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课程实践中的教师角色

乡土课程实践中的教师角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乡土课程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主动地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在乡土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研究教材,用好教材,更要认识到乡土课程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会大大增加乡土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触摸到的身边社会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社会调查和生产实践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决定了乡土课程的教学环境是开放的,也是复杂的。

一、乡土课程实践中的教师角色

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其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站在乡土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高度来审视乡土课程实践中的教师角色,从对学生的学习、对课程和教师的自身发展来说,我们认为“乡土课程的教师角色”与“一般学科教学的教师角色”相比较,更应该予以强化的关键特质,就是乡土课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引导者”和“研究者”。

(一)开发者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钟启泉教授说,“教师即课程”。也有有识之士说,“教材的优势在于教师的挖掘,教材的缺陷在于教师弥补,教材的空白在于教师填充,教材的拓展在于教师发挥”。由此可见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基于乡土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征,以及乡土课程的教学资源具有较大的“活性”,其存在的形态、性质等结构要素会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而发生改变,使课程的实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文本的乡土课程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有时也不能适应于课程实施环境的变化,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对乡土课程的自觉开发,不断地适应课程教学资源的变化,才能弥补乡土课程实践中的不足。可见,乡土课程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主动地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当然乡土课程教师在自觉担当课程开发者这一角色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培养和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建设课程资源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对乡土课程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二)决策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既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更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乡土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研究教材,用好教材,更要认识到乡土课程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会大大增加乡土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这使教学内容有了较大的弹性,使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具开放性,使评价标准也变得更为多元化。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也使教师有了决策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和地方的适应性,教师必须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突破教材内容的区域限制而有选择、有创造。他们应该从选择怎样的乡土课程资源、采用何种组织形式、设计哪一类型的学习方案、引导何种学习方式,发展到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更好地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与创造,设计出与学生生活经验贴切,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可见,乡土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当然,这一决策的过程,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出惊人的教学机智,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三)引导者

“课程不只来源于教材,而且来源于教师、学生和环境,是在四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生成和发展的。”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触摸到的身边社会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社会调查和生产实践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决定了乡土课程的教学环境是开放的,也是复杂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往往会使其成为被动学习者。如何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形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比如,教室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大课堂”。它要求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和构建课程计划。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其学习兴趣——即在校园内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形成不同的探究活动小组并做好角色分工等活动前的充分准备;然后在基地积极主动地按照教材上的活动方案完成学习单,并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引导、激发学生自己生成研究性学习的新课题。这种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性实践活动的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是一种挑战。面对乡土课程教学复杂的学习情境,即使教师对教学内容作出了决策性的选择,但它的内容还是不可完全预设的,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还会产生许多不确定、不可预知的因素。而且,在这复杂的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可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也可能很宽泛,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亲身实践而更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乡土课程教师还要善于积极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乡土课程编写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必将引发教师个人知识的变化,而且在乡土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定然会产生很多生成性新知识。为此,教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研究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有效。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空间的基础上,对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再作选择,再度加工。在反复实践中,教师在对课程资源积极地积累、鉴别和再开发利用的同时,更需要树立“成果意识”。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表达,使整个研究过程能够得以被科学地记录的同时,为乡土课程实践的同行提供共享资源。这既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使之得到充分的专业发展机会,更有利于乡土课程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发展,进而促进乡土课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