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五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近五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先进的理念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07年新年峰会启动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③能与国际图书馆活动和图书馆学研究进一步接轨。黄宗忠先生与范并思教授的观点相似,他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并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学理论。

近五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肖希明 戴艳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文章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立法、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学学科体系重构6个方面对2005—2009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基础理论领域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进展

A Review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Library Science in Recent 5 Years

Xiao Xim ing DaiYanq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Based o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search during the year 2005-2009,this paper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library science from 6 aspects,which includes library core values,library spirit,library rights,library legislation,public library system and reconstruction of library science system,and so forth.It also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further propositions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field.

【Keywords】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theoretical research

引言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学的主导思想、基本理论,是有关图书馆学概念、原理的体系,它揭示和反映图书馆的本质、特征、矛盾、规律、性质、功能、系统结构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等,指导图书馆学和图书馆的发展(1)。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基础理论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虽然并不为图书馆的具体业务问题提供答案,但是,任何具体问题的解决都必然受到一定理念或理论的指导,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所提供的就是这种理念或理论。当今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先进的理念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图书馆学作为一门致用的科学,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发现、正确解释,并最终解决图书馆实践发展中的问题,能够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样,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也只有扎根于生动丰富的图书馆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寻找并解答问题,这样的理论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发展与创新(2)。基于此,本文将对近五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与图书馆实践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希望通过这种回顾与总结,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厘清近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脉络,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某些参考和启示。

1 图书馆核心价值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特定时期图书馆制度或职业存在的理论支撑,是对其社会存在与发展整体价值的系统说明,表达的是特定时期图书馆制度的价值理念,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产生的理论基础,它宣示图书馆制度的战略目标,是引领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3)

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07年新年峰会启动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知名学者如黄宗忠、范并思、蒋永福等都纷纷发表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成果,众多的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者也激情地参与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中;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如《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等成为研究者们探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阵地。对比而言,国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对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热烈讨论之后,近几年在该领域的探讨较国内反而稍显冷清。

1.1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意义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这个行业或组织的核心价值,它必然以所在社会的核心价值为基础,并受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制约。在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确立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是社会核心价值的缺失,图书馆核心价值基础薄弱,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操作性学科的传统对于价值的漠视等(4)。当前,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确立还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表达的问题。因此,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确立,对图书馆学的研究以及图书馆的实践更显意义非凡。

当选美国图书馆协会2005—2006年度主席的戈曼(M ichael Gorman)是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著名学者。他认为,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图书馆员克服信心危机、提高图书馆员的自信心,有助于树立职业信念,核心价值也将给图书馆员以判断标准并提供讨论的基础(5)。范并思教授认为,确立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①能以规范、简洁的语言表达图书馆人的职业信念,能够使图书馆人自觉地维护与弘扬他们,增强图书馆行业与其他行业合作与竞争的能力。②能对社会表明图书馆职业的目标与立场,以争取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③能与国际图书馆活动和图书馆学研究进一步接轨(6)。黄宗忠先生与范并思教授的观点相似,他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并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学理论(7)。黄晓曼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对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①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步。②构建图书馆伦理价值体系。③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心(8)。黄俊贵先生用三个“有利于”概述了图书馆核心价值所具备的现实意义:①有利于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②有利于深化图书馆工作改革;③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学内涵(9)。李青则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在理论上确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进而推动图书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实现服务于社会的最终价值(10)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意义体现在:①深化图书馆学理论内涵;②构建图书馆学价值体系;③向社会表达图书馆人的职业信念和图书馆职业的目标及立场;④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1.2 图书馆核心价值概念辨析

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汤利光认为,无论是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还是图书馆员职业的核心价值,虽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实质都是指图书馆核心价值。因而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才是最恰当的表述(11)。姜永常也持同样观点,认为以上三种称谓以及图书馆行业核心价值的概念都应统一于“图书馆核心价值”(12)

盛小平、刘泳洁则与上述学者看法不一,他们认为国内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存在三种误区:①误把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职能等同起来;②误把图书馆协会核心价值与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等同起来;③误把作为机构的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等同起来。因此建议用“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来进行称谓上的统一(13)

从众多的核心价值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多数研究者更认同“图书馆核心价值”这一提法。

1.3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容

既然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确立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其实,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实践和信息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图书馆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需求的急剧变化等使图书馆核心价值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2009年4月24日,ALA发表核心价值声明:连接人与思想、无障碍获取知识、学习、形成和表达信仰的自由、尊重个体、保存人类记录、信息专家与信息机构之间的相互依存、服务理念(14)。A l Kagan以伊拉克战争与社会不平等问题为研究背景,强调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要求馆员树立为社会正义承担起责任的信念(15)。也有人认为图书馆员职业的核心价值应表述为:①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②馆员是图书馆的一部分,为实现图书馆的共同目标而奋斗;③馆员应尽最大的努力工作;④馆员应重视并相互尊重(16)。洛瓦州立大学颁布的图书馆馆员应该致力于做到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为: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包括自由平等取用信息、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素质培训、提供适用于学习的安全舒适的物理空间、提供快捷的远程电子服务。②认真地选择、组织和保存信息资源。包括用户所需要多样化资源、及时和有效的获取本地和远程信息资源、保存以任何媒介存在的知识内容。③具备领导能力的馆员。包括具备专业素养并相互尊重以及尊重读者、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高度的责任感、有效的沟通技巧、有效并积极主动应对变化(17)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很多是对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介绍。如俞传正、阳国华、黄晓曼、卢巧云、赵莉莉的文章,均对现有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如国际图联核心价值,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图书馆协会核心价值,戈曼等学者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等,作了比较完整的介绍与研究(18)(19)(20)

肖珊和范并思对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关键词句进行了统计,发现文本中出现最多的概念有:①服务/工作;②信息/智识/知识/思想;③职业/组织/员工;④获取/使用/提供/阅读;⑤自由/开放/平等;⑥学习/素养/教育;⑦社区/公众/用户/顾客;⑧尊重/支持;⑨多样性/个性/隐私/保密;⑩资源/记录/收藏/书籍/资料。这10组词汇所表达的理念,代表了现今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21)

图书馆核心价值在中国语境下如何表述,是不少学者感兴趣的问题。王知津和樊振佳认为,理想状态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应该是保证知识自由和促进个人、社会发展。保证知识自由固然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才是终极目标。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必须将图书馆核心价值进行具体化,即对弱势群体的服务、逐步免费开放、开展切实可行的社会教育活动和促进阅读活动等方式(22)。蒋永福也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中国语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模型是“1+4模型”,即以文化权利为主范畴,保存与共享、促进阅读、平等服务、包容与民主为辅助范畴(23)。王政通过对比,认为除服务、平等获取、教育与学习、知识自由、保存、尊重隐私、合作等具有普世性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外,另有一些国际图书馆界普遍认可的职业价值,如知识自由、尊重隐私、文化多元等,也应在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中得到体现。作者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个异中有同的价值体系,中国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也具有特殊性,尤其要注意核心价值的中国式表达(24)。朱国萍把核心价值的特征作为筛选和确定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切入点或标准,得出“知识与信息自由”是普世性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同时也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需要具体化和发展(25)

不少研究者从图书馆功用的角度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进行了辨析。廖球认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尽最大努力搜集和保存足够多的信息资源;②保障公众使用图书馆和获取信息的权利;③优化服务策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26)。周建清认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①独特的资源整合功能;②专门的知识挖掘功能;③无偿的信息传递功能;④有求必应的咨询功能(27)。周维彬提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它的文化传承功能,他认为制度化与法律化是图书馆核心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28)。由于公共图书馆以讲座、读者俱乐部、图书馆网络论坛等载体形式发挥着文化公共空间的价值,因此,王晓敏认为文化公共空间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29)

将“服务”置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中心位置,在研究者中也不乏其人。吕莉媛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是馆藏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硬件设施价值、服务价值和制度价值的有机结合。而服务则在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30)。与吕莉媛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唐健鹏和宋戈,他们也认为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以此出发,对现代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进行了探讨(31)。李严也赞同上述研究者的观点,并探讨了人性化服务、特色服务和现代化服务对强化和提升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作用(32)

“知识”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词,在研究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王宏义和蒋永福把知识自由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知识自由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持有的自由、知识接收的自由与知识传播的自由(33)。马恒通提出,通过馆藏(包括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传播知识而造福人类,是图书馆最主要的价值。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和人们的认识,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确定为“传播知识、造福人类”是最为准确的(34)。不过,朱国萍却认为,“传播知识,造福人类”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由于用词过于宽泛,失去了独特性而难免陷入与其他行业价值趋同的境地,因此不适宜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35)。黄俊贵先生指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公共知识服务效益。图书馆核心价值就集中体现于公共服务与知识服务的综合社会效益(36)。郭春侠和储节旺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转移,其知识转移又具有社会性、中介性和创造性等特征(37)

有的学者将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制度学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陈红梅在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建立和完善体现核心价值的法律制度、能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从业者的教育制度、以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中心的行业管理组织体制、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图书馆评估机制这几方面,对图书馆基于核心价值的行业制度化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8)。白君礼对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制度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和制度存在一致性,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制度的基石,它从总体上主导着制度的基本方向;制度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外在彰显,也是其实现的保障。二者辩证统一。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冲突,制度既推动着图书馆的发展,又阻碍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目前能够指导图书馆实践、覆盖整个制度框架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39)

