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锡旅游攻略之锡惠公园

无锡旅游攻略之锡惠公园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各位团友,锡惠公园紧偎于京杭运河之旁,倚锡山、惠山而筑并以此命名。  锡惠公园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千米,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14个核心景区之一,是国家重点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概况  锡惠公园包括锡山的全部和惠山东麓及连接两山的映山湖,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南朝以来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古迹,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人文传说。两幢于1956年10月18日被首次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锡惠公园_华东导游实战宝典

  各位团友,锡惠公园紧偎于京杭运河之旁,倚锡山、惠山而筑并以此命名。锡惠公园山水灵秀,人文积淀深厚,有着无锡“露天博物馆”和 “精神家园”之誉。行走于公园里,游客可以在不经意间触摸到无锡7 000年的文明史,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

  锡惠公园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千米,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14个核心景区之一,是国家重点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概况

  锡惠公园包括锡山的全部和惠山东麓及连接两山的映山湖,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南朝以来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古迹,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人文传说。

  《据蠡溪笔记》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此山,常与名家交往,一时声名很大,后人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称慧山。慧、惠相通,故今称惠山。惠山高329米,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惠山在历史记载上有很多名称,《隋书》称九龙山,《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称冠龙山,唐朝顾欢《吴地记》称华山,陆羽《慧山寺记》称斗龙山和古华山,老子《枕中记》称西神山。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突起处,山高仅75米,相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此名。锡山是九龙山龙头上的一颗明珠。锡山顶上的龙光塔,是无锡城市的风景标志之一。

  各位团友,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观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文娱活动区,在锡山南麓。今天我们主要游览的是名胜古迹区。

惠山寺

  惠山寺是江南名刹之一。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湛挺曾与南平王刘烁有诗章唱和,南齐著名诗人江淹特来此堂,凭吊湛挺,写了诗章,后人将湛挺、刘烁、江淹的诗章列于壁间,使这里成为文人聚集的名胜之地。

  景平元年(423)僧人使这处名胜成为佛教圣地,改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537年),建“大同殿”,改号“法云禅院”。唐会昌年间,寺院被毁,大中、咸通年间重建,改称“惠山寺”。一千多年来,几经兴废。全盛时有房屋1 098间。“天下第二泉”则是僧侣们取水饮用的泉井;明代所建的“寄畅园”,在元代时也是惠山寺的一部分。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南巡,每次都要到惠山游览,而且康熙在第三次、乾隆在第一次南巡的往返途中都到了惠山,自公元1684~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间,这祖孙两共14次光临此地。礼佛惠山寺,巡幸寄畅园,品茗第二泉,是每次的必备节目。很可惜,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部与清军在惠山一带激战,吞噬了整个惠山寺,此后一直未能得到恢复。

山门

  各位团友,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

石经幢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这里有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两座石经幢,它们可是无锡现存最早的地面文物,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两幢于1956年10月18日被首次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大家请看,这南侧的石经幢为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石经幢通高6.26米,底座直径1.28米,整体为八边形。节与节之间相互叠压而成,雄伟匀称、层次丰富、雕瘘洗练;北侧的为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 高6.22米的大白伞盖神咒幢。

  据顾文璧教授考证:石经幢作为佛寺标志物始于唐代初期,与当时流行小乘教密宗有关,是一种消灾祈福的简便方法。“陀罗尼”意译为真言或咒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载佛言:若有人书写此陀罗尼,安于高幢、高山、楼上、塔中,众人或见,或其影映身,或风吹其尘落身上,所有罪孽,应堕恶道、地狱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由羁宾国(今印度、巴基斯坦交界之克什米尔地区)沙门佛陀波利翻译的,由白鹿山人李端符书写。西安碑林所存陀罗尼经幢的译经者为不空和尚,与波利不是同一人,两种译文并存,更体现出其价值。

  而《大白伞盖神咒》也是密宗的咒语之一,在经幢上刻咒语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该幢由刘元规等募建。由于各种《大藏经》均只有大白伞盖咒的元代译本,而这边的经幢所刻的是宋代以前的译本,因此非常珍贵。

