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笔者通过口头聊天的方式进行了信息收集,由于我们调查的厂第二代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较多,所以调查仅反映这些新生代的消费信息。一般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精打细算、节俭度日。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成年人应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有50%的新生代仍然生活在集体空间内,生活空间狭小,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以韶关市旭日玩具厂为例

07社会工作 胡建文 指导老师 法学院李晓琴讲师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长足发展,GDP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在几十年间不断增长,在沿海及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这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者离开自己家乡,进城打工。进入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的务工者的生活状况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呢?下面笔者对广东省韶关市旭日玩具厂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展开了访谈及调察。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

1.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

在随机采访的100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外来务工者73人,女性外来务工者27人,分别占73%和27%。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有72人,未婚的有28人,分别占被调查外来务工者数的72%和28%。

从年龄上看,16~25岁的外来务工者有23人,25~35岁的外来务工者有42人,35~45岁的外来务工者有26人,45岁以上的外来务工者有9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外来务工者数的23%、42%、26%和9%。

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外来务工者有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者有2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者有55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者有14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者有5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外来务工者数的5%、21%、55%、14%和5%。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到此工作的目的无非是赚钱养家,但也有部分年轻的务工者很早就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学业,在社会上闯荡,来到此厂工作是为了约束自己,以及让自己有个安身之处,他们之中大部分是自己找到此厂的(其途径如招工广告、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一些媒体等),也有一部分是朋友和熟人介绍过来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工厂到家乡进行统一招工时被招入录用的。据采访所得数据可知,由自己找到该工厂的务工者比例占56%,由同乡、亲友介绍的占32%,工厂到家乡统一录用的占12%。

从分工的职业类别上看,务工者从事的工作有不同类别如:吸塑载床,货仓管理,夹具以及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等。

在此厂工作的外来务工者每天的基本工作时间是7.5小时,底薪是860元/月,按自愿加班的原则,加班费为7.5元/小时,据受访的务工人员透露,他们一个月至多可赚1 800元,务工人员又提醒笔者,这只是旺季如此,到生产淡季,工资收入在底薪徘徊。在工作时间上,关于节假日,每个星期只有周日会放一天假,虽说加班按照自愿原则,但是为了多赚钱,许多务工人员如果遇上周日加班,也会放弃休假,其他法定节假日亦是如此。而工厂的福利补贴,旺季工作时间久,一般有4元一天的补贴,其他五险一金工厂按照务工者自愿的原则,以6∶4的比例与务工者分摊。

2.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

(1)来源广泛,平均年龄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

(2)劳动合同签订率高,合同期限短期化,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事建筑业的少,多在民营企业工作,工作岗位偏低、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安全健康存在隐患。

(3)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吃苦耐劳型,收入和消费均比较低,一半以上有储蓄习惯,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笔者通过口头聊天的方式进行了信息收集,由于我们调查的厂第二代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较多,所以调查仅反映这些新生代的消费信息。

(4)将近一半居住在集体宿舍,社会交往边缘化,网络成为业余生活的主要部分,恋爱观念传统,恋爱方式自由。

(5)打工目的是经济型和发展型兼有,更注重未来发展,渴求多方面的培训。

(6)部分没有务农经历,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比较迷茫,希望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期待政府做得更好。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偏低,经济收入和幸福感都不高,这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地方。那么,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二、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个转型阶段会有种种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外来务工人员身处转型期,经历着乡土特质和城市特质的不断冲击,他们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急剧变化的不适应和原有制度结构上的不适应,使他们在生存上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和参考各报刊、杂志,笔者总结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资待遇低,面临着生存困境

工资是对进入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对价,正常的工资是维持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普遍存在着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使他们面临着不少生存上的困境。

生存困境之一是温饱层次的生活水平,将就式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很多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劳动者为了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形成了劳动者表面上主动愿意加班的现象,其实加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资太低。一般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精打细算、节俭度日。