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进行综合研究的代表主要有黄宗忠和宋剑祥等人。资深学者黄宗忠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黄先生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基本层次+附加层次(辅助层次)。基本层次由信息资源的存储,信息知识的提供使用与服务,图书馆馆员对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递与服务的劳动过程组成。附加层次包括办馆理念、指导思想、服务思想、观点、态度、制度、标准、方法与措施。这些内容是变化的、不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40)。宋剑祥在综述新世纪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主要是: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递和生产多元信息,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责,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平等获取文献信息知识,倡导全社会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文化娱乐,满足读者的知识与信息需求,阅读指导与网络导航,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和开展多样化文献作息服务(41)。杨玉麟和姜利华构建了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内容体系,它由三个层面,即职能层面(图书馆使命是推进阅读、提升人类素养、图书馆保存人类的智慧结晶)、制度设计层面(图书馆是实现知识自由的制度设计、图书馆是保障信息公平的制度设计)和核心价值观层面(图书馆信息服务)组成(42)。姜永常对图书馆学分野中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多元化分析,具体分为技术图书馆学分野、人文图书馆学分野和制度图书馆学分野。其中,技术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核心价值是资源保存与共享、专业性、可用性、促进阅读、提高服务质量等;人文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核心价值是平等服务、平等获取、充分共享和社会教化,其中自由主义人文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核心价值是知识自由、民主包容、尊重隐私;制度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核心价值是协作、公共物品、社会责任、中立性、知识自由和信息公平等(43)。施强指出图书馆核心价值包括外在的社会核心价值和内在的职业核心价值,并分析图书馆恪守外在的社会核心价值包含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和谐性和公益性等五个因素的理念和原则,指出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的内在动力在于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图书馆知识自由,建立“以信息依赖性”为基础的信息用户独立性的图书馆制度(44)

除一些较为综合性的研究之外,有些研究者从独特的角度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进行了研究。如李爽和杨丰全等从图书馆2.0的角度来研究核心价值问题(45)。杨丰全等从图书馆核心价值演变入手,结合图书馆2.0的特点,提出“草根时代”下图书馆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参与式服务(46)。赵润娣则从当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图书馆核心理念——图书馆读者隐私保护理念来研究这个问题(47)。都蓝和司莉认为,维基与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存在一致性的。如维基全民共享知识的精神,知识传播无障碍,“取用平等”以及人性化服务等,无一不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相通(48)。赵铁琴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的角度来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认为IC在服务、保存、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教育学习和传播知识、尊重读者个性和隐私等方面体现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49)。池媛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提到较高的高度,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对读者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和积极利用(50)。郭正武将“集聚、分享、丰富知识的自由获取”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并对这一命题系统地研究(51)。蒋树勇从开放存取的角度来研究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探讨了开放存取的新经济模式对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意义。这些研究都颇有新意。

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的研究众说纷纭,有的学者归纳为这样几个共同的方面:①保存资源和为社会提供服务;②知识自由;③平等获取;④教育和学习;⑤尊重读者个性和隐私(52)。笔者比较赞同这种归纳。

1.4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呢?这是理论研究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理论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黄俊贵认为,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要做到:①紧跟时代发展,面向社会需求;②普遍服务公众,确立服务标准;③拓展文化协作,构建效率服务系统;④优化资源结构,实行知识服务;⑤完善服务管理,凝聚图书馆意识;⑥促进阅读和谐,做好阅读辅导;⑦走进社区乡镇,惠及基层大众;⑧吸引社会参与,接受社会监督;⑨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服务水平;⑩充分利用资源,凸现服务效益(53)

除坚持人才兴馆外,周维彬还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服务理念的提升;②调整组织结构,实现图书馆资源的组合优化;③加强馆际合作,推动图书馆联盟与互动;④营造发展环境,增强图书馆创新能力(54)

何琍芳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①加强图书馆人性化管理;②实现图书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③建立特色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④建设信息公共获取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55)

商晓帆认为,转变观念是提升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前提;确立图书馆核心能力(集藏与整序能力的提升)是提升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基础;维护知识自由是提升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56)。但李青与此看法不一,认为社会信息需求的分析是提升核心价值的前提;观念的澄清是提升核心价值的基础;可持续性发展管理是提升核心价值的关键(57)

田华与鄢喜爱专门探讨了Web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与提升。首先,图书馆人服务理念要实现更新,即变“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单向交流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双向交流;其次,用户参与资源共建;再次,自由获取知识;最后,图书馆去中心化,即用户能够自行创造信息资源,并通过每个用户的力量协作把这些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以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图书馆”,使用户感觉到图书馆无处不在(58)

1.5 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穷尽的研究命题

从整体看,目前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研究范式属于实在论的研究范式”(59)。如仅在介绍国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向社会宣示图书馆的职业道德、目标、精神,或者提出一些抽象的概念,总体而言缺乏明确、清晰、系统的图书馆制度价值宣示,并未触及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理论支撑问题,也没有提及和评估这种所谓价值导向的结果和影响。其实,信息化趋势下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拓展及其解释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竞争力,才应该是我们核心价值研究的主题所在(60)

黄宗忠先生对国内外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现状作了如下六个方面的概括:①观点林立,各说各的多;②现有观点获得共识的少,多数内容不为图书馆界接受,公信度低;③内容没有反映图书馆本质,缺乏图书馆特色,套用社会一般用语多;④表达过于简洁,含义不清,使人难以理解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不利于宣传、传播;⑤内容粗泛,缺乏系统性、逻辑性;⑥目的性不够明确(61)

因此,范并思教授认为,我们还需要通过以下方式,如将建立核心价值纳入学会规划,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鼓励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与图书馆组织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62),以进一步加强对以下图书馆核心价值命题的研究:①认真分析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异同,找出适用于所有图书馆的核心价值。②分析一些较为敏感的普世价值的可用性,以及它们的中国式表达;“维护读者平等利用图书馆的自由权利”、“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坚持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原则”。③追求最大的理念认同,搁置差异,摒弃一些极端化的思维方式(63)

2 图书馆精神

谈到图书馆精神,我们不能不提起程焕文教授。国内大力呼吁“图书馆精神”就始于程焕文。由于深感实践中图书馆精神的匮乏,从1988年开始,程焕文就一直在不同场合呼吁,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热情宣扬他所理解的图书馆精神。但直至2004年,中国图书馆人的“图书馆精神”意识才开始觉醒。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程焕文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对百年图书馆精神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图书馆精神自此成为中国图书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2004年也因此被程先生称为“图书馆精神年”(64)

沈占云对2005年的“新图书馆运动”做了一次历史性回顾:①分析中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②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建设》专栏和峰会;③中国公共图书馆现状的分析与调研;④桂林年会:图书馆精神——制度研究流派渐成主流;⑤技术与制度哪个更重要;⑥杭州会议:图书馆学教材将被改写;⑦《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65)。可以说,从这一年起,中国图书馆界无论是对中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进行分析,还是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理论与实践勇于探求,都迈出了一大步。

2.1 图书馆精神的含义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如何界定图书馆精神?范并思教授认为,图书馆精神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指引图书馆人科学地发展图书馆事业,使图书馆人敢于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或能激励图书馆人为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专业才能与智慧的理念,都可以称为图书馆精神(66)。简言之,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的人文理想的一种认同”(67)。此处的人文理想,是指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所追求的理想。不过,陈纪建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范并思所指出的“图书馆精神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概念”的认定缺乏宏观的哲学理论观照,属于主观臆测(68)

代根兴认为,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基于维护社会信息公平,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理念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其外在表现为爱人(读者和馆员)、爱书、爱岗、爱馆等(69)。杨文祥等指出,图书馆精神就是对图书馆价值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70)。曹树金和陈忆金认为,人们所说的图书馆精神主要包括图书馆价值观和图书馆职业道德两个方面(71)。李素萍认为,图书馆精神指图书馆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它是指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意识(72)。邓友诚认为,图书馆精神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7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在追求图书馆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与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服务精神。

2.2 图书馆精神的概念辨析

国内对于图书馆精神概念的表述大体有以下几种: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职业精神、公共图书馆精神等,业界的认识并一致。

新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试图在图书馆精神的概念表述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吴稌年认为,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人文精神,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图书馆精神包括图书馆科学精神和图书馆人文精神(74)。余昌俊则认为,图书馆精神泛指图书馆职业精神,也特指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75)。陈纪建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图书馆精神的内涵、结构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认为这种“图书馆精神”是人脑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反映,为广义图书馆精神;从道德角度论证了当前业内所集中讨论的“图书馆精神”,实为“图书馆职业精神,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是狭义图书馆精神(76)。笔者同意图书馆精神包括图书馆人文精神和图书馆科学精神的观点。至于图书馆职业精神,笔者认为,它只是从职业的角度理解图书馆精神而已,而图书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项职业活动,因此,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概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与“图书馆精神”同时在讨论的概念是“公共图书馆精神”。在中国图书馆学界,公共图书馆精神最积极的宣传者是范并思先生。新世纪伊始,范并思便发表《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多次提到公共图书馆精神,认为其是近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2004年又撰文《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试图证明自1850年以来的公共图书馆精神,至今仍有其时代意义。韩继章认为,公共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公共图书馆强调图书馆的整体价值取向,而图书馆精神则更倾向于对图书馆个体的职业约束(77)。笔者则认为,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核心理念,如免费开放、平等服务、人文关怀、资源共享等,不只是适用于公共图书馆,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也应该奉之为圭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图书馆精神”实质上也是“图书馆精神”。

2.3 图书馆精神的内容

程焕文教授提出了一套以文华先驱的图书馆理想为蓝本的图书馆精神,认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是最高尚的图书馆事业精神。“智慧与服务”(沈祖荣先生为文华图专制定的校训),是“爱国、爱馆、爱书、爱人”之“图书馆精神”的一种具体表述(78)。在此基础上,程焕文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精神的体系架构:第一个层面是图书馆的事业精神。第二个层面是职业精神。第三个层面是图书馆的科学精神。其中,图书馆事业精神包括:①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②人人享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79)免费服务是平等利用和自由利用图书馆的基本保障。而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则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80)。吕梅力图彰显一种“敬业专业、以人为本、经营意识、创新务实、公有共享、协作和谐”的图书馆精神(81)。唐泽霜认为平等精神是图书馆精神的精髓,平等精神主要体现在平等服务和免费服务两方面(82)。韩毅等从知识(信息)的采集、加工与社会共享来分析,提出图书馆精神应是激励图书馆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创新图书馆理论框架的学科精神和实现公民信息自由权利的图书馆制度精神的观点(83)。李素萍和黄永炎探讨了新时期的图书馆精神,包括大公无私的公仆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情感投入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开拓变革的创新精神;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公有共享的开放精神(84)。邓友诚提出并阐述了图书馆的三大精神,即服务精神、平等精神(馆藏平等、读者平等、馆员平等)和发展精神(85)。董素芳探索了新时期图书馆精神的内容,包括: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②信息公有、资源共享的开放精神;③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④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⑤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86)。刘鑫针对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知识自由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诉求,并从制度和伦理两个层面论证知识自由是图书馆精神之精髓(87)。吴稌年以典型人物与事例,诠释了中国近代图书馆精神:虚心吸收,勇于创新的精神;爱国爱馆,勇于献身的精神;舍弃名利,扎根于馆的精神;爱书爱人,视馆如家的精神(88)

