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繁花似锦盛锡福

繁花似锦盛锡福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盛锡福”字号的起源没有想到这么多人像我一样钟爱盛锡福的帽子,让我看到百年老字号的无穷魅力。盛锡福冠帽语言文化紧跟世界潮流开阔眼界20世纪20~30年代,盛锡福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郑州、武汉等城市建立20多个分店,1937年在王府井大街196号,由天津盛锡福帽店在北京开设了分号。刘锡三为了创新名牌,防止别有用心之人仿制冒牌“盛锡福”品牌,特意向当时的政府申请注册了“三帽”牌商标,击败
繁花似锦盛锡福_盛锡福冠帽语言文化_感悟于北京老字号语言文化之间: 北京老字号语言文化研究

我与盛锡福

忘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起戴帽子了,以至于见到帽子店我一定要进去惠顾一下,无论是出差在外,还是逛街采购,帽子店是我必去的地方。因为爱买帽子,也就喜欢起攒帽子,家里有我的各种各样的帽子,从夏天带的各种草帽儿、无沿儿帽、NIKE运动帽儿,到春秋天戴的各色贝雷帽儿、呢子帽儿,到冬天带的毛线帽儿等,样式繁多,色彩各异。我还喜欢同样款式的帽子,备上三四个颜色的,好搭配衣服。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也知道我有这个小嗜好,还送过我一些帽子,其中有中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品的,有的是名牌,更多的也不是名牌,只是样子好看,价钱并不是太贵。最有故事的帽子是老北京“盛锡福”的帽子,我有好几顶。一些朋友私下里介绍人家认识我时总会补上一句:“就是那个一年四季总戴帽子的人!”

记得2009年7月的一天,北京老字号十多家企业联合开展了“进校园”活动,其中就有盛锡福的产品。品尝了稻香村的食品,观看了步瀛斋的做鞋工艺、瑞蚨祥的盘扣工艺,走到盛锡福展位时,我又被吸引住了。大家都争相购买展品,有上千元的貂皮水獭帽,还有呢子帽,其中有一顶象牙白的镂空麻质草帽儿最令我动心,正掏钱要买,看见已经有六七只手伸向工作人员,要买那顶草帽儿,千钧一发关头,我摘下自己头上戴着的镶丝浅粉色有沿儿帽指给工作人员说:我这个帽子就是盛锡福的,你看这儿的商标!这句广告语像及时雨,瞬间打动了工作人员,他果断将帽子递给我,遂了我的心愿。不过结果是周围一圈想买这顶帽子的人围着我并射出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都说要高价买我已经买下的这顶象牙白镂空麻质草帽儿。

“盛锡福”字号的起源

没有想到这么多人像我一样钟爱盛锡福的帽子,让我看到百年老字号的无穷魅力。盛锡福帽庄的创办人叫刘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早年他是在青岛一家外国饭店里打工,开始接触了西方文化。后又到青岛一家外国洋行做业务员,主要负责到农村收购草帽辫儿的工作,洋行将草帽辫儿运往国外加工制作成草帽,然后返销国内市场销售。1911年,他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1917年从东洋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之后,刘锡三在天津法租界21号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刘锡三改店名是有他深刻寓意的。“盛”字具有茂盛自强、蒸蒸日上之意;“锡”是取自己的名,且在古汉语词典中“锡”字通假“赐”字,具有“赐予”之意;“福”字源于自己的乳名“来福”,“锡福”就是“赐福”,希望自己的帽子生意从此为国人带来福气和吉祥。他不仅敢于想到,更努力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做到了。

盛锡福冠帽语言文化

紧跟世界潮流开阔眼界

20世纪20~30年代,盛锡福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郑州、武汉等城市建立20多个分店,1937年在王府井大街196号,由天津盛锡福帽店在北京开设了分号。后来在前门商业街、西单大街也建立了分店。最近几年东四北大街也建立了分店。正是因为刘锡三年轻时在外国饭店干杂役、在洋行做业务员的经历,使得他与一般的生意人有不同之处,他的眼界开阔了,具备不同于本国的服务理念,有外语交流的环境和沟通渠道,能够观察和体验到与本国商业差异比较大的国外商业运行的秘笈,况且他认同西方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有所认知,并能够“洋为中用”。1919年,刘锡三出巨资买下了从国外运到天津的一整套专门制造草帽儿的电力设备,成立了自己的草帽工厂,并开始实行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产销模式,吸引了很多顾客前来购买,很快就在天津打开了销路,站住了脚跟。

盛锡福帽庄创办人刘锡三

刘锡三在两次购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重金聘任具有制帽技术的专业技师,网罗优秀人才,搜集并钻研国内外制帽技术中的绝招。他多次派遣技术人员东渡日本、南巡东南亚学习考察,带回制帽的先进技术,不仅在模仿、创新产品上获得了高起点,而且通过整合盛锡福前店后厂的经营结构,提升了盛锡福制帽技术的水平与档次。即从用人到用设备都有自己的独特思路,拓展出与本国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这应该是盛锡福取胜的绝招儿了。

