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总体情况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总体情况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大放射性地质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中心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科学研究氛围。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以实验和实训为基础,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

(一)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总体情况

1.实验教学定位

①基础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对放射性地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了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积极参加地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在已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兴趣取向,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探求放射性地质与生产实际中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基地。通过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③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平台。通过放射性地质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可以促进和加强在职实验人员的进修,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可以改善队伍结构,加强知识更新,加强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从而促进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2.实验教学规划和改革思路

加大放射性地质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中心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科学研究氛围。建设高水平的放射性地质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优越的育人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一流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放射性地质实验示范中心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中心,在国内外具有开放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

“依托教改环境、突出创新教育、重视认知实践、建设一流中心”。根据社会和国防发展对(放射性)地学类人才的需要,结合我校教学、科研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地学类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运行机制上,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培养水平,争取将本中心建成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综合性实验中心,使中心的实验教学实现可为多学科、多课程、多学校服务的目标。

3.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①确立以学生为本、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并具体落实到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构建结构优化、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适应各类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各类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既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又具有系统性,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②做到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并重,实验仪器购置和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并重,环境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并重。进一步加强规划,推进组合优化,提高使用效益,能满足实验—实践教学和人才个性化培养要求。实验室用房、设施、环境、安全等符合国家规范,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

③注重队伍结构优化、培养培训工作,建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制订规划,健全制度,鼓励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引导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学,形成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一支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强化野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④在运作和管理机制上,依托东华理工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国防科技学院的学科优势,优化整合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加强统筹管理,形成服务多学科、多课程、多学校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推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与机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考核方法,为大学生自主科研训练创造良好环境。

4.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本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中紧扣理论,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验,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能力培养,分层次、分环节、多角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展开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以实验和实训为基础,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

img9

“基础性实验和实习”模块由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验证性实验、课间实习和认识实习等构成;“综合训练”模块由各类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构成;“拓展创新性实践”模块则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两部分组成,其中“生产实践”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科学研究”主要由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即第二课堂)、早期科研活动和各种科技创新等组成。三个不同层次教学模块中,“基础性实验和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综合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拓展创新性实践”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该体系贯穿本科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特别强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科学性。基于以上理念,2009年中心对2006版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计划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该实验教学大纲主要强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学科特点及硬件条件的建设,在加强地学基础实践教学基础上,强化专业系统实践教学,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使实验、实习层次分明、目的明确。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实验课不再是理论课的依附,而是从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整体设计。

5.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中心十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改革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1)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将近年来科研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与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并逐渐将教学效果好的新的实验内容加以保留,而将一些效果差的实验内容删节或淘汰。例如,以本中心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组在内蒙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与核工业208队合作;在松辽盆地东南部钱家店—白兴吐地区与核工业243队合作,建立起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在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找矿实践是本中心教师、学生与地质队员共同劳动的结果,学生亲身经历了铀矿地质科研、找矿实践,体会了最好的实习教学和找矿贡献。这些产学研三结合的范例,已直接应用于“铀资源地质学”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深受启发,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进行着上述的多种“转化”,从而为实验项目的不断更新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本中心提高型(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项目已达数十个,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实践性教学内容

传统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野外验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为培养适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数字国土”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我校“江山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在传统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基础上及时引入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野外实践教学,从教学内容上包含着传统地质填图理论方法与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是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安排上,我们保证了足够的时间进行传统的地质填图理论和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在教学内容上,则是传统填图理论和现代数字化技术二者兼顾,保证了教学的质量,达到了野外实践教学目的。

(3)不断补充、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本中心成员完成的电子版《简明光性矿物学电子辞典》声像教学材料,继199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后,通过不断补充、更新内容,使原有60种常见造岩矿物增加到近200种矿物,使“光性矿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更直观、逼真,提高了教学质量,解决了地质学实践教学中“目不及物”的难题。

另外,经过多年的积累,本中心教师自编了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实践教学类教材。原都是内部编印,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材建设,充分展示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中心的特色与优势,提升示范中心的辐射能力,本中心组织教师对相关课程原有实验、实习教材进行重新编写或修订,并拟按课程组公开出版。

6.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

本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及相关实验项目涵盖了基础型实验(验证型)、提高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等,所制定的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灵活,适宜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教材上紧追学科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本中心共开设32门必修实验课程,实验项目248项,其中实验项目中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占65.32%,野外实践教学课程3门。另外还开设了多门选修实验课程。

放射性地质实验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情况(必修课程)

img10

放射性地质实验示范中心野外实践教学情况

img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