在图书馆精神的研究中,图书馆人文精神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研究的特点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性增强。首先表现在理论向实践延伸,图书馆实践自觉接受理论指导。其次,“武汉宣言”揭示了高校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认同。最后,体现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新模式在实践中大量涌现(89)。至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文英认为,人文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的同时,还具有“依靠人、满足人、发展人”的内涵(90)。汤亚非指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和用户,具体表现为一种求善、求美、求自由的精神(91)。朱国萍认为,图书馆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核心是人文关怀(92)。涂湘波认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科学内涵是敬畏图书馆制度、维护图书馆权利、对弱势群体关怀及坚持图书馆职业精神等(93)。谢树芳认为,开放理念、平等理念和知识自由理念是图书馆人文精神三大理念(94)。魏建琳从哲学角度的最高层面剖析物质与精神现象,认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是对人类社会的图书馆这一物质现象主观、能动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反映(95)

自2003年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一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了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热烈讨论。在该书中,于良芝认为,“崇尚理性和知识”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的主要构成部件。但“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这一理念却被稀释。王宗义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让此理念进入中国图书馆学的主流语系高层次的精神研究范畴(96)。几乎与此同时,于良芝也指出,世界图书馆职业的基本精神包括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她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精神在信息时代受到的挑战,提出当今的图书馆职业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政治智慧来维护职业精神,促进职业发展(97)。李超平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即以图书馆职业为从业的价值标准,在理解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的基础上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感,以崇尚科学的精神来理解图书馆职业的责任意识,用职业道德规范来实践图书馆职业精神(98)。袁红军分析了基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定义及图书馆本质,论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操和职业使命三个层次(99)。涂洪升认为,为维护和促进公众的信息获取自由而提供相应服务,应该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精神(100)。蔡史霓指出,图书馆职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爱岗敬业的行业精神;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努力钻研的科研精神和关怀援助的人文精神(101)。陈丽春从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 Citizenship Behavior,OCB)的角度探析了图书馆职业精神,即助人为乐、运动员精神、对图书馆的组织忠诚与组织服从、主动性和组织参与。作者认为,这种实实在在的图书馆职业精神有别于目前热议的图书馆职业精神(102)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研究是图书馆精神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几年来,以程焕文为代表,公共图书馆精神内核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重视。程焕文等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的剖析,概括了公共图书馆的历史精神——公共、公开、公享(103)。汪洋在区分“世界意义”公共图书馆精神(平民化、社会教育和民主社会保障)和“中国意义”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呼唤“中国意义”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即具有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平民化精神(104)。杨文祥发表《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系列论文,探讨了有史以来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内涵,总结出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是近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科学—人文精神、合作与共享相对应的合作—共享精神、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精神、学无止境的求知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构成当代图书馆精神整体;并对未来图书馆精神提出展望(105)。张勇等探析了20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缺位的一些表现,功利性驱动下的服务重点倒置、远离大众、图书馆改革与收费服务,而在一些差异服务(常规借阅服务和特色服务、平民读者服务和重点读者服务、为科技服务和为大众普通阅读服务、休闲服务和知识服务)中重视为强势群体服务,忽视为弱势群体服务。在此基础上指出,提供免费的服务和平等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核心(106)。邱燕燕指出,保障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权利应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内涵和实质(107)

2.4 图书馆精神的缺失

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大步向前发展。但目前却遭遇“理论”图书馆精神“激情似火”,而“实践”图书馆精神却“波澜不兴”的尴尬境况(108)。我国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受自身利益的驱使,把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科技服务作为优先服务的目标和重点,从而忽视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信息优势群体倾斜(109)。而当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流失则表现在:当代图书馆进入“见物不见人”的误区(重科技轻人文、重经济创收轻人性化服务)(110)。其直接结果是淡化了服务意识,忽视了图书馆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罗雅琴指出,当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服务理念、人本管理、对待读者、职业价值观等方面(111)。刘金刚和邓彦认为,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的缺失和图书馆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112)。林希森等却对图书馆职业道德失范或缺失的原因有着不一样的看法,除市场机制的引入对图书馆界产生的双重影响外,他们认为图书馆内部制度设置不合理,竞争、监督机制不健全,某些馆员自身素质较低,法律体系不健全,道德与法调控手段冲突也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缺失的深层次原因(113)

当然,也有的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缺失的不是“图书馆精神”,而只是缺乏对“图书馆精神”的发现,并提出了对“图书馆精神”统一命题的建议(114)

2.5 图书馆精神的培育

培育图书馆精神对于发扬我国图书馆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精神的培育。

2.5.1 重视图书馆学教育

如何培养图书馆人的图书馆精神?张新鹤等指出,图书馆学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注重图书馆史的教育(115)。而代根兴则建议实践界要加快对图书馆精神的普及与教育,使之在图书馆职业实践中得以体现与贯彻(116)

2.5.2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精神内核。吕梅指出,重塑图书馆精神,应树立图书馆职业意识,培养图书馆职业责任;培植“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人力资源利用;导入市场经营意识;倡建公有共享的开放精神;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117)。兰小媛和范并思结合实际,探讨了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人文举措;重点分析了中国图书馆界在技术热潮中人文精神的迷失和近年来人文精神的渐起;指出技术和人文相融合,应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118)

2.5.3 加强制度建设

王梅认为,“图书馆精神”的理念意识、权利归位以及制度保障是“图书馆精神”的一个系统存在。“图书馆精神”的落实需要图书馆制度的保障(119)。徐洪升认为,图书馆人文精神只有作用于实践并最终转化为制度成果,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确认(120)。林希森和兰孝慈提出,制度的合理设置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将是图书馆职业精神再造的有效途径(121)。袁红军分析了图书馆职业精神与职业制度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提出政府应在制度层面(立宪、集体、操作层次)保障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实现,在这三个制度层面依次选择制定图书馆法,已签署的“武汉宣言”体现了一种集体选择的规则,将职业精神构建融入图书馆业务制度(122)

2.5.4 加强图书馆道德规范

施强认为,培育图书馆精神,首先必须建立道德规范约束机制和法律规范保障机制。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对图书馆精神的培育作用不同、手段不同、影响层面不同、保障体系不同,但在图书馆精神的培育上互为基础和支撑(123)。王大公和张高峰探讨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建设:重视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124)

3 图书馆权利

国际图书馆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图书馆权利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了大量与图书馆权利相关的宣言、声明、决议或道德规范等图书馆政策。在国际上,“图书馆权利”并不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术语,更为常见的是“知识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表达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自由利用图书馆”(free access to library)、“信息利用自由”(freedom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等表述形式。

国内自2005年起,“图书馆权利”先后被列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首届峰会及中国图书馆学会桂林年会的主要议题。自此,以“图书馆权利”为主题的研究风起云涌。2005—2006年,《图书馆建设》开辟“走向权利时代”专栏,共发表“图书馆权利”主题论文43篇。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程焕文、张靖编译的《图书馆权利与道德》(上、下册)。这意味着我国图书馆界权利意识的大大增强。

3.1 图书馆权利的相关概念

何谓图书馆权利?李国新认为,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馆员职业集团为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必须拥有的自由空间和职务权利(125)。蒋永福则指出,图书馆权利产生于图书馆使命——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反方向也成立)这一链条中,是图书馆为了贯彻和落实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这三大职业精神而拥有的权利(126)。从法律角度对图书馆权利进行定义,有人指出图书馆权利是国家对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平等、自由、有效地获取图书馆知识与信息服务的切身利益而谋求民主参政、民主管理图书馆的自由活动的认可与限制,是对公民作为图书馆所有者的自主地位的尊重和实现(127)

作为“图书馆权利”等同的概念,“知识自由”相对于其他表述方式较受国内学者认同。蒋永福是国内对知识自由研究较为深入的一位学者,他曾于2003在对国外相关知识自由政策进行了研究,并进而认为知识自由就是知识的自由生产、自由传播、自由接受、自由管理的状态,或者说,知识活动主体在公平、开放的环境下,无限制或最少限制地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利用和管理活动的状态(128)。袁庆东指出,知识自由应该指的是每个人都有无限制地寻求与接收所有观点之信息的权利,包括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即表达自由)和接触(但未必接纳)他人意见的自由(即资讯自由)(129)

3.2 图书馆权利主体的界定

对图书馆权利主体的界定,也一直是图书馆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图书馆权利主体:①图书馆组织。②图书馆员。③读者(利用者)。向建均从图书馆组织本身的角度出发,认为图书馆至少有三种基本权利:从国家与社会获取各种所需资源的权利;完整搜集表征人类智慧的知识成果的权利;平等提供信息服务的权利(130)。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图书馆权利就是公众的权利。持此观点的人以程焕文(131)、李国新(132)、黄连庆(133)、张红(134)、汪琼(135)、马静(136)等为代表。汪琼指出,图书馆权利是利用者的权利,表现在图书馆是保障公众获取知识的自由权利,维护社会知识平等的权利,促进知识共享的权利以及保障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权利。诚然,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图书馆权利主体并不是单一的。如范并思就认为,图书馆权利主体应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社会立场的图书馆权利,即图书馆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物,图书馆是社会公共信息中心,图书馆的存在保证了公民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其二是馆员立场的图书馆权利,即按照图书馆活动的专业要求,科学管理图书馆事业,维护图书馆人的职业价值、职业尊严和职业权利(137)。康孝敏从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图书馆权利包含图书馆组织权利、图书馆馆员权利、读者个人权利。总的来说,图书馆权利主体尚待进一步确认和达成一致,不过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图书馆权利主体始终包含图书馆利用者(读者)。