金刚殿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便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 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大家请看正中悬挂的“惠山寺”匾额最早由明代陈勉所书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的。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所撰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调为教孝,寺教忠。”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

  北面“江南第一山”匾额,白底黑字,系名画家李可染所书。两旁有徐静渔重书陈亮东联句的抱对:

地邻五里香塍,楼阁重新,大好林泉都入画;

我爱九峰胜境,溪山依旧,无边风月更怡情。

  有团友在问,这“江南第一山”是不是指的是惠山呀?这是谁封的?这里面有个典故:据说乾隆皇帝在1751年首次下江南时,便对惠山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认为“唯惠山幽雅娴静”。等他到了苏州虎丘后,见山门上悬挂着“第一名山”匾额,心中不以为然,下令除去,而意属惠山。所以说,这“江南第一山”可是乾隆皇帝封的。

香花桥

  过了金刚殿,大家看到的这一泓池水名“日月池”,这是因为这池上架的桥把池一分为二,所以得此名。桥下南边是日池,有龙头嵌在池南壁;北边为月池。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日月池”,它开凿于南朝刘宋元徽二年,距今已有1 500多年历史了。这池上所架的石桥,名为“香花桥”,建于明代。桥的名称取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

  香花桥的正中石板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而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

二山门

  过去在这位置上,就是被烧毁的惠山寺“天王殿”。值得庆幸的是,殿后的“金莲桥”以及比桥资格更老的“千叶莲花池”,如今还完整地保留着。

金莲池

  在“茶神”陆羽撰写的《惠山寺记》中记载惠山寺开山40多年后的元徽年间(473~476年),寺院的方池中就栽植了千叶莲花,也就是荷花中的珍品重瓣莲。唐末,寄寓惠山寺的著名诗人皮日休曾吟道:“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日暮殿前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后来,据说这方池改种了金莲花, 池名也相应地改为金莲花池,简称金莲池。据大画家倪云林的老师王仁辅编纂的《无锡志》 记载:惠山寺之“金莲花池者,池中有金莲花,蔓生如荇,开花黄色似莲,蕊半开而不实,朵小如水仙,甚香,旧称有千叶云,后有女子入池澡浴,花遂省为五瓣”。数十年后,明初内阁学士王达《金莲池》诗,也对池中金莲作了形象的描绘。金莲花在睡莲科的姐妹中,是开花最早、收花最迟、花开五瓣又精致如水仙的小妹。

  金莲花之所以得到众人的宠爱,是因为它有着神秘之美。陆羽说,方池中的千叶莲花,因为一位名叫“显”的高僧曾在惠山寺憩息,所以能“服之羽化”,即吃了可以成仙。王达的诗云:“僧言此花天下无,宛如明灯灿蓬壶。”将其喻为蓬莱仙境中的智慧明灯。禅宗初祖达摩有偈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而金莲花的一花五瓣,恰恰契合了光大禅门5个家派的源远流长,更被视作为蕴含禅机的非凡圣品。

  金莲池上所架的桥名为“金莲桥”,建于宋代,上面镌有“懋德堂李府”一款。宋靖康年间,惠山寺由钦宗赐给爱国抗金将领李纲为“功德院”。此桥可能与李纲和他的家族有关。金莲桥有三孔,长10.7米,宽3.4米,由12块石梁分三排架成,刻着四个鱼首和四个螭首,桥面两侧华版上,雕刻着宋代典型的“牡丹花叶和男女儿童”图案。两侧石栏杆,由莲花望柱和透空石栏棋逢对手(即寻杖,荷花净瓶式)组成,整个石桥造型优美,雕饰华丽,现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御碑亭

  大家请看,金莲桥头二重檐、歇山顶的亭子是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御碑亭。亭中的金字匾额,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马背书法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手书。这亭子前后方形门阙两侧各有两个圆形窗洞,左右墙壁又各开四个窗洞,真是前后乘气、八面来风。