“洋”式开放经营改变人生

刘锡三办帽厂是在民国初年,当时,男人们勇敢地脱掉了长衣马褂,剪掉清朝标志的长辫儿,摘掉清朝服饰语言的象征——瓜皮小帽,脱去长衫之后都想换上适合潮流的新式服饰和鞋帽。要说刘锡三就是悟性好,善于动脑筋,富于创新精神,他看准社会潮流,抓住良机,不仅开设了自己的草帽工厂,先后又开设了皮帽工厂、便帽工厂、缎帽工厂、通帽工厂、毡帽工厂等。适时引进并向社会推销欧美式的“时帽”,仿制轻巧美观的巴拿马草帽及英、法、美式精致呢帽,而且品种越来越多,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货,为帽市场输入了时尚元素和新潮设计,由此在帽业中脱颖而出。另外,不仅销售帽子,还附设了储蓄部、化学漂白厂和印刷厂等,使生产和经营一体化、多样化、规模化。据刘锡三的叔伯弟弟刘占慈回忆:刘锡三是个一心想赚大钱的人,他赚了钱不买田地,却一定要扩大再生产,增加技术含量。他把精力都投入到向商业发达、市场繁华的城市学习上面,并不惜一切代价地在最繁华的地段“安营扎寨”——开设自己的店铺。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的盛锡福的产品,融合了中西方帽子制作元素和设计风格,一直引领帽子的时尚与传统。

创建国际范儿的帽子品牌

盛锡福品牌的创立,与刘锡三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机遇相生相随;与刘锡三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相融交互;与盛锡福的前店后厂经营方式密切相连。如果没有上述这三点,今天的盛锡福可能会是另一番情况。由于盛锡福在经营中融汇了各国制帽元素,加上盛锡福注重帽子的优等质量、新颖式样,得到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在美、澳、英、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捷克、瑞士、瑞典、挪威以及非洲等地都有盛锡福的代销处。从1924年至1934年,盛锡福共获得国民政府奖状15个。为此,一些社会名流纷纷送匾题词:“国货之光”、“强国之基”、“驰名中外”、“冠盖京华”、“冠盖中西”、“国产精英”等,可见当时盛锡福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刘锡三为了创新名牌,防止别有用心之人仿制冒牌“盛锡福”品牌,特意向当时的政府申请注册了“三帽”牌商标,击败了垄断市场多年的日本草帽儿。到1937年,盛锡福帽厂主要生产的品种有多达75种,实际生产的帽子品种超过200多种。为盛锡福的产品在当时先进的欧美各国争得了一席之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取胜的秘笈是质量

刘锡三曾经为企业定下了“陶朱公理财十二法则要诀”:

生意要勤奋,切勿懒惰,懒惰则白事废。

议价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色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售价减。

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切勿犹豫,犹豫则耗用紧。

货物要修整,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买卖要随时,钱财要明慎。

临事要责任,账目要稽查,接纳要谦和。

主心要安静,工作要精细,说话要规矩。

传播中国冠帽文化的博物馆

2012年7月,在北京这寸土寸金的前门大街57号,开设了一家以帽子为主题的博物馆即“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是对大众免费开放的。2013年1月的最后一天,北京仍然处于深重的阴霾之中,并且从清晨开始飘起了冰雪花儿,我终于忍不住坐着地铁又一次来到前门大街,要亲临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看个究竟。走进一楼营销厅,我被告知今天不展览。我告诉服务人员我是特意来参观的,我的诚意起了作用,服务人员立刻主动请我上楼去看看。博物馆在三层楼,我推开大门,里面十分安静而且黑着灯,我迈进大门正准备自己开灯的时候,看见一位清秀的姑娘走近我,没有问我什么,就主动把整个展览大厅的灯全都打开了,让我的眼前一下子通明通明的。姑娘没有特别主动上前要给我讲解,而是静静地和我拉开一段距离,让我自由地参观,我想拍照的愿望也被允许了!