3.3 图书馆权利的内容

“图书馆权利”研究不得不涉及的一个问题,便是图书馆权利究竟包含哪些权利内容?因为只有明确图书馆权利内容,才可能在实践中切实维护图书馆权利。①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它指的是根据读者自己的意志平等自由地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个人权利。主要包括自由、平等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权利,知情的权利,获得知识服务的权利,对馆藏资源的使用权利,获得尊重的权利,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监督和批评建议的权利等(138)。②从馆员角度来说,应保障图书馆馆员平等自由地拥有在履行岗位职责时,所应享有的与私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个人权利。具体包括图书馆馆员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功能确定组织信息资源的权利;图书馆馆员根据信息知识的内在规律整理、加工、开发传播和提供图书馆信息的权利;维护图书馆的职业价值、职业尊严和职业权益的职业权利;图书馆馆员职务或业务技术职称及其待遇,生活劳保福利的权利;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权利和维护读者活动的权利(包括抵制任何检查权和保守读者秘密权)等(139)。③从图书馆组织来说,其拥有为完成自身生存与发展,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职务权利(140)。具体说来,拥有根据法律制定本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如制定购书经费计划、制定图书文献管理制度等)并监督其执行的权利;根据自身功能和公众的信息需要收集、管理信息资源并向利用者提供信息资源的权利;维护读者自由活动的权利;依法抵制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检查权以及为图书馆读者保守相关秘密的权利;要求主管机构提供必要资金投入的权利;维护图书馆员尊严的权利(141)

3.4 图书馆权利冲突

图书馆权利是需要维护的。然而,在图书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权利主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图书馆的权利冲突主要表现在读者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领域之间、图书馆组织内部之间、图书馆软硬件提供与读者获取信息能力之间的权利冲突(142)。从图书馆利用者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其作为信息接受者(个体信息素质存在差异)与信息提供者之间的权利冲突;其次表现在其作为服务接受方与服务提供方之间的权利冲突(最广大利用者的普遍信息要求和利用者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提供方不能一一满足其需求的矛盾)。面对图书馆权利冲突,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图书馆权利冲突的原因并寻求最佳的解决方式。解决权利冲突要从权利主体即读者、图书馆组织和图书馆员三个方面入手:①由于读者权利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此首先应侧重保护读者的权利(143);②培养公民信息素质;③提升图书馆人文精神,注重对读者的人文关怀;④在协调版权制度时,应更多考虑读者的需要。⑤对于图书馆来说,应采取措施弥补图书馆财政经费不足,以缓解信息提供能力有限与信息需求无限增长之间的矛盾(144);⑥为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证馆员正当的权利诉求。

3.5 如何保障公民的图书馆权利

程焕文和周旖认为,既然图书馆权利是民众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自由、平等、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那么图书馆行业道德自律才是保障公民图书馆权利的前提条件之一。图书馆行业道德自律应重点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完善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其二,建立图书馆行业道德自律组织;其三,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培养(145)。舒和新则认为,如果仅通过设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维护公民的图书馆权利,则不一定是有效的方法,而应该在《图书馆法》中明确各权利主体应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明确各方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以保证各方权利的实现,并提出通过救济对法定权利进行保护(146)。施强指出要顺利实施图书馆权利,须以图书馆权利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图书馆权利技术操作规范化建设为指导,满足利用者自由、平等的知识权利诉求(147)。张新鹤认为图书馆权利与民众图书馆权利是一致的,普及公共图书馆是我国目前维护民众图书馆权利的有效方式(148)

3.6 图书馆权利与知识产权的协调

在数字空间无限扩张的今天,图书馆维护读者权利的声音日渐被遮盖,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的争夺战却硝烟四起。尽管知识产权限制如“合理使用”、有效期限制、法定许可使用、版权穷竭等保留了图书馆权利的实现空间(149),但平衡作者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的路程还远远没有走到终点。汪琼认为,解决知识产权专有性与图书馆权利公共性的矛盾是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协调的关键。首先,可以从法律方面对二者进行协调,如对图书馆权利进行立法保护;充分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作用;建立防止知识产权垄断的法律机制。其次,在行政方面对二者进行协调,可以建立知识产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机构,来确立图书馆权利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知识保障。政府在这个协调过程中起引导、推动和调控的作用。最后,对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进行市场协调,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也包括知识产权市场所特有的转化和产权约束机制),并寻求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间经济利益的协调(150)。图书馆要在数字时代彰显自身的权利,还应该发展数字化图书馆的自主著作权(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编辑、演绎出符合著作权创作高度的新作品)(151)。而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则在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方面遭遇了巨大的阻力。鲁欣认为,协调数字图书馆权利有以下应对措施:①利用著作权权利限制争取数字图书馆权利;②建立全面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③建立数字版权监督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读者权限限制制度、建立版权滥用问责制度);④结成信息服务共同体,并提出借鉴“创作共用机制”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152)

3.7 国外有关“知识自由”的研究

在国际上,除在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Library Bill of Rights)中出现“图书馆权利”这一确切表述外,研究者们大多倾向于对“知识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的探讨。

Adams和Helen R.分析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法案》(Library Bill ofRights)的内容,并对其修正案进行了探讨。法案的条款中倡导知识自由,为未成年人使用图书馆提供保障,以此保护学生获取信息的自由及保护学生隐私。并表明图书馆馆员有义务保护图书馆资源,维护知识自由,让公众免费获取知识(153)(154)。Hitchcock等对《图书馆权利法案》中图书馆馆员的职能权限作了探讨,认为图书馆馆员在对文献进行管理和价值再评估中起重要作用(155)。同时,H itchcock还与Leonard A.对《图书馆权利法案》的第二条意蕴进行了探讨。经过大篇幅对第二条款的各种可能的解释,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作者得出该条款需要重新修改的结论,并提出了修改建议(156)。ALA委员会最终于2005年采用了图书馆权利法案的三个修改议案,对《图书馆权利法案》进行修订(157)

21世纪图书馆知识自由的状况如何?Dresang,Eliza T.撰文分析了ALA的相关政策,并对近年来与知识自由相关的立法、政策的研究进行了述评,阐述了图书馆是保护知识自由的场所的观点(158)。Pattillo与Gary指出,目前对于知识自由的侵犯影响到图书馆用户的事件正不断出现,甚至因此影响到通过互联网访问国际图书馆社区的进程。审查制度、限制出版自由、政府限制和管制互联网使用的事例在许多国家诸如中国、埃及、意大利、尼泊尔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都有发生。在乌兹别克斯坦,甚至有报道称在总统的命令下图书馆已被关闭,因此出现图书馆无人阅读的局面(159)。可以说,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自由这一项人类的基本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畅,还需要包括图书馆人在一起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人人自由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良好态势。

3.8 未穷尽的研究命题

由于各种利益冲突的存在,人类社会权利问题的研究是永远都无法穷尽的。但在图书馆界,如果无法将图书馆权利的各种问题弄清楚,会使图书馆组织及图书馆人在实践中遭遇巨大的阻力。如在引入国外图书馆权利理论的同时,应厘清西方文化的“图书馆权利”思想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是为解决哪些具体问题而提出的,我国图书馆界又应怎样对其进行“中国式”的思考,使其符合我国国情?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什么称这方面的研究为“知识自由”研究而不叫“图书馆权利”研究?“图书馆权利”概念的具体内涵如何把握?图书馆权利的主要指向(客体)是什么?图书馆权利维护如何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图书馆立法研究”进行衔接和统一?另外,在实践维度上,我们亟需论证的主要问题是:充分行使图书馆权利的组织策略。这种组织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权利的制度化和权利的救济渠道建设(160)

4 图书馆立法研究

自1850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图书馆法以来,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先后颁布了250多部图书馆法律法规。从20世纪50年代起,印度、加纳、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都相继制定了图书馆法。在中国,尽管图书馆界对制定《图书馆法》的期望很高,但立法工作进展缓慢。可喜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2008年年底实质性启动了《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程。文化部委托中国图书馆学会进行的《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也在积极展开。

4.1 国内图书馆法立法遭遇的障碍

刘丽斌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图书馆法》的制定至少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阻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国家法制建设进程、图书馆统一管理机构、图书馆立法理论研究(161)。时琴和王云珍则从微观入手,认为目前人们对文化、信息方面的需求尚不强烈以及存在着诸如经费和工作人员待遇规定难的问题(162)。李军以司法实践来审视图书馆法的制定,认为司法活动是推动立法的动力,而目前我国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寻求司法途径来解决,造成图书馆在司法实践中缺位(163)。李燕英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图书馆法立法陷入困境的根源,指出我国立法目的存在残缺、立法模式之间相互矛盾、立法基础也较薄弱(164)。李高峰认为我国图书馆法立法存在八大问题,如图书馆立法心理非正常化、图书馆立法作用认知模糊、图书馆立法实践主体错位、图书馆立法研究存在偏差、图书馆立法管理系统上存在阻碍、图书馆立法者无法应对环境变化、图书馆立法缺乏压力与动力以及对国外图书馆立法的经验借鉴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进程的缓慢(165)

4.2 对国外图书馆法的介绍

近几年来,介绍国外图书馆法的研究成果较多。王磊和李吉子回顾并总结韩国图书馆法的立法和修订历程,介绍韩国2006年最新制定的《图书馆法》的主要修订内容,分析和探讨了韩国图书馆法立法历程对我国图书馆立法工作的启示(166)。李炳穆、太贤淑、段明莲概括介绍了韩国的法律体系和制定图书馆法的意义,详细阐述韩国图书馆法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内容,并阐述制定一部好的图书馆法应具备的条件以及需研究的相关问题(167)。谢玲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法》等几部相关法(168)。官凤婷概括介绍了英国图书馆法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总结它们当时对英国图书馆事业所产生的影响与推动作用(169)。李钊介绍了现行的南非图书馆法(170)。吴凤霞介绍了挪威的公共图书馆法(171)

从对国外图书馆法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①图书馆法应是一个完备、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图书馆法律体系应是包括图书馆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各地方图书馆法规、规章等的有机整体,而不可能在现阶段制定一部能规范或解决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发展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的法律,制定一部图书馆的基本法则具有现实可行性;②应在不断的修订过程中注重获得阶段性实效;③图书馆法应着重解决管理机制、经费来源、职业认证制度等问题;④图书馆法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理念,比如明确规定图书馆应对残疾人、儿童、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人群提供服务,应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群的信息需求等(172)(173)。李华从隐私保护原则、政策制定的技术因素、对图书馆员的要求以及技术供应商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图书馆协会中关于图书馆实施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指导性文件,即《关于RFID技术和隐私权原则的决定》和《图书馆中的RFID技术:隐私保护指南》,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过程中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图书馆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会的作用;加快隐私保护的立法进程;完善RFID的技术标准(174)