  这亭内高3.4米、宽1.1米的诗碑便是堪称无锡巨碑之最的乾隆御制诗碑。原碑毁于“文革”,现碑为1982年仿刻。其中:碑阴乾隆作于丁丑年的诗,是根据原拓重刻,并不失真;两侧的乾隆诗,由王能父(1915~1998)摹写;碑正面作于辛未年的御诗,翻刻自原碑的残块,亦由王能父摹书。故现碑的乾隆笔迹,已是有真有假、半真半假,为历史留下了一桩“半是存疑半是猜”的公案。

  乾隆皇帝常以诗人自誉,御碑正面即是其诗作:“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度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诗题原是《登惠山寺作书竹炉第二卷》。诗后附注:“寺僧有雍正年间在圆明园内参禅者。”该诗前六句写景:起联述寄畅园借景惠山的妙趣,颔联引杜牧诗意言惠山寺,颈联咏寺右第二泉景色;结末两句在点出乾隆与惠山寺僧的一段因缘后,感叹刹那间已坐了十六年龙廷。

听松石床

  大家请看在这六角小亭中横卧一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名“听松石床”。这石块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是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这石床枕端刻有“听松”两字,这是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篆刻于此, 以示纪念。石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古银杏

  清人秦琳曾有诗云:“大雄殿下绿苔滋,银杏浓荫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株。”秦琳是中共早期主要负责人秦邦宪同志的五世祖。诗中的银杏,就是大家眼前所看到的古树。这棵银杏相传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僧人普真(字性海)所植,据说当时种了18棵,象征佛门18罗汉,这棵是仅剩的,屈指算来,已有600多岁了。此树高21米,直径1.91米,为雄性银杏,只开花不结果,离地6米的树洞中寄生的一株薛荔,也有200多年树龄了。但1982年8月14日清晨6时左右,偶然发现这棵树的一树枝上,挂着一串好像牛奶葡萄的幼嫩白果。这件事就像公鸡下蛋一样稀奇。当年9月11日,这串白果被小心翼翼地采了下来,共有七颗。翌年5月16日,无锡市园林局将其中四颗进行播种,有一颗于6月7日出苗。谁知好景不长,这一非凡的小苗一个半月后就夭折了。被人称为“活化石”的银杏,历经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成为雌雄异株植物。但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也会偶尔“返回”到老祖宗雌雄同株的原始状态,这大概就是雄性古银杏结种的内在原因。古银杏旁的石壁中,嵌有“頫察仰观”4个篆字,是清代无锡书法家邵涵初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此可以“俯察古树之茂盛,仰观锡惠之秀色”。

大同殿院落内广场

  这里原是惠山寺的大雄宝殿,因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73年)而得名“大同殿”,历史上该殿曾多次毁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于惠山寺废址建“淮湘昭忠祠”,祭祀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的清军将士。辛亥革命后,昭忠祠内的清军牌位被撤除,改为忠烈祠。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作为培训新闻干部的校舍;1958~1986年为无锡市博物馆馆址;1983年11月21日,以“清祠堂建筑”名称列入市级文保单位。

竹炉山房

  由大同殿出南边门,不远处就是“竹炉山房”。这里原是惠山寺弥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正中匾额“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两旁柱上的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为无锡书法家朱家驻题写。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益,用二泉水煮茶,招待朱元璋。朱元璋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

  当时名画家王紴作画,学士王达题诗,合成《竹炉图卷》共四卷,使竹茶炉流芳于世。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

  1751年,首次南巡的乾隆皇帝就在“竹炉山房”内,用二泉水、惠山寺竹茶炉煮泉,冲饮他自己带来的龙井雨前茶,重演”竹庐煮茶”的故事。品茗之后,他有“风生两腋之致”,“俄顷骨已仙”之慨,吟出了“此日真成四美具”(茶美、泉美、茶艺美、环境美)的浩叹!

