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利文化及其影响

功利文化及其影响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功利的文化环境里精神空间必然被压缩,影响生活的质量,社会文化也不会繁荣。可遗憾的是,过于功利化,使心灵活动空间压缩的很小,社会文化就呈现出内涵缺乏的裸文化的局面。复杂性系统的研究告诉我们,不要忽略一个微小的原因对系统的影响,而功利主义文化却在细节上关注不足。功利主义的文化,更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整体概念,轻视细节效应;注重跟随、迎合环境和制度,轻视自主创新;注重稳妥,轻视冒险。

功利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人向来是比较含蓄的,中国的文化向来也是比较含蓄的,但是,含蓄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一种比较强烈的功利欲望和一种追求利益的机会主义倾向,一般不会走极端。于是,便较少地出现个性鲜明的个体,也就缺少鲜明个性思想碰撞的火花,游走在可以运筹于帷幄之间,这是中国文化价值观所决定的。

功利文化的基础

“关于中国文化价值观,认为他是一个基于‘有限实用、人伦和乐’的朴素人本主义价值体系,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的特征都可以根据这两点推衍而得,如求真意识的相对缺乏,科学之不兴,民族性格之保守,民族宪政思想之不兴……”(1)其实,这种功利性文化演化的结果是重物欲、重家庭、重亲情等基本生存意识,这些都使得文化的深度越来越不足,内涵也越来越缺乏,文化在各个维度上似乎都不够深厚,加之经历几次动荡的洗礼,文化的浅薄似乎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文化深度的不足,导致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生存本能层面和物欲层面的竞争上,竞争的结局必然是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口越来越多、竞争也只会越来越激烈,这又导致文化深度的更加不足,文化似乎演化得越来越裸露、贫瘠,甚至连外表的含蓄都少了,反倒功利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恩格尔系数描述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它可以描述贫穷的程度。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它只能维持生存,由此类比,我们是否可以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越功利、越关注生存,精神文化产品就会越少,质量就会越低,自然也就缺少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科学家,那么,它的文化就越贫瘠?文化越贫瘠,文化内涵就会空虚,真善美的追求就是一句比较空洞的话,而缺少了真善美的追求的社会是缺乏和谐的。

人的活动空间总是有两部分,现实空间和精神(心灵或思维)空间。现实空间上的活动更多服务于生存的需要和物欲的追求;精神空间的活动,更多是用于调节心情、代谢心灵、孕育生命激情、提高生存质量,两者的协调才有可能铸就精彩的人生。但在功利的文化环境里精神空间必然被压缩,影响生活的质量,社会文化也不会繁荣。

理性是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艰涩的概念之一,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内涵很丰富,关系很复杂。可这个世界上到处是对立的真理,理性的多维度表明,重视理性的哪一个方向都可能产生不利的结果,于是就会出现:布利单的驴子是愚蠢的,但布利单的驴子的精神又是可嘉的。这似乎是很滑稽的事,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大艺术家的习惯是常人不能接受的,可是谁也不可磨灭和拒绝这样的天才对人类的贡献,他们执著地追求真理,在常人看来有些愚笨,可是没有这种执著,怎么能够使现实世界如此丰富?对探险者来说,理性和非理性同等重要,你可以不喜欢探险,但却不能拒绝探险带来的成果。功利主义者大多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所以要坚持,可是这样就会带来上述类似的问题。然而,理性有可能压缩心灵活动的空间,表面上是理性的,但会导致非理性的后果。尽管心灵空间的一些活动,表现出非理性,但更加协调了两种活动,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可遗憾的是,过于功利化,使心灵活动空间压缩的很小,社会文化就呈现出内涵缺乏的裸文化的局面。而这种裸文化的浅薄,使得社会整体对真善美的追求欲望下降,审美价值观缺失,进而,导致物欲膨胀基础上的鲁莽和不负责任的豪放,这种对社会、对自然的不负责任,实为对后代不负责任,势必使裸露的文化更加裸露,这也是如今教育、科技、文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的现象。看来,在经历经济立国之后是该到文化立国的时候了。