4.3 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各地先后颁布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河南公共图书管理办法》,《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和《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这些地方图书馆法规从适应范围来看,除《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适用范围是北京市的公共图书馆及其他各类图书馆外,其他省市的图书馆法规规范的均是公共图书馆。可见目前我国图书馆立法遭遇了图书馆事业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阻碍。从经费保障来看,目前地方立法中规定的具体经费项目不一,如日常经费、业务经费等,各地的定义都不一致,需要规范(175)

对我国地方性立法进行研究的还有朱荀和魏成刚等人。他们以深圳、内蒙古、湖北、北京四省市4部地方图书馆法规的内容为基础,就馆舍条件、购书经费、馆藏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立法后产生的变化进行了数据统计,对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出台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性图书馆立法也出现了一些如经费、监管机制等问题。最后对全国性图书馆法的出台提出两点建议:①通过规定新购资源量间接规范购书费;②全国性的图书馆法应规范各级各类图书馆(176)

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的研究及时为全国性图书馆法的出台提供了宝贵经验,扫除了《公共图书馆法》立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4.4 对《图书馆法》属性探讨及对法律架构或体系的建议

明确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对于廓清目前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扫清图书馆立法上的法律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完善图书馆法体系的设计,有利于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郑敬蓉认为图书馆法的属性是对现实生活中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反映,图书馆法是私法(177)。但袁庆东对此观点表示质疑,他通过考察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图书馆法,发现图书馆法的主导性规范主要规定了图书馆的设置、组织机构、法律地位、运作、监督、管辖、经费来源以及人员的任用资格等内容。因此,他认为图书馆法乃行政法之一类——行政组织法,当具公法属性(178)。薛智胜与尹倬从立法宗旨、法律责任以及调整对象来分析,得出图书馆法具有社会法的属性(179)。苏宏也持此观点(180)。朱前东认为,由于图书馆法调整对象为:①图书馆与主管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②图书馆内部的特定管理关系;③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④图书馆之间以及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商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⑤图书馆与其他团体、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图书馆法具有行政法与民法的双重属性(181)

图书馆法体系的完善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是否明确图书馆立法目的与图书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等。胡峻分析了明确图书馆法立法目的的重要性,并提出关于图书馆立法目的的法条表述建设稿:“为了保障读者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规定,制定本法。”(182)周明明认为,图书馆法的立法目的是应充分体现对读者权利的保护和实现,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无限制和平等获取信息资源的精神。他对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图书馆设立的公营原则、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等规定做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探讨(183)

翟剑雄认为,我国图书馆法所要调整的法律关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和地方政府与图书馆之间在涉及政府对图书馆的资助、管理和图书馆为履行保存国家文化典籍及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等方面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图书馆的设立、预算、编制、服务规范等;②图书馆与公众(读者)之间在图书馆服务和公众利用图书馆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③图书馆与出版者和其他缴存义务人之间在出版物缴存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④图书馆与作者、捐赠人和资助人之间在涉及版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和捐赠的图书、物品、资金使用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⑤图书馆之间及其与其他信息服务商之间在资源共享、采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参考国外图书馆立法的经验,我国在构建图书馆法立法体系时可以考虑制定“国家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法”和出版物缴存法(184)。刘千利则探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基本构成部件,即基本法,认为其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总则应规定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分则对图书馆活动中的主体、馆舍等事项作具体规定,拟包括:图书馆事业的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权限、工作人员部分、读者部分、馆舍及软、硬环境部分、经费保障部分、法律责任部分等;附则规定与图书馆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及《图书馆法》的生效日期(185)。另外,时琴和王云珍对制定《图书馆法》几个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如图书馆类型、非营利性、出版物呈缴的经济补偿、数字图书馆经费问题等应作出规定(186)。除图书馆非营利性以外,彭美芳和王瑞菊还主张将图书馆事业的法律地位、公民的阅读权利、行业准入制度和队伍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为图书馆立法构架的有效组成部分(187)

5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以保障普遍均等服务、实现信息公平为目标,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换言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所有单个图书馆以及它们建立的任何形式的合作平台(188)。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建设、区域性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图书馆要“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馆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189)

基金项目方面,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主持的两个课题“面向学习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县级图书馆功能设计研究”和“农村发展中的信息服务研究”,采用了国内外文献调研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翔实、论证规范。中国图书馆学会专项资助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项目成果《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的百年追求》一书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图书馆网络构建研究”课题组,由苏州图书馆和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联合承担。目前,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而在实践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也层层推进,涌现出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模式、嘉兴模式、东莞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等成功案例,总分馆制正在许多地区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路子。

5.1 区域经验的介绍与分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李超平在对世界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状况分析的基础上,以嘉兴总分馆体系(嘉兴模式)为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嘉兴总分馆体系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及运行效果。嘉兴模式的特点为“三级投入,一级管理”,其紧密型总分馆的成因取决于管办分离而非财政投入模式。李超平认为,嘉兴模式有利于形成紧密型总分馆制度,在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下较具有可行性(190)

苏州图书馆馆长邱冠华通过介绍苏州图书馆建设总分馆的起因、规划方案、合作方式、合作过程,总分馆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为保障分馆服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析在苏州地区制约总分馆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根据在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从政府主导、规划(即总分馆建设必须有规划指导)、效益(总分馆建设必须以效益引导)三大方面对总分馆建设的成败和长效运行提出了一些认识和建议(191)。邱馆长同时介绍了苏州模式的特点之一:在城区只分总馆(市馆)、分馆(社区)两级,实现了扁平化管理。这样能保证最有需求、最有生命力的图书馆就在读者身边;可以节省区、街道两级图书馆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使管理更加简便有效、成本更低廉(192)

于良芝介绍了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模式。在目前我国分级财政体制下,苏州的总分馆关系可能是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关系。该模式最突出的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紧密型总分馆关系;②“动态资产权”基础上的通借通还;③“孵化”式馆员培训;④扁平结构的服务网络构建(193)

另外,其他研究者如李勇文和张洪彬从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区图书馆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深圳市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功实践(194)。王惠君以佛山市图书馆实践阐述了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周德明在分析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应注重合理布局、规范作业流程、彰显服务特点,从而提升体系的整体功能(196)。杭州市公共图书馆界积极贯彻国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推出“一证通”工程,创建了四级图书信息网络体系,并提出杭州地区在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通过合理布局各图书馆和服务点、多渠道保障基层点经费、联手政府部门管理、统一业务规范、联手省图书馆等多种方式对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加以完善(197)。王妍介绍了黑龙江省图书馆开展总分馆制远程延伸服务工作的背景,以及该馆与省内市县级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远程延伸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98)。冯玲以东莞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建立集群管理模式作为案例,介绍其在推行总分馆制的基础上,运行规范,将无形之网和有形之网进行充分结合,既构建了方便市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推动了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还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199)。章明丽介绍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嘉兴模式经验。作者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建设紧密型总分馆的关键是实现建设、管理主体统一和管办分离(200)。温州市图书馆通过采用集中管理、馆际联盟、协议合作、街道及社区协助4种模式建设总分馆,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201)。李英总结了宝安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10年之路,认为总分馆建设需要区政府推动,并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202)。谭祥金对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的原由、实践、效果和启示进行了建设性探讨。

5.2 现状考察与理性分析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上海、深圳、杭州、苏州、佛山等城市创新思路,推进“总分馆”建设、合作办馆模式、建设区域性服务网络等;同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与“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已成为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①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不平衡;②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问题;③部分社区图书馆发展不稳定;④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不高;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公共图书馆科学定位的问题。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原则,合理规划多层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②政策法规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明确政策责任与地位、明确经费保障、明确人员机构编制、多模式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问题。提出“逐步实行分馆制”的原则是正确的(203)(204)

邱冠华课题组对全国各地图书馆开展服务延伸的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出三大类10种模式。这三个大类分别是区域性网络模式(一卡通借模式、一卡通借通还模式、分层通借通还模式)、总馆/分馆模式(自下而上的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全委托模式、完全分馆式)、流通点模式(固定流通点、汽车流通点)。认为多种因素会对服务网络构建造成影响,如分级财政体制对图书馆服务延伸的影响(通借通还是服务网络的核心,但产权却成为了最大的障碍)、图书馆领导层理念、技术平台、管理和服务是否统一规范、总馆的服务向分馆延伸与否、区域范围等。该课题组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的注意要点、设计了总分馆的理想模式等,以供参考借鉴(205)

王乐群介绍了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提出构建基于总分馆制的“县—乡镇(村)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思,并对这一构思的可行性进行论述,认为:①县—乡镇(村)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首先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②县级公共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分馆的设置要坚持民本和循序渐进的原则;④必须走依法治馆的道路(206)

5.3 体制分析

虽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正日趋成熟,但要实现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还需要克服许多障碍,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体制的障碍。于良芝认真审视了我国一直实行的“多元建设主体+多层管理单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认为只有消除多元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对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层层分割,我们才有可能建设强壮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末梢,才能真正实现对全社会的覆盖(207)。因此,我们需要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重新做出界定(208)

邱冠华、于良芝等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一书中提出,总分馆建设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而不是职业问题。并提出通过“建设主体上移”来解决“适当的管理层级”的问题,通过“变分层管理为集中管理”来解决“适当的管理单元”问题(209)。李国新认为其中所记录的各地总分馆建设实践案例具有历久弥新的史料价值(210)

总分馆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趋势。由于总分馆建设可能最终触及甚至突破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一级政府建一座图书馆,谁建谁管理”的图书馆建设体制,因此于良芝等还认为这会给“十一五”期间有望出台的图书馆法提出前所未遇的挑战(211)

梁欣认为目前我国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大的障碍是垂直层级管理的行政体制障碍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障碍(212)。他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总分馆与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指出其突破原有建设模式的束缚,在建设主体、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创新,具有相当的实践推广意义(213)

陈克杰认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政策法规系统、资源保障系统、有效服务机制、价值评量系统、优化升级系统等方面全面推进和完善(214)