生存困境之二是缺乏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成年人应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有50%的新生代仍然生活在集体空间内,生活空间狭小,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混合性、生存式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模式,使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一起,长期出外打工,也影响了婚姻生活的稳定,有20%的已婚人员因打工造成了对婚姻的不利影响。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有70%的孩子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形成大量新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及相关的教育,会产生家庭情感交流功能的弱化、心理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而留守儿童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社会认知、心理及行为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生存困境之三是始终奔波在城乡之间。在城市中工作,又不能在城市中安家居住,拆分式的生活方式虽然使企业支付了较低的工资,但另一方面又使外来务工人员保留了对城市和工厂、农村和土地的二元忠诚,使外来务工者成为一个独立的、流动的群体。他们长期在城乡之间奔波,始终处在城乡的摇摆之间,无法形成熟练的技术工人阶层,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社会问题。他们平均1.24年回乡一次,尤其是选择春节回家,造成春运紧张、半城市化等社会问题。

生存困境之四是更重视现实利益,而缺乏精神高度。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生存上的压力价值观上更加现实,物质生活的贫乏也使外来务工人员不敢奢望爱情。他们正处于恋爱和结婚时间不长的阶段,但调查发现,他们并没有将婚姻、爱情放在人生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与他们现实的生存状态有关,他们认为有钱比婚姻更重要,有地位比爱情更重要。

2.制度性歧视,形成发展困境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实行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两大类,成为享受不同权利、承担不同义务的社会人群,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户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居住地,还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变迁和资源获取能力。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养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文化设施和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不能获得平等的权益保障,造成了他们诸多的困境。

发展困境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断裂。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实行的是城镇居民与外来务工者不同的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上更是以户籍为由将外来务工人员排斥在外。

发展困境之二是子女教育权的不平等。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资源分配也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将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实行等级制,区别对待,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发展困境之三是公共服务等权益上的不平等。作为政府,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为所在地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但地方政府过多地考虑地方利益,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如社会救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方面以本地户籍作为申请的基本条件,排斥外来务工人员分享当地经济发展成果。

3.身份认同危机,未来无方向感

身份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现代生活生存的首要问题,外来务工人员从乡村迁往城市,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向另一种生活方式,所面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工作等具体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面对身份转换和认同的问题,但新生代却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迷失,遇到了比老一代外来务工者更大的困惑。他们长时间脱离家乡的社会环境,对乡村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尽管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每年都回家一次,但更多的是遵守中国传统礼仪,回家多数是与父母团聚,他们对农村生活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他们来讲,土地不再是最后的保障,家乡也不是最终的归宿,他们希望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所以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变得模糊甚至不认同这一身份。

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是真正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可以通过劳动在城市中居住、生活,但外来务工人员虽然工作在城市,拥有的却是残缺的生活,社会地位处在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最下层,他们被边缘化并被排除在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外。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接受和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的愿望要比以往清晰明确,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他们在户籍上依然是农民,面对着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的现状,他们处在“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处境。有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出了无奈的情绪:“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

4.劳资关系失衡,没有话语权

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形成了大量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直接进入的是这些企业,面对的是比较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严密控制的劳动过程,高强度的工作方式,低工资制度使个体劳动者处在极其弱势的地位,同时在法律上又缺乏相应的权利,不能实行市场经济下充分的劳资博弈,造成了劳资关系严重失衡的局面,形成了劳动关系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

问题之一是劳动者的工资长期普遍偏低。长期以来,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分配结构得不到改变,工资处在低水平状态,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问题之二是职工民主参与程度低。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实施监督,促进企业决策民主和保障实现劳动者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即使是法律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可以民主参与,但该权利也不能得到保障。

问题之三是职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职业安全健康权是劳动者依法所享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不受职场危险因素侵害的权利,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不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影响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问题之四是企业内部缺少畅通的沟通渠道。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是保持企业活力、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减少劳动争议的有效机制,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忽视员工利益,员工长时期心理、精神需求被忽视,缺乏正常的沟通机制和舒缓渠道。

三、缓解外来务工人员所面临困境的办法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

农村的发展不仅要靠国家、政府,更要靠村长、村支书等基层人员,要集中培训、考核基层人员,使他们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当然了,对村民进行文化教育、日常社会生活常识的培训也是必要的。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成立专门组织

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身上所发生的问题。他们有事,可第一时间去咨询办理,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

3.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外来务工人员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

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一下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将加强城乡交流切实到实际行动,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也需不定期地宣传农民工对城市建设起到的好处,不应该让人只认为农民工是“脏兮兮,素质不高”的。

四、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情,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进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大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注:本文获2010年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