复杂系统时间观念

复杂性的丰富内涵,更多地体现在时间的丰富内涵上。传统的牛顿时空观将时间描述为可逆,而现代科学与哲学所揭示出来的时间是不可逆的、没有始点和终点的绵延。哲学家柏格森的时间绵延说,揭示时间的局部内涵;科学家、哲学家伊利亚普里戈金的时间解释,揭示了时间的系统特性;法国哲学家、地质学家德日进的时间圆锥说,揭示了时间与精神的有机纵深层次,这些都表明了时间哪怕是细微之处都不平凡。于是,对时间概念的理解,预示着更多的机遇,任何对时间概念的误读,都可能付出代价。

与时间概念密切相联系的是复杂性与复杂性系统的概念,这又是现代科学的成就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但其思想已经超越科学,成为指导社会文化、文明提升的重要力量。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系列关于复杂性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综合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复杂性系统的研究告诉我们,不要忽略一个微小的原因对系统的影响,而功利主义文化却在细节上关注不足。

功利文化的影响

功利主义的文化,更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整体概念,轻视细节效应;注重跟随、迎合环境和制度,轻视自主创新;注重稳妥,轻视冒险。而所有这些都与正确认识哲学上时间的含义以及理解世界的复杂性的内涵产生了一定的抵触,这种抵触,使得社会文化、思维趋于简单化,这也是文化裸露的重要原因。

功利的文化常常会使速度的概念更被重视,速度是时间的函数,时间是哲学上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概念之一,所以,速度必然具有复杂的含义,对速度问题的轻率,也必然会犯错误。速度,应该是一个即时的概念,但通常由整体的平均速度去逼近,而整体的平均速度通常就会忽略局部的特征,尤其是对于复杂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整体、绵延的整体来说就更是如此。因而,功利主义必然去追求整体上的指标,因为细节的指标没有现实(功利的)意义(但却可能隐藏着颠覆性的效应),这恰是功利的实质。而按照哲学对时间的一些讨论来说,时间绵延、不可分割、不可逆,于是,整体上把握时间的内涵就很困难,速度亦如此。由此,我们联想到若干年来的不切实际的激进,都是只注重整体效益的整体思维,获得功利上的利益,但却实实在在地受到细节的颠覆性的报复,后果更是惨痛的。

其实,深层次上是对传统的确定性时空观与复杂性系统揭示的现代时空观的差异的理解问题。

功利文化产生的基础有一点应该是自上而下的环境对生命个体的较大的制约力,对于社会而言,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约束力。然而宏观计划每每都是这样地注重宏观控制,对微观的问题研究不足,自上而下都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社会也自然自下而上地逐级迎合,久之就可能形成一种文化惰性,这种惰性抑制了反应的积极性,抑制了个体思想、思维的积极性,抑制了社会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个体对真善美的理解、感受、追求始终处于朦胧的状态),文化更新就更困难了。没有了主动的思维,但却激发了迎合、投机的心理,使上下两方就这样处于简单的纠缠之中。

政府的任何决策,即便有好的出发点,但执行的功利性势必使执行结果偏离本意,况且,一些决策本身就带着功利色彩,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的决策遇上功利文化,其执行结果就会大打折扣。

真理只是个界限,真理差一点就是谬误,谬误演化的结果可能是更大的谬误。所以任何细小之处可能都不可忽略。

对教育的思考

回到教育上来,功利文化在教育上表现为强烈的目的性和时效性,从而忽略了寓教于乐和趣味性,于是就增加了枯燥感。

功利文化下的教育早期在生存环境压力不大时不会体现出太多的竞争,而随着生存环境压力的增加,竞争必然加剧,以游戏、竞赛、奖励等辅助手段为措施的教育方式会越来越盛行。

关于竞争的环境与自由的环境的问题

学习必然具有不一样的效果。学习的环境本应轻松,但由于功利社会教育的强烈目的性的要求,因此就必然更多地关心结果而忽视过程,于是,没有太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过程的设计上、体验上,过程也就更多地显示出枯燥的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大量地引入了游戏、竞赛的形式,从而,过渡到竞争,可是竞争所引起的成就感并不一定是对工作内容本身的陶醉感,而更多地在乎利。其实,对教育来说,竞赛性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应试的方式,而不是从知识的趣味性的角度安排教学,况且,竞赛的胜利者或许鼓舞了精神,但失败者却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一点,任何竞赛必然更多地关注共性、可比性,这也会使个性迷失,甚至磨灭。而如果学习能够在一个知识、趣味、文化、艺术的环境下进行,那是营造者的水平。功利加剧竞争、竞争的结果更加功利化,随着资源环境的紧缺,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于是,竞争、功利就成了解不开的结。

