古代“儿童、采桃工人将桃投入桃筐”及“石头上的鸭子”等球类游戏。由于现代篮球运动产生初期是作为一种竞技性强的游戏活动而存在,所以娱乐性就成为现代篮球运动的原始特征。现代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特别的、专门化和高难度竞技运动的“游戏”,愈来愈具有精神和可观赏性。篮球运动在当代的审美价值并不亚于艺术活动。而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功利性实际上只不过是实现了某种转化而已。黄捷荣先生曾说,体育成为艺术的对象和重要的创作题材,体育也借鉴艺术的规律、形式和方式辩证地发展。换句话说,现今的篮球运动与审美活动的内在联系不但没有淡化,没有割裂,恰恰相反,这种联系愈来愈显著,愈来愈强化。篮球运动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它的审美价值绝对不亚于艺术活动。这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篮球运动美学研究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之所在。

稍微梳理一下次序,我们对篮球运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如下综合性述说。

篮球运动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是依赖身体运动为手段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这种文化形态、社会现象和教育过程的某些部分,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组成部分。每当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美学的需求就会凸现出来。篮球运动最初是作为游戏活动而存在的,娱乐性运动是它的原始特征。篮球运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最根本的因果关系。篮球运动和它的母体体育运动一样,萌芽于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瞬。

在原始社会,人类用劳动创造了社会,创造了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也为体育、篮球运动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原始公社时期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宗亲制社会形式,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为温饱而耗去全部精力,这时还不能产生脱离劳动生产活动的行为,所以,形形色色的身体活动都紧密围绕着劳动。对身体的训练虽然是原始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活动形式也貌似今天的体育,但目的并非为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而是为了掌握赖以谋生的生产技能,是简单劳动的必须准备环节,即便对年幼一代进行跑、跳、投掷等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训练,也主要是为传授生产技能。这虽然在客观上有增强体质的效果,但实质上却是谋生手段的学习,是参加劳动的准备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严格来说是劳动技术教育。

然而,体育运动却植根于这些原始的身体活动形式之中,篮球运动的种种基因也隐蔽在原始的身体活动形式上。这些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身体活动带有强烈的功利性。通过它锻炼年幼者具有健壮灵活的身体、敏锐的观察力、勇敢的精神、智慧的心灵、熟练的劳动技能以及团结一致的习性等,对于已结束的生产活动是复习,对未来的严酷斗争是预演,它是原始人进化过程中必需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孕育出一些审美的因素。

在奴隶社会,植根于原始社会的竞技运动开始萌芽。当原始人懂得使用工具的时候,懂得制作简单的饰物来装饰自己的时候,人类就有了美的意识。语言、文字的产生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到来,汉字“美”字的产生是人类对于感知事物的美的形象描述,表明人类美的意识的成熟,是人类美学思想的第一次表露,也是人类美学思想的第一篇论说,表现着人类对美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始,同时也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奴隶任其宰割。无论古希腊竞技的场面多么热烈,无论古奥运会的遗址多么宏伟,竞技在当时都只能由少数有充分余暇的“自由民”参加,而奴隶除了被迫参与野蛮凶残的格斗以供富人们消遣外,只能被富人们驱使从事繁重的劳动而丧失健康和生命。在这种意义上,竞技活动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体育相去甚远。战争和祭祀直接使竞技活动得以开展,使之成为有闲阶层的一种娱乐游戏。当时的竞技活动不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体育,而是获得强悍体力的身体训练,始终没从宗教祭祀和军事训练活动中独立出来。然而,物质生产的进步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当人们不再为温饱而耗去全部精力时,在有意识组织的竞技运动中便显示出其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例如著名的古希腊竞技就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意识,成为艺术的对象和创造题材,体育也借鉴艺术的规律、形式和方法辩证地发展,于是有了《掷标枪者》、《掷铁饼者》等作品,形象生动地记录展现了运动员人体美、运动美和力之美。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封建主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但不能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有较多的自由,有一定的独立经济和生产工具。渔猎、游牧、采集等各种生产都主要依靠人体的肌肉活动所提供的动力。一方面奴隶变成了交纳地租的农民,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劳动方式,自己掌握劳动强度,使之不超过生理极限。这样的体力劳动朝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着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奴隶主阶级上升为封建统治者,在文化生活上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因而把原来主要用于军事训练的竞技发展为娱乐游戏,以满足精神享乐的欲望。