  乾隆在高兴之余,仿制了两具惠山寺竹茶炉带回北京,又在玉泉山静明园和“盘山行宫”内,分别仿建竹炉山房,用来储放竹茶炉。直到今天,当年乾隆仿制的竹炉,还有一具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竹炉底板上,刻着乾隆的亲笔御制诗,说明仿制经过以及他的心境。

  对于那帧明代流传下来的珍贵的《竹炉图卷》,乾隆同样十分喜爱,在南巡途中,多次借阅,并在上面题了好几首诗。1779年,当时任无锡知县的邱涟,见《图卷》已破损,带回县衙门准备重新装裱。谁知当晚县衙门失火,图卷被烧毁。乾隆听说此事,十分恼火,本拟严惩邱涟,在江苏巡抚据实奏报后,改为罚邱涟俸银(工资)二百两,赔偿给惠山寺。

  后来,乾隆仿王紴笔意,亲补竹炉首图,命人补绘补写全部图脉,重新装帧为《竹炉图卷》又将内廷收藏的王紴《溪山鱼隐图》赐给惠山寺,乾隆再御题“顿还旧观”表示公德圆满。

  请各位游客走进竹炉山房的“雨秋堂”,抬头往上看,那黑底金字的“顿还旧观”匾额,就是乾隆当年的亲笔御书。那墙壁上镶嵌的38方明清碑刻,大部分与竹庐煮茶那段逸事有关。现在的竹庐山房,是清末重建的。

二泉庭院及石刻

  无锡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曲《二泉映月》,勾起了多少人对“天下第二泉”的神往。现在,我们就已经到了二泉庭院。

  二泉庭院现有面积805平方米,它始建于唐,形成于宋,定型于明,鼎盛于清。该院落的中轴线上有泉亭、厅堂及自成体系的泉井、流泉和池沼,旁缀太湖石峰、嶙峋假山及扶疏花木。在泉庭北侧粉墙上,镶嵌着清雍正六年(1728年)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吏部员外郎王澍手书的“天下第二泉”刻石,遒劲丰神,使二泉庭院更显古朴而富有生气。后人高度评价“得兹刻也,山若增而高,泉若增而芬”;又将陆羽品泉、苏轼咏泉、王澍书泉并称为“二泉三绝”。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于1995年4月19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泉茶文化

  唐代,被誉为“茶神”的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曾二度来锡,他在实地考察了惠山泉水后,称赞“惠山石泉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又名“陆子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大家从小就会背的唐诗。这首诗的作者李绅就曾攻读于惠山寺,当他考中进士,赴京师长安任职时,曾作《别泉台》诗,盛赞二泉水“乃人间灵液”,“茶得此水,尽皆芳味也”。

  还有一位与李绅同时代的宰相李德裕,嗜饮二泉水,他住在京城,但为了能饮到二泉水竟然命令驿站专门从千里之外把水运到京城供他享用,史称“水递”。数十年后,皮日休做诗讽刺这种以权谋私、劳民伤财之举:“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二泉茶文化,在宋代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这一方面是因为梅尧臣、苏轼、秦观、蔡襄、黄庭坚、杨万里等知茶的文化名人的参与,并留下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章;另一方面,又与宋徽宗赵佶对二泉水情有独钟有关。

  苏轼一生曾两次来到二泉品茗。第一次在熙宁七年(1045)初夏时节,他咏道:“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轻风万壑传。” 被评价为迄今所有吟咏二泉的诗词中最美妙的句子。句内的“小团月”是当时皇上所赐御用贡茶“龙凤团茶”之小规格者,皇帝是“天子”,故喻为来自“天上”。这种茶饼,是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所发明,欧阳修《归田录》云:“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惟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米人分之。宫人往往金花帖于其上。”东坡先生用这样极不容易到手的“小团”龙凤茶来试第二泉,足见他对二泉水的青睐程度。

  而以风流自命的徽宗赵佶,他在亲制的《大观茶论》中认为宜茶之水“惠山为上”。因此他在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初八于后苑太清楼所举办的盛大宫廷茶宴中,即以二泉水烹茶,招待以蔡京为首的高级臣僚。两年后,又下令将二泉水列为贡品,“月进百坛”。受赵佶的影响,宋高宗赵构南渡时,也忘不掉到此煮茶品茗,并因此建亭护泉。亭顶装饰双龙戏珠,题额“源头活水”。

二泉亭

  二泉水系包括上、中、下三池,上、中池在泉亭内。上池为圆形,深1.94米,上有八角形石栏,其水质是最好的;中池与上池,仅相距0.65米,方形,深约1米。两池呈现出天圆地方之像。上、中池的泉水通过暗渠从港澜堂底流入下池。

