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如何贯彻《决定》精神,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深化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造,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访问调查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系教学管理人员32人,询问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状态和改革意见。

6 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

1.前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受传统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影响,走过了全面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育,到逐步结合我国实际摸索社会主义的体育教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各学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造,积累了不少体育教育改革经验,无疑推动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意识积淀太深,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思想和模式仍然变化不大,导致学生素质不高、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并且随着高校体育专业扩大招生,体育教师的岗位又相对有限,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业内人士称这种现象为“狼来了”,这迫使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决定》中指明了我国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培养人才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如何贯彻《决定》精神,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有创新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我们在总结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体育教育专业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更新培养人才观念,改革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实践教育环节以及教育进程等。对深化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造,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法

一是对华东交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自1990年以来教育实践结果进行总结性调查;问卷调查该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160人,发出问卷160份,收回152份,收回率95%。二是对我国部分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68份,收回率84%。三是访问调查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系教学管理人员32人,询问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状态和改革意见。问卷设计咨询了5位体育教育学教授的意见,符合调查研究的要求。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了自1990年1月以来体育学术期刊、体育教育书籍以及部分体育院校专业教育执行计划等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更新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观

“人才观”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培养人的认识或看法。它集中反映在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的问题上,它对教育目标及其教育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回顾我国50多年来的专业教育历程,受专业分化和学科分化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影响,使培养人才的专业面过窄,专业互通性不强,导致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较差。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激烈,职业选择与流动越来越多样化。我们体育教育专业就必须改变原来针对中学体育教师岗位培养人才的观念和模式,把培养体育人才的思路拓宽,使学生既能胜任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岗位,也具有从事其他社会工作的能力,尤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国外高等教育实践也表明,淡化专业,重视基础,理、工、文科交叉渗透兼修,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能力较强。从华东交通大学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表3-13)可以看出:

表3-13 华东交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img63

一是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需要体育教育人才,不同社会单位也需要体育人才,说明体育人才就业市场在不断拓宽;二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多样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职业选择和流动的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将会加快,一个人一生在一个单位从事同种工作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使体育人才向社会各方面渗透已是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思想,重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结构(图3-17),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新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img64

图3-17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结构

(1)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

教育内容是指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教育内容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课程设置,搞好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学生素质能否提高和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局限在体育运动学科内,使学科分布单一,教育内容覆盖面过窄,内容也显得陈旧,重复过多,脱离实际等,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和新成果层出不穷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调查结果(表3-14)表明:

表3-14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意向调查表

img65

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选择意向,大多数人认为:应该突出综合基础,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调查对象的认同率分别为:管理者占53.1%、体育教师占58.3%、体育专业学生占49.3%。其他两项调查选择认同率较低。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淡化专业,强化综合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出发。为此,根据现代综合课程理论,从跨学科领域中精选教学科目,重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内容体系(图3-18)。但课程设计的总量应控制在2500学时(四年制本科)左右,周学时在22个左右,在有限的学时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适应能力,防止课程量盲目性增多,影响学生个性和自学能力的发展,按照培养目标有层次地搞好课程比例关系。在课程设置时还应根据知识体系的结构,灵活设置单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以及专题讲座等。再要优化专业实践教育环节的安排,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工作能力。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应该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强化学科教学实验;二是加强课外实践操作活动;三是重视集中实践教育环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体系(图3-19),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培养。

img66

图3-1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img67

图3-19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科学安排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进程及方式

教育进程是对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及课程科目的具体安排,教育方式是指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的实施形式。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育进程和方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调查结果(表3-15)表明:我国32所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安排采用主辅修制的学校有8所,占25%;重视学生的综合基础,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的学校有21所,占65.6%;大量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的学校有16所,占50%;采用学分制的学校有30所,占93.8%。这说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安排方式改革,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基本的教学安排模式(图3-20)。

首先,它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教学安排是主辅修制和学分制,即体育教育为主修,其他方向为辅修,按学习累积学分达到专业教育规定(170)学分为毕业;具体教育形式采取一二年级主修,三年级辅修,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即计算机运用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运动技术课外训练不断线等。其次,课程教学进程应以学科之间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前后基础关系进行科学安排,以确保骨干学科、重点学科的教学,同时兼顾一般学科的学习;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种类型,确保必修课的教学,扩大和放开任选课的范围和灵活性。但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学校在实践上还流于形式,实施的力度和持续性还不够。因此,应加强科学管理,克服实践中的形式主义。同时,进一步结合学校自身条件,规范各环节的教学管理,使之更好地为培养综合性体育教育人才服务。

表3-15 我国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安排方式的调查表

img68

img69

图3-20 构建大学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框图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要搞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造,就必须更新体育教育人才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从强化学生的综合基础、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和素质出发,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体育教育人才的办学思路。课程设置要从跨学科、跨专业选择,扩大知识覆盖面,避免重复性,可设置单学科、综合课、讲座课等;优化实践环节的教育,形成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教育方式要灵活采取主辅修制、学分制;教育进程可采用一二年级主修,三四年级辅修来发展专业方向,并注重学科教学的基础性、关联性、内在逻辑性,确保骨干学科、重点学科的教学,扩大选修课程的面和量,计算机、外语、运动技术课余训练等要四年不断线,但学时总量应控制在2500左右,学分量控制在170左右,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专业教育目标。

各学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改造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形成我国各具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全面和多方位发展,从而改变过去单一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对发展体育教育事业,提高学生将来在社会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