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对人的身体客观上具有与体育类似的功效。然而,人们为了娱乐,在喜庆节日里创造了许多传统运动项目,如中国民间流行已久的划龙舟、踢毽、荡秋千、跳绳、赛马、摔跤、球戏、投壶、风筝、玩龙灯、毛弹、抛球(现代篮球运动的前身)等,但并未从健身的意义上去系统地组织活动。综观曾在宫廷、民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传统项目,基本上都是些娱乐性很强的游戏,这些游戏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审美意识的影响,观赏性较强。此外,统治阶级为维持其统治,亦有为军事需要而进行的各种身体训练活动。此时期体育只能是各种零散而独立的身体活动形式,徐徐缓行的生产力不能使体育这种社会现象具有独立而完善的形态,因而体育美与篮球运动美也就不能大放光华,更不能成为“学”。

资本主义清除了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了生产力,并使体育由一根嫩苗飞快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在大工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工业化生产本身已经社会化,社会分工把古老的全身性劳动迅速细化到身体局部的运作,爆发出对体育的强烈需求,促成体育的思想和理论系统化,体育的方法和手段整体化、多样化,使体育成为一种在人类社会中相对独立的文化教育形态。代表人类智慧的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体育不但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而且还受其理论指导开始分科研究,包括篮球运动在内的各竞技项目分类归纳,规则明确,体育运动中零散存在的美逐渐聚合起来,成为不同于其他任何领域的独特的审美对象,体育审美的领域正式拓展。

现代篮球运动是以篮球为工具,以人体运动为主要手段的一项竞技运动,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战术水平,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可观赏性。而人体是最古老也是最精巧的审美对象。篮球运动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动作(人体)展现多姿多彩的生动形象,展示人的体态美、体质美、心灵美、青春美、智慧美,充分表现力量竞技的崇高之美,展示速度与战术高度结合的英雄式的壮美,高超精妙的技巧之美,使崇高之美、英雄的壮美又平添了精致的色调和丰富的情节,竞技场面波浪起伏、高潮迭起,深深地吸引着观众,使观众产生愉悦,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我国的篮球运动美学研究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研究篮球运动美学的文章问世于20年前。1988年《娄底师专学报》第4期发表《试论美学在篮球运动中的价值》,同年,《辽宁体育科技》第7期发表《篮球的美学特征》,将美学第一次引入篮球运动,首次直接以篮球运动美的命题展开讨论探索。1994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了《篮球运动中的美学刍议》,该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篮球运动美的客观性,讨论了篮球运动美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指出了它们的时代性、技术性、共同性等内容特征和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等特征。同年怀化师专学报发表《篮球运动的美学刍议》。1996年《龙岩师专学报》发表《试论篮球运动的美学价值》,同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一书发表了《篮球运动美探微》的论文,该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NBA职业篮球赛中体现的篮球运动美,探讨了篮球运动中的自然美、形象艺术美、崇高美和独特的创造美。2000年《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发表了《篮球运动美的基本特征和教育功能》,该文不但分析了篮球运动美学的基本特征,还探讨了篮球运动美学的教育功能。20世纪90年代之后,篮球运动美学在国内逐步达到了有胜于无的研究热浪。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实施奥运战略的同时也开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篮球运动美学不仅能在篮球运动中实施审美教育,使人的身心日臻优美完善,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同时还能促进动作技术趋向审美规律,进而进一步提升篮球运动的文化品质。有了美的运动,才会升华出美的理论。篮球运动和它的母系体育一样,从追求天人合一的真,到追求知行合一的善,再走向情景合一的美,是一个社会需求的历史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