关于成就感和陶醉感的问题

功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其功用的效果,而不在于过程本身,于是,成功者或胜利者喜悦的是成就感,而过程却可能是疲惫不堪的折磨,虽然也会培养一种坚韧的毅力和争取胜利的雄心,但这似乎还不是激情,激情和耐力、毅力是两回事。而陶醉感必然预示着参与者对参与过程自始至终的津津乐道、喜爱、痴迷等的感觉,使得知识是欣赏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生存手段,教育的过程也会焕发出参与者的激情。一定会有人说哪有这样的好事,学习本就是一个苦差事,学海无涯苦作舟啊,但教育者本身确实有义务来改善这种状况。因此,早点弄清这个道理,最起码使得教育过程不总是疲惫不堪,也能够深含文化的韵味。

教育管理的行政化问题,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环境,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中,没有严格的行政化手段监控,教学质量上不来,教师的投入以及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出来,可是,施加了严格的教学管理监控措施,又把教育过程变成了机器生产,没有了教育的特点。如何能够把教师的激情、智慧挖掘出来,那又是体制的问题了。当外部压力过大,系统的组织结构就无法形成,只能迎合外部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非线性科学揭示的道理。总之,现实的教学管理有许多与教育的特点相违背,在社会整体功利化的背景下和利益驱使下,更多的环节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关于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功利性文化下的宏观管理越强势,自下而上的迎合意识就会越重。目前,在教育质量工程的思维下,政府试图通过国家级、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来强化教育质量意识,但是细节问题解决不了,质量工程更多地会沦为指标工程、政绩工程,因为这些措施只能宏观地、自上而下地驱动,但控制不了细节,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当注重整体效果的时候,就必然顾及不了细节的质量,这一点从教育目的以及达到教育目的的考核标准的细化就能体现出来。

关于敬业精神

功利性文化的环境摒弃了个性,因而有个性、有素质、又潜心痴迷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少之又少,而体制与文化环境的限制,也很难产生这样的教育者,于是,教育的创新就更加举步维艰了。其实,反映出来的还是功利文化环境下,各个领域都难以产生大家、大师,反而变得越来越平庸、平凡,这种情况下的成就也只能靠时间的积累、艰苦的固守来换取。这也是传统的牛顿时空观和复杂性系统所揭示的时空观的差异所在。

关于硬知识和软文化的关系问题

功利文化下的教育更多地累积了硬知识,通过积累的方式,这是由其教育的强烈的目的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的方式决定的,而真正的教育文化应该通过教育细节中的体验、实践、陶醉、沉醉的过程中的思想、体会、感受的碰撞产生。而如果一味强调目的性,成就要靠艰苦的积累,那这种碰撞的火花就难以产生,教育的软文化的环境就无从谈起。

关于个性的塑造问题

功利性文化下的教育由于注重整体目标,个性培养与塑造形成弱势,按照同一个尺度、同样的方向来培养人,这也是目前教育为人所诟病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家长的素质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但家长也是这个体系熏陶出来的,因此,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关于可教与不可教的问题

现阶段的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漫长的马拉松赛跑,教育的内容繁多,要求很高,因此,许多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就开始辍学,一方面是家长的功利心理,另一方面是功利文化下统一尺度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迫使孩子无法继续读书。现在的教育从整体上、目标上要求太多,不能对不同的学生有比较到位的教学服务,而自然将学生分成了可教与不可教的类别,这也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其实,不同的个性会有不同的接受教育的方式,只不过,目前教育方式过于统一,要求过于苛刻。

“在物质生活尚未发达的人类社会早期,实用的需要总是盖过了审美的需要,因此,人类早期的一些思想,往往都带有一种朴素的物质主义的倾向。”(2)但中国悠久的历史,却没有跳出朴素的物质主义的影响,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问题是,这种朴素的物质主义极大地抑制了审美价值观念的提升,如果不能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社会文明程度就不会提高。

【注释】

(1)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上海:三联书店,2008。

(2)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上海:三联书店,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