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困生”研究的任务

“学困生”研究的任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困生”也不例外。转化“学困生”的实质不是把“困”字转变为“易”字,变为“好”字,而是要促进“学困生”智能的不断发展。所以,转化“学困生”不如促进“学困生”发展这个提法更贴切。而第一层含义在促进“学困生”的发展中尤为重要。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每一位“学困生”的智能发展,更要精心留意他们的智能差异,为每一位“学困生”提供展示发展的广阔空间。

第三节 “学困生”研究的任务

当今世界,新的教育和理论逐渐从思想和概念转变为社会现实。依据这些理念再看“学困生”转化的问题,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下面仅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对“学困生”教育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评述。

一、从理论上,“学困生”是不存在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8种或8种以上的智能,只是由于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与方法。因此,在我们的学校里不存在“学困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方法、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的问题,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育应该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环境,给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突出个性,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智能,充分发展其个性。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这些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都可以成为优秀人才。

因此,从上述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看出,“学困生”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在现实中,“学困生”却是普遍现象

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这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心痛之处。再加上网络和教育刊物中提到的数以万计“学困生”的转化措施与方法,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是多元智能理论出现了问题,还是任课教师的杜撰?

其实,既不是多元化智能理论的问题,也非任课教师们在杜撰,而是现行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教育评价制度存在问题,连续不断地造就了一批一批的“学困生”。

一般而言,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重要的一条是看教学成绩,而教学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如果个别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时常有缺陷,影响了全班语文的平均成绩,它就会被认定为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同理,如果一个学生在数理能力、逻辑能力和空间能力等方面存在一点缺陷,影响了全班数学的平均成绩,就会被认为是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由此以来,各学科叠加在一起,这个班级里的“学困生”就骤然多了起来。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或班级中“学困生”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教学评价,学校、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于是,各学科教师便竭尽全力地转化本学科中的“学困生”,或约谈,或补课,或激趣,或施压,种种方式方法应有尽有,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该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这些对学生实施转化的大多数教师却忽略了一个科学的命题:“学困生”的智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学困生”的智能既有复杂性,又有多元性,“学困生”是在一时间能够转化的吗?

三、实践证明,转化“学困生”难以真正落实

既然现实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就需要进行教育转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表现形式以及符号系统。人类的智能结构就是有这些独立的智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这种多样的结合方式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个人智能特点的基础。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独特的智能表现,同时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也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语言方面,有人擅长写,有人擅长说,而有的人最擅长听。可见,在同一智能下,每个人的发展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一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一样的。“学困生”也不例外。

所以,正像在一个人的身上不可能所有的智能都呈现强势一样,“学困生”往往是一种或几种智能表现的程度较低,而其他的智能表现的程度较高。再加上他们的智能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困生”教育转化的共性策略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学困生”的表现程度较低的某一智能转化为程度较高的智能。如果真正能够实施转化,每一个人的所有智能都呈现强势状态,我们的世界岂不成为“完人”的世界,学生岂不都成了“完人”?所以,转化“学困生”是很难真正落实的。

四、科学施教,促进“学困生”积极有效转化

转化“学困生”的实质不是把“困”字转变为“易”字,变为“好”字,而是要促进“学困生”智能的不断发展。所以,转化“学困生”不如促进“学困生”发展这个提法更贴切。“促进‘学困生’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学困生”强项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困生”都能够成人成才;二是在发展强项智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弱项智能的发展。而第一层含义在促进“学困生”的发展中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困生”的结构特征及行为特点,鼓励他们善于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其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每一位“学困生”的智能发展,更要精心留意他们的智能差异,为每一位“学困生”提供展示发展的广阔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