  保护上、中池的二泉亭为中国名亭之一。曾作为中华名亭之一,被仿造于北京陶然亭公园。

  二泉亭始建年代不详。据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孙觌《惠山陆子泉亭记》记载:“泉旧有亭覆上,岁久腐败,又斥其羸,彻而大之,广深袤丈,廓焉四达,遂与泉称。”后传赵构建亭护泉。现在的亭子为清末重建,亭中的“天下第二泉”石匾,系宋宗室、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题。该匾原为木制,于明代流失,清代在镇江丹徒县某氏家中发现,嘉庆八年(1803年),摹刻于石,重新放置于二泉亭中。

  我是个集邮爱好者,我有一枚邮票为《惠山茶会图》,这幅图为文徵明所作,在图中就绘有二泉亭。

漪澜堂

  漪澜堂是二泉庭院的主体建筑, 四周游廊环绕,游客们在此可以小想品茗。漪澜堂得名于苏东坡游惠山时所作的佳句:“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 邵宝有诗赞之:“漪澜堂下水长流,暮暮朝朝客不休;纵有茶经无陆羽,空教煎白老僧头。”乾隆多次在此设御座品茗。康熙曾书“品泉”二字,命秦松龄刻匾;乾隆又书写了“漪澜堂”和“淙云”匾额。现在的堂名是有现代书法家费新我于1979年重书。堂前匾额大门柱上悬挂有楹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由无锡市已故著名书法家曾可述篆书。联句录自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诗。意思是用阳羡(宜兴的古称)雪芽茶匹配二泉水是最佳选择。此联并非为苏东坡诗的原句,而是把原句“惠山”改为“惠泉”。因为曾可述先生找到好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格律诗词行家徐步云先生,反复推敲斟酌,达成共识,决定把苏东坡诗的原句“惠山”改为“惠泉”。理由是:苏诗中“惠山”,实指“惠山天下第二泉”,因那首诗用的寒韵,故用“惠山”;但是作为联语,用“惠泉”二字,不但可以,而且更贴切。

  其实这副楹联还有一个改动,但这个改动就可能是不小心的出错,不知大家是否已经看出来了。对,就是这上联中,第三、四字颠倒了,即原句为“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漪澜堂下有暗渠,将二泉上、中池的泉水导入下池。

下池

  下池开凿于北宋明道间(1032~1033年),是三池中最大的,长8.6米,宽5.7米,水深0.33米。西侧池壁镶嵌石螭首(俗称“龙头”),接通暗渠,承淌二泉水。该螭首是以本地黄色阳山石雕刻而成,形制古朴,稳重厚实,双爪前踞,龙颈弯突,张着大口,泉水从龙口倾注而出,构成“螭吻飞泉”的美景。

  下池之美,尤以月色绝佳。据当地老人讲,每当初秋的农历七月半晚上九时至十一时,一轮似冰晶玉盘的皓月,会倒映在下池波光粼粼的清泉里。真是“山上泉中一轮月”。 北宋诗人王禹僻(954~1001年)曾用深沉凝重的笔触作《题陆羽茶泉》:“繇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惟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这种发人无限遐想的诗情画意,到了民国时,更化作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二胡琴弦上那如慕如怨、如诉如泣,被誉为“东方命运交响曲”的优美旋律。

陆子祠

  大家请看,这里就是纪念茶神陆羽的陆子祠。这是原来是东晋至南齐孝子华宝的居所,唐时称“华陂”。陂,原意为水边的驳岸,这里引申为山坡建筑的护坡石驳岸。宋代在该遗址上建了陆子祠,元代,陆祠改为“三贤祠”,祭祀晋长史湛茂之、唐相李绅、桑苎翁陆羽。明正德八年(1513年),邵宝在祠中增祀焦千之、钱颉、秦观、尤袤、张翼等,改称“十贤祠”。到了清康熙年间,祀主最多,包括湛挺、李绅、陆羽、焦千之、秦观、倪瓒、张翼、王绂、秦旭、邵宝等,称“尊贤祠”。乾隆年间改作皇亭,供奉康熙、乾隆所赐的御书。咸丰十年,毁于战火。1929年,在这里建了景徽堂。1993年,景徽堂改称陆子祠。室内布置巨幅漆屏,主体为《陆子品泉图》,再现了这位“茶圣(神)”当年风采。杨万里《题陆子桌上祠堂》诗云:“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