博物馆的面积不大,但整个展览厅里灯光柔和、色调古香古色,布置得十分儒雅。你会被一顶顶形态多样的帽子所吸引。它是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帽业专业委员会出资建立的,迄今为止,是中国第一家冠帽文化博物馆。我国成语中有“冠冕堂皇”、“衣冠楚楚”等,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展览从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冠帽开始讲起,在古代,人们是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的,还没有帽子。北周时期,武帝为便于识别自己的军队,将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帽子。后来,四角帽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角在脑后交叉,又发展成武官的头盔。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头的全部。冠产生之后,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例如汉代冠的形式大体已与帽式相类。“冕”比“冠”出现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专用的“冕”,展览中有皇帝登基大典时所戴的玉制的帽子叫“帝冕”。每朝每代的帝冕是不同的,比如汉高祖刘邦所戴的“长冠”是由一种楚地的冠帽演变而来的。还有一种帽子叫“高山冠”,是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不仅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还统一衣冠礼制,当朝政府规定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高山冠原为齐王冠。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冠冕叫“武弁大冠”。汉代沿用下来该款式,让武官们佩戴,故称武弁大冠,秦始皇将这些王冠改赐给近臣,其目的是要告之天下自己作为征服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凤冠

辽宋时期,只有官员才有资格戴冠,平民老百姓只能戴头巾;辽国更甚,帽子、头巾都属官员专有,且多戴皮帽,百姓们没有资格戴帽子。明代皇后所戴的帽子叫“凤冠”,是用金属丝网为胎,上面点缀翡翠凤凰,挂珠宝流苏,华美富丽。凤冠分两种,冠上除缀有凤凰,还配饰有金龙、珠宝等,专供后妃佩戴。另外一种为普通妇女所戴,上面不缀龙凤,仅辍有珠翟、花钗。展品中清代的“金丝草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精致的草帽了。主要是它的材料是一种叫“金丝草”的植物编成的,色泽淡黄,光润雅致,看起来细软而富有弹性,很像金丝线。据说它本身是一种中草药,人们用金丝草编织成草帽带在头上,既遮阳还对身体有好处。金丝帽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淑女般的光泽使人恬静安详。元人多戴盔式和礼帽,还有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毡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

展品中还有一些电视连续剧中能够见到的清代冠帽,如“顶戴花翎”、“常服冠”、“旗冠”等。国民时期老百姓戴的帽子叫“瓜皮小帽”,绅士们戴的叫“毡帽”等。展览馆的近现代展柜中有北伐战争时期的军帽、1924年冬孙中山途经天津时为御寒所购买的盛锡福“海龙全皮英式帽”复制品,展品中还有盛锡福为毛泽东等几代国家领导人制作的各种帽子的复制品。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帽子式样。

除了帽子展览,这里还有一些制帽的工具日熨斗,是将熨斗型的模子里放上碳加热,让熨斗产生热量,然后再熨平帽子,等等。我问讲解员是否可以给我一些展厅的介绍说明文字或者有关的书等资料,她很诚恳地告诉我说去请示一下领导,很快她跟随着一位帅气的先生来到我的身边,介绍他是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帽业专业委员会的罗军主任。他听说我对京城老字号感兴趣,想了解盛锡福的历史,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主动向我介绍博物馆的一些情况,并谦虚地说:我们也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想法还没有实施。今后我们会有计划地安排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展品,让广大消费者更深层地了解中国帽子文化,让国内外参观者了解中国帽子的制作传统,更加喜爱盛锡福的帽子。从他专注的眼神儿里可以看出,主人已经视冠帽文化为己任,对博物馆有很深的感情,就像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一般地津津乐道,这让我很感动。

前门大街57号“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种款式的冠帽

言谈话语中听出还有一位主人我可以见见面,她是天津盛锡福北京前门店经理白慧玲女士。沿着三层往上又走了半层楼梯,一道透明的双开门就在眼前,进去后才发现这间不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充满一艺术气息: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沙发前是一台茶艺桌子和木质的无背凳、还有一台硕大的木质雕花长桌,上面铺着宣纸,好像主人随时准备要书写什么似的。白经理一米六的个子,圆脸大眼睛,笑起来很有感染力。我们寒暄了几句,对彼此有了初步认识。赶上他们要开会了,我起身告别。罗主任热情地邀请我方便的时候参加2013年8月举办的老字号文化节,说会有精彩的展品将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期待着这个时刻到来,愿盛锡福越走越好。

冠帽戴在人们的头上,有的人用来保暖,有的人用来护发,有的人用来遮丑,有的人用来装饰等。冠帽从最初的取暖功能提升到审美功能,小到反映了个人的审美取向,大到反映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得到不断提升,促使冠帽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冠帽文化是服饰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无声的语言,是有形的艺术,是保暖遮阳的工具,也是流动的展品。既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又能够起到观赏的作用。盛锡福帽店从刘锡三最初到洋行打工,到发展自己的帽子工厂,其中更多的是在传播冠帽有形的艺术和无声的语言文化。人们从认识本土冠帽,到认识盛锡福仿制的轻巧美观的巴拿马草帽或英、法、美式精制小呢帽,这对消费者来说的确是一种视觉审美的冲击,是对习以为常的观念的挑战,是对一种新鲜的国际范儿的无声语言的认可,同时也是各国消费者之间对冠帽文化的默契与认可,是对各国冠帽文化以外的民族风俗的默契与认可。百年老字号技艺的传承与发扬,需要历史与现代的共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需要不断地固本求新,追随消费者的心态而发展自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