李莹波在总结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建设实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在现有体制下,构建以城市中心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以区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室)为分馆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使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15)

5.4 国外公共图书馆体系研究

国外对于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探讨较为零散。以下主要介绍印度、澳大利亚及美国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研究情况。

Maitrayee Ghosh对目前印度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没有保障公众最切实的信息需要,其功能最多相当于休闲娱乐书籍的仓库。作者对如何转变当前的境况提出了建议,指出新的技术发展使得改变印度农村公共图书馆成为可能,并通过可能的途径将“数字鸿沟”变成“数字机遇”(216)。Dr.B.D.Kumbar.回顾了印度古代图书馆、中世纪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的建馆历程。以卡纳塔克邦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为例,分析了卡纳塔克邦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组成:国立中央图书馆(1)、城市中央图书馆(15)、地区中央图书馆(27)、地区图书馆分馆(354)、曼达尔图书馆(3500)、捐赠图书馆(84)、存放图书馆(2655),认为卡纳塔克邦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是印度图书馆历史上的里程碑(217)

Bundy与A lan介绍了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财政投资情况。他提出,联邦政府的合作联邦体制对于保障提升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投资而言是非常重要的(218)。2008年1月,“澳大利亚图书馆之友”在新一届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选举产生后,为国家致力于教育改革而撰写了一份意见书。它把目标指向于援助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系统内的资金支持问题,包括国家、州、地区政府以及整个国家教育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系统(219)

Smith和Sharman Bridges按年代介绍了美国密西西比州自1988年起至今对于公共图书馆认证的历程,指出认证体系自1988年密西西比国家图书馆管理系统法案颁布后,2007年7月份正式执行。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对策略的使用、期望的结果及未来发展趋势都作了探讨(220)。另据2007年3月2日《芝加哥论坛报》报道,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系统得到美国图书馆100万美元的资助,任何自愿学习计算机和上网技巧的市民都能获得“计算机智能计划”的帮助。由于许多市民在家不能访问互联网,图书馆官员因此提出对公民进行计算机普及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工作任务(221)

6 重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研究

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是指由组成图书馆学的知识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是以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为基础,是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细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对于深化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以及正确把握图书馆学的未来走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22)

2007年,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召开并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论文集《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论体系——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刘兹恒教授在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中讲到,要“总结与吸收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学理论进步的成果,并按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对它们加以科学组织。因此,以现代图书馆学理念为核心,重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223)。吴慰慈先生在总结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四个方面的走向时也提出,我们应探寻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注重学科新的框架建构,为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提供可容纳的空间(224)。可见,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与完善程度。

6.1 对我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发展的总结和反思

2007年,吴慰慈在《图书馆学新探》一书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学科体系认真进行了梳理、反思和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原则及重新建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基准和方式”,批评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严重泛化倾向,认为图书馆学内部的分支学科将在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出现整合趋势(225)

杨晓农以时间为序梳理了近20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次演变:以文献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学,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学,以知识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学,并认为这种嬗变是图书馆学理论对自身学科逻辑起点(文献)更高层次的回归(226)。随着人们对研究对象逐步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思想经历了三次嬗变:梦想、合流、超越。①梦想: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以图书馆工作内容为基础的学科体系构建思想。②合流: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以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为基础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思想。③超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以信息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学科体系构建思想(227)

近年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还出现了以“知识化”与“职业化”来构建理论体系的两种导向。前者围绕“知识”构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并推动学科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后者则是以图书馆职业为导向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应以图书馆职业为目标和导向(228)

6.2 对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新探索

有的学者指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尚不完善,是一门“前学科”(229)。笔者认为,任何学科体系的完善都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完善不可能是绝对的。如果因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还需要完善就认定它还是一门“前学科”,不免失之偏颇。近几年来,图书馆学理论界对于学科体系的构建有不少新的观点,可以认为是不断完善学科体系的努力。

范并思提出以图书馆职业理念为核心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包括:①导言部分;②图书馆史部分;③图书馆职业;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⑤图书馆研究。范并思认为,以现代图书馆职业理念作为一根贯穿整个体系的红线是上述框架的特点之一(230)

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体系结构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第二层次为理论基础;第三层次为研究方面;第四层次为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以此层次理论为基础,黄先生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231)

盛小平以知识为中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将图书馆学分为理论图书馆学与应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又包括图书馆学原理、宏观学、发展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方法论、图书馆学史、图书馆学教育、比较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大体分为文献知识研究、知识组织研究、知识管理研究、知识服务研究、知识设施研究、专门图书馆研究(232)

以知识资源为图书馆学的学科基点,柯平等构建了基于知识论的图书馆哲学观(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概括和升华)、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原理(包括知识资源存取、转移、传承和管理原理等)、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图书馆学三层基础理论结构(233)

蒋永福则另辟蹊径,从谱系学的角度来分析,将图书馆学话语分为三大族系,即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234)

龚蛟腾将图书馆学科定位于公共知识管理学,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公共知识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实践(235)

杨文祥从人文本质、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全面揭示图书馆的本质和规律,从当代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发展趋势、理论基点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构建问题(236)(237)

以上学者以创新的思维给图书馆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观念和内容,虽然没有取得共识,但无疑深化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6.3 对图书馆研究对象的探讨

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元问题”。尽管一味关注“研究对象”的理论价值观近年来在业界受人诟病,但2005—2009年,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仍在继续,并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

马恒通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馆藏知识的传播,并以此构建了由知识传播者、知识传播媒介、知识传播内容、知识传播行为、知识传播对象、知识传播环境、知识传播目的和知识传播效果八个部分组成的内容体系(238)。同时,他批驳了柯平等人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知识资源”的观点,认为其所指“知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过于宽泛,未能揭示出图书馆的本质。“知识资源”仍不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也肯定“知识资源说”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近似本质说”的最新成果,对未来图书馆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239)。傅贤荣则认为,图书馆文献信息不仅记录着“知识”,而且还记录着“智慧”。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该以“智慧”为关键词,图书馆学应该从知识之学走向智慧之学(240)。陈慧鹏阐述了范式概念的模糊性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是范式理论的两大特征。图书馆学引入范式理论时,应以多维并存的多重范式研究代替大而全的宏观范式研究(241)。覃燕梅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这一当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的相关研究和论著进行了探析,阐述了新世纪之初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一统”愿想(242)。吴海波认为文献与知识从来都是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的,但其实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文献知识其实就是图书馆学的本质研究对象,图书馆学就是研究文献知识交流的一门学科(243)

研究对象作为图书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应该探讨的问题之一。从近几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来看,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图书馆领域的宏观现实问题,这一研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有的研究者仍然有兴趣继续进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对此,人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也期待这些研究能产出创新性的成果。

7 结 语

通过对近5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不难发现,从总体上看,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尤其是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知识自由)以及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出现高潮。而图书馆立法和图书馆学体系重构也成为关注的热点。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向来是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的领域,各种不同的观点常常发生碰撞甚至激烈交锋。有人为之担忧,认为是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其实,这正是学术研究的常态。当然,笔者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还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第一,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联系问题。如前所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并不为图书馆的具体业务问题提供答案,然而,图书馆实践中很多具体的问题,所隐含的却是深刻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如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服务,这些似乎都是图书馆具体的业务问题,但是,管理与服务中所蕴含的现代图书馆理念,难道不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应该关注的问题吗?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同样要关注现实问题,要从图书馆实践中去概括、总结和提炼鲜活的理论。第二,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复性问题。在目前林林总总、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观点雷同、内容相似的“研究”太多,而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较少。究其原因,不少人认为,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好写”,是“空对空”的东西,东拼西凑就能完成一篇文章。这就造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虚假繁荣,实则对基础理论研究危害不浅。因此,我们要呼吁真正的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摆脱浮躁与功利,产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我们也建议图书馆学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提高录用门槛,拒绝拼凑和粗制滥造的论文。第三,研究方法问题。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要走出“纯思辨”的怪圈,除了要面向现实选择研究课题外,还要注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要加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实证研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活动中,也有不少实证研究的成功范例,如邱冠华、于良芝等所做的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目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在这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需要研究者做出努力。

具体到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目前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①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国语境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表达,追求最大程度的理念认同。②“图书馆精神”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凝聚共识,笔者认为,图书馆精神是在图书馆这一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应该鲜明地表现为这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有的职业价值观。③“知识自由”虽然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但它毕竟是一种普世价值观,我们不能回避它,而要研究如何在中国语境中做出符合主流话语体系、为各方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表述,使它能够推动而不是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④有关图书馆立法研究,据笔者所知,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在组织对国外图书馆法律文本的系统搜集与梳理,这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国外图书馆法的立法背景与效果进行实证性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寻找与中国图书馆立法现实之间的结合点,进行可行的政策和制度设计。⑤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如何在效益上达到最优,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由于各区域情况不一,所以应认真分析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探讨适合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⑥虽然不少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应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构对于图书馆学来说无异于一场革命,需要理论研究者们慎重对待。

【作者简介】

img32

肖希明,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图书馆学报》编委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出版著作、教材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戴艳清,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

【注释】

(1)黄宗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再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6(6): 3-10.

(2)肖希明.关注现实问题:图书馆学研究永恒的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35-37,58.

(3)范并思,倪晓健.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历史、现状和愿景[J].图书与情报,2007(3):1.

(4)范并思.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我们面临的挑战[J].图书馆建设,2007(6):15-18.

(5)Michael Gorman.数位时代的图书馆价值[J].林珊如,译.中华图书馆学会会讯,2006(14).

(6)范并思.核心价值:图书馆学的挑战[J].图书与情报,2007(3): 2-5.

(7)黄宗忠.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上)[J].图书馆论坛,2007(6): 3-8.

(8)黄晓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探索和意义[J].图书与情报,2007(3):6-9,14.

(9)黄俊贵.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14-19.

(10)李青.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定位及实现[J].图书馆论坛,2006(4):46-48,15.

(11)汤利光.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确立[J].图书馆,2009(1):7-9,20.

(12)姜永常.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多元化分析与确立原则[J].图书馆,2009(2):4-6.

(13)盛小平,刘泳洁.我国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8(4):2-6,33.

