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院系教师队伍的结构要素及分析

院系教师队伍的结构要素及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业务基础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因此,院系在教师队伍中补充年轻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师整体创新能力、保证有充分的学术后备力量的关键环节。学科建设是院系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目标,建设学科梯队和学术团队,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这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一、院系教师队伍的结构要素及分析

院系教师队伍结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潜在结构要素,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这些将直接影响院系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及稳定状况;另一类是显在结构要素,包括教师的技术职务、年龄、学历、专业、学缘等,这些将直接反映教师队伍的质量、能力和学生水平的基本状况,这是教师队伍中既显而易见又可以量化的基本要素。

1.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具有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数量的构成情况。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队伍整体状况的重要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学院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任务,结构比例不同,院系应做到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师的职称结构。

2.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具有不同学历(学位)的教师数量的构成情况,是衡量教师群体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学历不能完全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在某个学科上的起点和基础。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业务基础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3.年龄结构

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的分布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学术梯队的基本情况,是衡量教师队伍创造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合理的年龄结构是指老、中、青教师应呈现均衡分布,从而保证整体队伍既有丰富的经验、深厚的功底,又有充满创造热情,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院系在教师队伍中补充年轻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师整体创新能力、保证有充分的学术后备力量的关键环节。

4.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教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各类专业课的教师的数量构成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能力,也是院系学科、专业建设情况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专业结构方面,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势互补、提高效能,使教师的专业结构能够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有利于院系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

5.学缘结构

学缘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教师完成最后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的构成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学术互补、知识构成情况,是痕量教师队伍学术氛围是否活跃的主要指标。在一个院系里,教师来源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其学术氛围就越活跃,教师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就会形成互补,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

6.学科梯队和学术团队

学科梯队是以学科为依托,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承担学科建设任务具有不同职务、学历、年龄、学缘的教师所组成的教师队伍。学科梯队里要有遴选产生的在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学科带头人,并能在学科发展、梯队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和凝聚作用。学科梯队的年龄呈梯形结构,学科梯队由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组成,老年专家把握方向和传授经验,中年学术骨干担纲学科的重大研究和攻坚任务,青年骨干教师占一定的比例以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团队是专业人员为了追求和实现共同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目标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学术群体。共同的学术目标是团队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团队成员的工作追求和行动方向。灵活的组织方式是优化团队人力资源、增强团队学术活力、促进团队健康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团队成员交流与互动的必要条件,有效的分工合作是保证团队运行秩序与活力,提高团队活动效率和效益的条件。

学科建设是院系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目标,建设学科梯队和学术团队,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这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