九龙十三泉

  惠山素以“九龙十三泉”著称。十三泉并非是实指,而是形容泉很多。其实惠山的泉水远远超过了十三,仅史书中有所记载的就不下三四十处。而单就锡惠公园内就能凑满十三了,如龙眼泉、滴露泉、碧露泉、松泉、罗汉泉、双龙泉、若冰泉、醉春泉、松苓泉、听松泉、南泉等。

  至于“九龙”,一说指惠山又名九龙山;另一说则专指承淌二泉正脉泉流的九个石螭首。

愚公谷

  二泉东侧就是“愚公谷”,惠山寺僧人居所,名“龙泉精舍”。 至明代晚期为极负盛名的四大私家园林之一,是无锡人邹迪光在万历年间建造的,占地约50亩。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曾任湖提学副使。在任期间,对由其督学的15郡2州的科举考试试卷,均亲自评判优劣等级;凡经其识拔的士子,名列前茅的,必连取其科第,时人赞“盖数百年来得士之盛,未有如公者也”,或被楚人誉为“人伦冰鉴”。但他无心仕途,未满40岁就罢归林下,学生们为他在惠山龙头下建了一座“千人报德”坊,今遗迹犹存。邹迪光解职后在锡山和惠山间,傍二泉和惠山寺,购地筑邹园,也称“愚公谷”。由于邹迪光擅画山水,精于造园,他借真山实水,造画阁回廊,迷楼曲院,得六十景,均十分讲究。并且他还引惠山黄公涧水入园,使园内涧溪沼泽潆回贯通,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又根据松江名画家宋懋晋的构想对园子进行加工,一时胜绝吴中。

  1958年政府拨款在愚公谷旧址进行重建工作,恢复明代古典园林的特色。1960年,文学家郭沫若前来游览,对重建后的此园十分欣赏,题写了“愚公谷”匾额,现悬于大门之上。

华孝子祠

  在竹炉山房之东,二泉庭院之北,有一座华孝子祠,这是纪念以孝道闻名于世的东晋时代的华宝。华宝(411~481年)生于东晋,长于刘宋,死于南齐,身历三朝。

  东晋义熙末年,他的父亲华豪因保卫国家而离于家乡,临行前对8岁的华宝说:“等我打完仗回来,给你结发戴冠(古代礼制18~20岁表示成年,可以戴正式的帽子)。”不幸华豪战死沙场,噩耗传来,等待戴冠的华宝痛不欲生。从此,他终身不戴冠,不结婚,头上扎着双髻。凡亲戚朋友提到他的父亲,便号啕大哭。到了70岁时嗣胞弟华宽之子华悫为子,世称华宝为孝子,南齐高帝在建元三年(481年)以“孝子第”旌表其门。

  唐朝开始这里建了华孝子专祠,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华氏家族中官位升得最高的福建左布政使华文光出资重建了此祠。目前建筑是清代乾隆年间翻修的,仍旧保持了明代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现存的享堂是无锡唯一的明代楠木结构。

  在这明代楠木结构的享堂中嵌有不少石刻。在华氏家族中,明代有位著名的收藏家名叫华夏,他在嘉靖元年曾把收藏的魏太傅钟繇的《荐季直表》和王羲之的《袁生帖》等真迹摹刻成《真赏斋法帖》。钟、王的字迹是书法界的楷模,这部法帖也成了名帖。以及明文徴明的《春草轩记》、《春草轩辞》、《纺绩督课图》,张翥的《春草轩记》,明南京礼部尚书邵宝的《孝子祠四咏》、清代华章志的《春草轩记后》等等。可惜的是在“文革”中大部分遭到破坏。到了1979年根据原拓精工重刻,仍嵌壁间,基本上恢复了原貌。现在享堂后院北壁嵌有“文革”中被毁而残存的零星石刻,虽然凿痕累累,仍能反映原刻的精细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