(14)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EB/OL].[2010-05-15].http://www.csupomona.edu/~library/about/librarianship.html.

(15)A lKagan.IFLA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 Core Value of Librarianship[EB/OL].[2010-05-10].http://www.indiana.edu/~libsalc/african/ IFLA.pdf.

(16)State Library CoreWork Values and Ground Rules[EB/OL].[2010-05-10].http://www.nysl.nysed.gov/library/policy/corework values.pdf.

(17)Low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Core Values[EB/OL].[2010-05-10].http://www.lib.iastate.edu/cfora/pdf/3000007.pdf.

(18)俞传正,阳国华.核心价值:我们的基石[J].图书馆建设,2007(3):20-23.

(19)黄晓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探索和意义[J].图书与情报,2007(3):6-9,14.

(20)卢巧云,赵莉莉.美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07(5):11-13.

(21)肖珊,范并思.“图书馆核心价值”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3):15-21.

(22)王知津,樊振佳.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53-58.

(23)蒋永福.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中国语境表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2):21-26.

(24)王政.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中外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8(12):111-115.

(25)朱国萍.核心价值的特征:图书馆核心价值筛选和确定的切入点——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核心职能[J].图书情报工作,2008(8):28-30,38.

(26)廖球.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A]//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4-8.

(27)周建清.关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探讨[A]//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7-20.

(28)周维彬.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保障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2):29-31.

(29)王晓敏.文化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3-6.

(30)吕莉媛.试论服务在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位置[J].情报科学,2008(10):1547-1549,1553.

(31)唐健鹏,宋戈.核心价值视角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提升[J].图书与情报,2007(6):19-20,27.

(32)李严.追求卓越,彰显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J].图书馆,2009(1):73-75.

(33)王宏义,蒋永福.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知识自由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20-25,67.

(34)马恒通.知识传播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新探[J].图书馆,2007(1):15-21.

(35)朱国萍.核心价值的特征:图书馆核心价值筛选和确定的切入点——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核心职能[J].图书情报工作,2008(8):28-30,38.

(36)黄俊贵.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14-19.

(37)郭春侠,储节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知识转移[J].图书资料工作,2008(2):28-30.

(38)陈红梅.基于核心价值的图书馆行业制度化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1):58-62.

(39)白君礼.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制度关系摭谈[J].图书馆建设,2008(12):96-100.

(40)黄宗忠.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下)[J].图书馆论坛,2008(2): 1-3.

(41)宋剑祥.近十年来国内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9(15):50-53,37.

(42)杨玉麟,姜利华.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制度设计[J].图书馆建设,2008(12):85-88.

(43)姜永常.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多元化分析与确立原则[J].图书馆,2009(2):4-6.

(44)施强.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2008(2): 8-10.

(45)李爽.从图书馆核心价值看图书馆2.0[J].图书馆,2007(6): 18-19,42.

(46)杨丰全,周凤飞,任静,马新蕾.图书馆核心价值在图书馆2.0中的诠释[J].情报科学,2007(11):1627-1630.

(47)赵润娣.基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读者隐私权保护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2):31-35.

(48)都蓝,司莉.从图书馆核心价值看维基[J].图书馆建设,2008(12):101-103,106.

(49)赵铁琴.图书馆核心价值在图书馆IC中的诠释与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48-51.

(50)池媛.图书馆核心价值视野中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6):73-75.

(51)郭正武.图书馆的核心价值:集聚、分享,丰富知识的自由获取[A]//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0-25.

(52)李力.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28-31.

(53)黄俊贵.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14-19.

(54)周维彬.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保障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2):29-31.

(55)何琍芳.论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实现[J].图书馆,2009(4):50-51,54.

(56)商晓帆.基于公益性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定位[J].情报资料工作,2007(6):66-68.

(57)李青.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J].图书馆论坛,2006(4):46-48,15.

(58)田华,鄢喜爱.Web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与提升[J].图书馆,2008(4):77-79.

(59)胡运清.图书馆核心价值问题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12-15.

(60)刘军华,李均宏.构建核心价值——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进行到底[J].图书馆,2008(5):28-30.

(61)黄宗忠.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上)[J].图书馆论坛,2007(6):3-8.

(62)范并思.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我们面临的挑战[J].图书馆建设,2007(6):15-18.

(63)范并思.推进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7(5):3-4.

(64)程焕文.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图书馆精神》自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2-14.

(65)沈占云.放宽公共图书馆精神之历史、现实的视界——2005年新图书馆走马观花巡礼[J].图书馆,2006(2):13-18.

(66)范并思.论图书馆人的权利意识[J].图书馆建设,2005(2):1-5.

(67)范并思.图书馆精神学习札记[J].图书与情报,2006(6):1-3,10.

(68)陈纪建.论“图书馆精神”及其“图书馆的职业精神”——兼与范并思等先生商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58-65.

(69)代根兴.一个图书馆管理者视野中的图书馆精神[J].图书馆杂志,2005(6):3-4.

(70)杨文祥,付鹏.图书馆精神研究与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系列论文之一[J].图书馆,2005(3):31-37.

(71)曹树金,陈忆金.论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价值观[J].图书馆论坛,2005(5):4-10.

(72)李素萍,黄永炎.试论新时期图书馆精神[J].图书馆建设,2007(1):86-87,94.

(73)邓友诚.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图书馆精神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5):65-67,139.

(74)吴稌年.图书馆精神不等于图书馆人文精神[J].图书情报工作,2002(9):119-120.

(75)余昌俊.论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的整体性(之一)——纪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发表203年[J].图书馆,2009(1):35-36,39.

(76)陈纪建.论“图书馆精神”及其“图书馆的职业精神”——兼与范并思等先生商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58-65.

(77)韩继章.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06(5):6-10.

(78)程焕文.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图书馆精神》自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2-14.

(79)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图书馆,2005(2):3-9.

(80)吕梅.图书馆精神的回归与重塑[J].图书馆论坛,2006(2):45-47.

(81)唐泽霜.聚焦精髓——谈图书馆精神中的平等精神[J].图书馆,2005(5):23-25.

(82)韩毅,刘丽.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积淀与层次性分析[J].图书馆,2006(1):14-17.

(83)李素萍,黄永炎.试论新时期图书馆精神[J].图书馆建设,2007(1):86-87,94.

(84)邓友诚.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图书馆精神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5):65-67,139.

(85)董素芳.新时期图书馆精神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13-15.

(86)刘鑫.基于知识自由的图书馆精神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87)吴稌年.中国近代图书馆精神的形成[J].图书与情报,2005(1): 36-37,41.

(88)韩继章.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06(5):6-10.

(89)文英.当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20-21.

(90)汤亚非.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12):331-333.

(91)朱国萍.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7(6):15-17.

(92)涂湘波.古籍文献数字化中的图书馆人文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103-105.

(93)谢树芳.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中的三大理念[J].图书馆,2005(4): 12-15.

(94)魏建琳.图书馆人文精神概念剖析[J].图书馆,2009(1):37-39.

(95)王宗义.当代国际视野中的图书馆职业精神——于良芝论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新作阅读[J].图书馆杂志,2005(4):8.

(96)于良芝.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杂志,2005(4):3-7,20.

(97)李超平.建立什么样的图书馆的职业精神[J].图书馆杂志,2005(5):3-7.

(98)袁红军.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结构模式透视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6(9):10-13.

(99)涂洪升.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的内涵与特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86-87.

(100)蔡史霓.对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的思考——从“善待每一位读者”谈起[J].图书馆论坛,2006(2):40-42.

(101)陈丽春.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19-20.

(102)程焕文,周旭毓.权利与道德——关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阐释[J].图书馆建设,2005(4):1-4,12.

(103)汪洋.中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哲学式解读[J].图书馆,2006(2): 5-7.

(104)杨文祥.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阶段性——《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系列论文之三[J].图书馆,2005(5):30-33.

(105)杨文祥.论当代图书馆与当代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系列论文之四[J].图书馆,2006(1):39-43.

(106)张勇,余子牛,郑章飞,邹序明,韩继章.继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2005(1):2-6.

(107)邱燕燕.弘扬和培育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J].图书馆,2006(4): 25-28,45.

(108)王梅.从“理论”图书馆精神到“实践”图书馆精神——关于“图书馆精神”两种解读的哲学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7(3):28-31.

(109)邱燕燕.弘扬和培育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J].图书馆,2006(4): 25-28,45.

(110)文英.当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20-21.

(111)罗雅琴.当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及其缺失[J].图书馆建设,2007(4):28-32.

(112)刘金刚,邓彦.从“抗非精神”反思图书馆职业精神——兼谈《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试行[J].图书馆论坛,2005(2):58-60.

(113)林希森,兰孝慈.树立荣辱观再造图书馆的职业精神[J].图书馆建设,2006(5):103-105.

(114)王虹.当前缺失的是对“图书馆精神”的发现[J].图书馆杂志,2008(5):8-10.

(115)张新鹤,于淑霞.从文华精神谈我国图书馆精神的培养[J].图书馆建设,2008(4):89-92.

(116)代根兴.一个图书馆管理者视野中的图书馆精神[J].图书馆杂志,2005(6):3-4.

(117)吕梅.图书馆精神的回归与重塑[J].图书馆论坛,2006(2):45-47.

(118)兰小媛,范并思.信息化浪潮中的图书馆人文精神[J].图书馆,2006(5):12-14.

(119)王梅.理念·权利·制度——论“图书馆精神”的“三剑客”[J].图书馆建设,2008(4):79-82,86.

(120)徐洪升.当前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J].图书馆建设,2007(3):30-33.

(121)林希森,兰孝慈.树立荣辱观再造图书馆的职业精神[J].图书馆建设,2006(5):103-105.

(122)袁红军.试论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的制度分析[J].图书馆,2007(2): 26-28,45.

(123)施强.基于道德和法制规范的图书馆精神培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95-97.

(124)王大公,张高峰.图书馆的职业精神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图书馆,2007(6):107-108.

(125)李国新.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J].图书馆建设,2005(1):1-4.

(126)蒋永福.图书馆权利研究反思[J].图书馆建设,2008(4):59-61,65.

(127)阮胜利.实现和维护我国公民图书馆权利的思考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2):124-126.

(128)蒋永福.关于知识自由与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03(8):9-12.

