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转型中的乡土课程

社会转型中的乡土课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特色发展是指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的结构分布,充分依托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寻找突破点和生长点,通过不断地丰富和积累,最终形成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构件之一是相应的特色课程建设,可以说,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就是相应特色课程不断得到优化、完善与有效实施的过程。学校特色课程能扎根于肥沃的乡土,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根”,根深才会叶茂。

一、社会转型中的乡土课程

(一)对本地区文化演进的辐射引领

处在稳定发展型社会中的学校,其校园文化无论是在纵向上对不同时期的比较,还是在横向上与社区文化的比较,都有相对的一致性。学校的文化使命集中地体现在传承文明上。处在转型时期的学校,其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间却充满矛盾与冲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层次的推进,它在呼唤着人的主体精神、诚信品德与法制意识;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秩序重构的考验,它在呼唤着国际观念、民族情感、知识产权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面临着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新知识、人力资本成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它在呼唤着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面临着由现代知识型(科学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文化知识型)转向,它在呼唤着人的宽容精神、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及其精神生命的丰富性。所有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期望。而这些期望与当前学校的现实功能间充满着强烈的不和谐,这正是今日孕育新型学校诞生的基本土壤与内在驱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通常是家乡(乡村)文化的制高地。从历史上看,校园文化的发展总是引领着社区文化的发展。这就提醒我们,不断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转型时期学校文化功能的基础性任务。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如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科学伦理观等的确立,不是在脱离学校所生存的社区文化背景下独立地进行的,而是在与其不断互动中实现的。也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将先进的校园文化传播到了社会,不断地引导着社区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朝着理想的目标演进。

中小学乡土教育的社会功能固然包括经济功能等多个方面,但当前最需要强调的是其文化功能。在其众多的文化功能中,对本地区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乡土教育跨时空的永恒性功能,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强调的则是它对本地区新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功能。如生态文明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文明形态。乡村社会在从相对落后的文化形态朝着生态文明形态演进的过程中,作为农村文化制高地的学校无疑肩负着新文化的辐射引领任务。而这种辐射引领的基础就是乡土课程的建设。

(二)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支持

在我国向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努力过程之中,其实施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只有办出各自的特色,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实施个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学校的特色发展是指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的结构分布,充分依托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寻找突破点和生长点,通过不断地丰富和积累,最终形成特色。

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构件之一是相应的特色课程建设,可以说,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就是相应特色课程不断得到优化、完善与有效实施的过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生存条件和发展资源,尤其是乡土课程资源,因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最能够体现校长和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学校的独特个性。学校特色课程能扎根于肥沃的乡土,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根”,根深才会叶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