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反思,追求成长

深度反思,追求成长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说一开始组织学生到东滩去考察,去之前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但回来时都垂头丧气,因为东滩不好看、不好玩,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美。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反思:我领学生到东滩来是为了什么?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中,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一个不懂乡土课程的普通教师成了一个能够创新型地实践并开发乡土课程的专家型教师。所以强化乡土课程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势在必行。

四、深度反思,追求成长

所谓反思就是反躬自问,是人们自我认识的过程。乡土课程教学因其资源的丰富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等特点,带来教学行为的不规范性。因此,在具体的乡土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化、系统性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着力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即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探索,并作出理性的选择、判断与整理,以完善教学行为。也可以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记录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用的“精彩”和疑惑之处,通过与同仁的交流合作,在欣赏的意境中加以反思,实现自我超越。

案例:在乡土课程教育目标制定过程中的感受

刚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还没有真正的目标,许多活动都是比较盲目的,由此也造成了学生在活动中得不到发展,活动的效果也体现不出来的状况。比如说一开始组织学生到东滩去考察,去之前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但回来时都垂头丧气,因为东滩不好看、不好玩,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美。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反思:我领学生到东滩来是为了什么?就为了看看吗?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是因为没有动力,没有动力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目标。制定什么目标呢?我反复翻阅了崇明县鸟文化课程建设方案,认识到我们开展鸟文化活动,并不只是为认识鸟类,而是以鸟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型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这一载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情感。于是,每次活动我有了明确内容和目标,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活动的质量大大提高。

然而,通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培训之后,我发现所制定的目标还是比较肤浅的,并没有把鸟类、鸟类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于是我对课程的总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提出了“从鸟类的生存环境,联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从保护鸟类的生存环境,同步考虑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目标。由此,活动的意义也更深远、活动的形式也更丰富了。

乡土课程的实践过程,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乡土课程实施的成功以否,还离不开课程实践的主体——乡土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反馈。而科学的经验和成果的获得同样也需要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上述案例不难让我们看到,在乡土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自我理解、自我激发、自我判断、自我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中,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一个不懂乡土课程的普通教师成了一个能够创新型地实践并开发乡土课程的专家型教师。

乡土课程教师是处在时时变化着的复杂教育情境中进行教学的,需要不断处理、重组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断生成的新资源,并作出及时的调整……如此复杂的过程,不但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学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理念与智慧、实践与反思、重建与更新。而专家们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航仪”。经历过乡土课程实践过程的教师都有深刻的感受: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不仅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更是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逐步转变的过程。所以强化乡土课程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使乡土课程教学的实践和创造过程成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彰显乡土课程的生命性,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才会更有活力!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艾利雅德告诉我们:“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们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实践证明,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乡土课程教师通过亲自实践、切身感悟、深重反思、自主探究,从不懂乡土课程开发到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和实践乡土课程,在逐渐掌握了乡土课程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和探求之上,进而发展为乡土课程的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实现了专业能力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进乡土课程,与乡土课程一路同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