(129)袁庆东.由ALA《图书馆权利宣言》内容之演变看知识自由的内涵[J].图书馆建设,2008(4):101-105.

(130)向建均.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权利[J].图书馆杂志,2007(10):7-10.

(131)程焕文,周旖.迈向图书馆行业自律时代——关于图书馆职业道德与图书馆权利的几点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37-43.

(132)李国新.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J].图书馆建设,2005(1):1-4.

(133)黄连庆.图书馆权利的法哲学思考[J].图书馆,2009(6):17-18,24.

(134)张红.图书馆权利解读[J].图书馆论坛,2006(2):33-36.

(135)汪琼.知识公共性视角中的图书馆权利[J].图书情报知识,2008(5):98-102.

(136)马静.论图书馆权利[J].图书馆杂志,2005(12):24-26.

(137)范并思.论图书馆人的权利意识[J].图书馆建设,2008(4):59-61,65.

(138)陈红星.图书馆权利基本问题的法律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6):88-90.

(139)陈红星.图书馆权利基本问题的法律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6):88-90.

(140)康孝敏.图书馆权利的法理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7(6):44-47.

(141)陈红星.图书馆权利基本问题的法律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6):88-90.

(142)林希森,兰孝慈.论图书馆的权利冲突[J].图书馆杂志,2006(7):3-5.

(143)林希森,兰孝慈.论图书馆的权利冲突[J].图书馆杂志,2006(7):3-5.

(144)杨敏群,陈爱民,王俊辉.浅谈图书馆权利冲突[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增刊(1):53-56.

(145)程焕文,周旖.迈向图书馆行业自律时代——关于图书馆职业道德与图书馆权利的几点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37-43.

(146)舒和新.图书馆权利:意含、实质与保障[J].图书情报工作,2006(3):112-114.

(147)施强.关于图书馆权利基本问题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12):54-58.

(148)张新鹤.普及公共图书馆——民众图书馆权利的保障途径[J].图书馆建设,2007(2):26-28.

(149)汪琼.权利限制,论知识产权对图书馆权利的适应[J].图书与情报,2008(7):26-29.

(150)汪琼.论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的协调[J].图书与情报,2008(3):82-87.

(151)何坚石.从版权平衡理论谈数字时代图书馆权利的彰显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07(2):20-22.

(152)鲁欣.版权制度下数字图书馆权利的限制与反限制[J].图书馆学研究,2007(12):12-14,19.

(153)Adams,Helen R..The“Ever Green”Interpretation of the Library Bill of Rights[J].Library Monthly,2010,26(6):48-49.

(154)Adams,Helen R..The Library Bill of Rights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J].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Monthly,2008,24(5):32.

(155)Hitchcock,Leonard Homan,Philip,A..The Library Bill of Rights,Collection Management,and Reassessing the Value ofBad Books:What's a Librarian to Do?[J].PNLA Quarterly,2005,70(1):9-11.

(156)H itchcock,Leonard A..An Examination ofA rticle Two of the Library Bill of Rights[J].Public Library Quarterly,2005,24(2):1-18.

(157)ALA.Council Adopts ThreeRevised Interpretations to Library BillofRights[J].Newsletter on Intellectual Freedom,2005,54(2):45-81.

(158)Dresang,Eliza T..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Libraries:Complexity and Change in the Twenty-first-century Digital Environment[J].Library Quarterly,2006,76(2):169-192.

(159)Pattillo,Gary.IntellectualFreedom and LibrariesWorldwide[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News,2005,66(9):700.

(160)蒋永福.图书馆权利研究反思[J].图书馆建设,2008(4):59-61,65.

(161)刘丽斌.我国制定《图书馆法》的阻力因素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5):1-4.

(162)时琴,王云珍.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几点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增刊):10-13.

(163)李军.以司法实践审视图书馆法的制定[J].图书馆论坛,2008(4):6-8.

(164)李燕英.图书馆立法困境探析[J].图书馆杂志,2008(1):10-12,16.

(165)李高峰.我国图书馆立法现存问题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9(5):4-6.

(166)王磊,李吉子.韩国图书馆法立法历程及其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82-86.

(167)李炳穆,太贤淑,段明莲.韩国图书馆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8(6):16-21.

(168)谢玲.美国图书馆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7(1):104-107.

(169)官凤婷.英国图书馆法发展历程与现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93-98.

(170)李钊.南非图书馆法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 100-104.

(171)吴凤霞.挪威公共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110-112.

(172)谢玲.美国图书馆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7(1):104-107.

(173)王磊,李吉子.韩国图书馆法立法历程及其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82-86.

(174)李华.ALA关于RFID技术的隐私保护政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12):59-63.

(175)吴静珍.我国地方图书馆法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4):14-16.

(176)朱荀,魏成刚.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立法内容与效果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8(7):18-23.

(177)郑敬蓉.试析图书馆法的私法属性[J].图书与情报,2009(1): 28-32.

(178)袁庆东.图书馆法私法属性论质疑——兼与郑敬蓉女士商榷[J].图书馆建设,2009(9):17-20.

(179)薛智胜,尹倬.关于图书馆法法律属性的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6):11-14.

(180)苏宏.图书馆法本位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 48-50.

(181)朱前东.图书馆法调整对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11): 98-99.

(182)胡峻.论图书馆法的立法目的[J].图书馆论坛,2007(2):49-51.

(183)周明明.图书馆法立法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9(4): 13-15,24.

(184)翟建雄.图书馆法的调整范围和立法架构[J].图书与情报,2006(1):12-13.

(185)刘千利.图书馆法法律部门现状与规划[J].图书馆杂志,2008(10):18-20.

(186)时琴,王云珍.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几点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5(增刊):10-13.

(187)彭美芳,王瑞菊.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7):32-34.

(188)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189)程小澜,张勇,许建业.省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6-11.

(190)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10-16.

(191)邱冠华.苏州城区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7(1):15-18.

(192)《国家图书馆学刊》记者.扁平管理的总分馆制——访苏州图书馆馆长邱冠华先生[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12-17.

(193)于良芝.为了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评苏州图书馆的分馆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18-19.

(194)李勇文,张洪彬.保障文化权利提供信息服务——深圳市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功实践[J].图书馆,2006(3):21-25.

(195)王惠君.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6(1):9-11.

(196)周德明.关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7(5):32-34,37.

(197)叶艳萍.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4):65-68.

(198)王妍.黑龙江图书馆总分馆制远程延伸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建设,2008(1):4-6.

(199)冯玲.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方式——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7(3):3-7.

(200)章明丽.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嘉兴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9(10):46-48,51.

(201)张启林.温州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问题及其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3):89-90,94.

(202)李英.宝安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10年之路[J].图书与情报,2009(4):94-97.

(203)王学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82-87.

(204)王晶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2009(6):84-85,112.

(205)邱冠华.人民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的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6):19-24,28.

(206)王乐群.浅论基于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县—乡镇(村)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7(5):147-149,163.

(207)于良芝.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J].图书与情报,2007(5):23-24.

(208)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209)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10)李国新.“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读后[J].图书馆建设,2008(9):1-3.

(211)于良芝,陆秀萍,刘亚.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31.

(212)梁欣.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17-24.

(213)梁欣.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69-72.

(214)陈克杰.普遍均等原则下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9(10):53-55,59.

(215)李莹波.和谐社会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16)Maitrayee Ghosh.Is a Konowledge the Public Library System in Indi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EB/OL].[2010-05-10].http://www.emeraldinsight.com/Insight/ViewContentServlet?Filename=Published/EmeraldFullTextArticle/Articles/0350540305.html.

(217)Dr.B.D..Kumbar.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y System in India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Kapnataka.InternationalW orkshop on“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Focus on Libraries”[EB/OL].[2010-05-10].http://74.125.155.132/scholar?q=cache:dAVy0_gjbt0J:scholar.google.com/+ library+act&hl=zh-CN&as_sdt=2000.

(218)Bundy,A lan,A..Better,More Accessible Public Lirary System for All in Australia:Whose Responsibility?[J].APLIS,2009,22(4):141.

(219)Friends of Libraries Australia.Investing in Australia's Future Through Its Public Library System:Why,Who,How.[J].APLIS,2008,21(1):5-12.

(220)Smith,Sharman Bridges.M ississippi Public Library System Accreditation Program:A Journey[J].Interface,2007,29(3):11-12.

(221)Chicago Public Library Receives﹩1M illion Donation[R].IFLA Reporter,2007,25(2):22.

(222)杨晓农.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图书馆,2009(4):17-19,23.

(223)刘兹恒,高丹.构建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78-81.

(224)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走向[J].图书馆,2008(1): 1-2.

(225)吴慰慈.图书馆学新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7-18.

(226)杨晓农.近20年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次嬗变[J].情报资料工作,2007(5):12-15.

(227)杨晓农.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图书馆,2009(4):17-19,23.

(228)王平.“知识化”与“职业化”导向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冲突及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9(5):20-22.

(229)陈纪建.三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建构的方法论问题——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构的反思[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7:49-57.

(230)范并思.论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体系[J].图书馆论坛,2007(6):43-48.

(231)黄宗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再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6(6):3-10.

(232)盛小平.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J].图书馆杂志,2006(3):3-7.

(233)柯平,王平.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9-14.

(234)蒋永福.图书馆学话语的谱系学分析——图书馆学话语三大族系概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12-16.

(235)龚蛟腾.公共管理学体系中的公共知识管理学——关于图书馆学学科定位与归属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7(5):86-87,117.

(236)杨文祥.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思辨——“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一[J].图书馆,2008(3):5-8.

(237)杨文祥.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二[J].图书馆,2008(5):6-8,12.

(238)马恒通.知识传播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新探[J].图书馆,2007(1):15-21.

(239)马恒通.“知识资源”不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试评柯平的“知识资源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14-16,29.

(240)傅荣贤.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知识说”的反思——从知识之学走向智慧之学的取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9(1):6-10.

(241)陈慧鹏.图书馆学范式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1):28-33.

(242)覃燕梅.新世纪之初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探析[J].情报探索,2008(2):23-25.

(243)吴海波,黄立冬.文献知识——图书馆学之本质研究对象[J].图书馆杂志,2008(11):1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