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建精品野外综合实习课程

创建精品野外综合实习课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基本思想,自我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以来,我们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改革。因此,“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无疑是学科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地质综合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开拓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一)创建精品野外综合实习课程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基地”具有丰富的大陆地质内涵,极富研究性、启迪性和创新性,是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互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天然实验室,是学科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地质综合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开拓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创新性野外综合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学工作始终是我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我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办学主导思想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少而精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优秀创新性、研究型地学人才,并将创新能力培养放到突出地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如何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将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理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探索21世纪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临的义不容辞的重大任务。

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改革就成为我中心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地球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我们把示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设国内地学一流的、具系统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为中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灌输式、验证性、单科性、继承性教学方式方法,实施从灌输式到开放式,从验证性到设计性,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继承性到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措施上,我们注重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实施多学科实践教学的交叉融合,体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将地球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实践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开放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上述基本思想,自我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以来,我们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改革。

西北大学坐落在渭河地堑,北邻华北地块,南接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与地理优势。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西北大学的地理优势和地学研究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将优势科研资源、地质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我们选择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为实习基地,实施跨大地构造单元,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地质综合教学。完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完成课程内容和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地球科学复合型、创新型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的基本特色可以概括为:纵横不同地质单元,精细解读地质现象,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正是由于多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了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大学本科“地质认识—地质填图—生产实习”这样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由认知—技能培训—到科研素质培训—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突出了地质综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实现了课程内容和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无疑是学科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地质综合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开拓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实习基地的区域特色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跨越华北—秦岭两大一级构造单元,浓缩西北大学地质系数十年研究成果之精华,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类型地质现象的时空对比,完成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践教学。

秦岭是在中国中心地带崛起的庞大山系,是世界著名的造山带。它是中国地质、地理、气候和环境的南北天然分界线。以秦岭山脉和淮河为界,其南北两侧在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别。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陆地质和古气候环境变迁研究的关键地区,陕北高原的黄土堆积记录了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历史,它与全球海洋沉积和极地冰川一起构成全球古气候变化的三大支柱。

实训基地内包含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它们分别是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同时,还包含两条省级自然保护地质剖面。小秦岭中—新元古代地层剖面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元古代华北区与秦岭造山带区域地质的纽带,陕西柞水石瓮子中、上泥盆世地层和沉积相自然保护区,记录了由浅海台地相向深水相转变,发育滑塌、重力流沉积等一系列特征现象。

实习区内包含有跨构造单元的不同级序、不同动力学、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变形及其构造组合。鄂尔多斯盆地表层构造层次为弱变形域,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属于浅—表构造层次,北秦岭属于中深层次的韧性构造变形,而南秦岭构造带则属于浅—中层次的冲断褶皱组合。同时,实习区内还有多期次岩浆侵入。以上事实充分表明,本实训基地有显著的区域特色,为盆—山结合、多学科综合教学实习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是地学野外教学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3.实训基地的教学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实训基地”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过反复认识、实践、再认识,已初步建成集高年级区域地质综合实习与创新教育于一体,具显著特色的野外教学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西北大学所处的地域优势,通过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区域地质野外教学,实质性地改变课堂单科独进、自我封闭的教学体系,实现不同课程的融会贯通,完善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训练野外工作素质,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实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教学内容

采用室内与野外、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的密切结合,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过程,实际考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及其相应的不同层次构造变形和不同类型成矿特征,并结合对不同地质体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的综合分析,探索区域地质的演化过程。

(3)教学方式

以区域地质实践教学为主,实施分阶段、协调配合的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是野外实习前的室内教学,以教师讲授、播放录像等方式,讲授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介绍野外实习地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和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了解野外地质概况。第二阶段是野外实践教学,它是教学的主体阶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自觉观察、分析野外地质现象,收集地质素材,思考相关问题,以便训练工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激发创新精神。第三阶段是野外实践结束后的室内教学,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总结、讨论和使用多媒体教材的不同方式,全面进行区域地质的比较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资料和地质素材系统整理,进行室内研究和分析,编写地质报告,撰写专题论文。地质报告不拘形式,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体现自我的空间。

(4)教学条件

在实践教学环境方面,为实施区域地质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我们已经完成北起延安,南至镇安全长1200km,1条主干观察路线,9条辅助观察路线和16个典型区段及80余个观察点的野外地质研究和区域对比综合分析。主干剖面保证了对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其时、空展布的理解;辅助剖面补充因露头限制的缺憾,弥补由地质作用的特殊性造成的地质现象的差异;而典型区段则兼顾区域贯通性、地质现象代表性和地壳结构层次性;在教材建设方面,实训基地已经建设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立体化”教材系列,包括录像教材、多媒体教材、中文野外实习指导书、英文野外实习指导书以及精品课程网站。

(5)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改进,我们已建立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素质和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和管理体系,形成了教学特色。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深化过程,我们实施了野外准备阶段的室内教学—野外实践教学—室内总结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既建设不同构造单元自然配置,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天然实验基地,又营造师生情感交融、宽松、自由、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提供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为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优越的条件。

我们强化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针对野外讨论、争论的地质现象,由老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既有兴趣,又有科学意义的地质问题,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并充分利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实践,撰写研究论文。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我们还特别强调加强质量管理,改革考核方式,“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6)教学体系主要特色

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的野外教学课程体系,实质性地完成了不同课程的融合贯通,实现了学科的交叉综合和知识结构的一体化。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大陆地质内涵,极富研究性、启迪性和创新性,是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互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天然实验室,具有与时俱进的开发前景。

尽管我们在“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但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主动适应当代地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需求,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高质量优秀人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