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儿童教育社

中华儿童教育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胜利后,中华儿童教育社加入了国际新教育同盟和世界教师专业组织,参与世界儿童教育之改进。中华儿童教育社还在各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中华儿童教育社作为国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参与了教育部编修小学课程、修订各种师范课程等工作。在陈鹤琴的设想中,中华儿童教育社应该成为国内研究儿童教育的中心,具有儿童教育实验、儿童教育辅导、儿童图书馆和儿童书籍日用品代办等功能。

三、中华儿童教育社

在应聘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时,陈鹤琴还怀抱着第二个希望——“租界上中国儿童教育要比其他地方办得好”,这体现了他在谋华童教育机会之改进和扩充的同时,还要凭借东亚第一大埠的特殊条件,把实地研究中国儿童教育的实验拓展到更大范围的愿望。

(一)“为整个中华儿童谋幸福”的建社初衷

为推进儿童教育的发展,1929年,陈鹤琴在上海办学的同时,着手组创中华儿童教育社。该社的前身为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等人于1927年在南京发起成立的幼稚教育研究会,任会刊《幼稚教育》主编的陈鹤琴在发刊词中提出的口号成为了幼稚研究会的方针:“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学进步,端在合作”,陈鹤琴希望实地研究的人越多越好。该社最初个人会员不过10多人,团体会员仅鼓楼幼稚园、中央大学实验学校、晓庄师范3个。其后,在陈鹤琴主持下,南京5所市立实验学校、2所省立实验小学也加入为会员。该会组织的教师教学活动由南京市各幼稚园轮流主办,自然、社会等各科专家也经常受邀前来指导。随着教育实验的范围由幼稚教育延伸到初等教育,1928年,陈鹤琴将《幼稚教育》月刊更名为《儿童教育》,次年,中华儿童教育社也就应运而生了。大会选出执行委员9人,有陶行知、陈鹤琴、马客谈、李清悚等,陈鹤琴被公推为大会主席。

img5

1929年7月,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大会合影(2排左1为陈鹤琴)

作为国内最早的全国性儿童教育团体,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之初,有个人社员47人,团体社员22个,包括南京鼓楼幼稚园、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南京特别市市立中区实验学校、南京特别市市立南区实验学校、南京特别市市立北区实验学校、南京中学实验小学、上海中学实验小学、上海特别市第一实验小学、上海特别市树基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小学、上海崇德小学幼稚园、上海特别市务本女中附小、无锡中学实验小学、苏州中学实验小学、杭州市横河小学、广州中山大学实验小学、北平孔德学校等。1930年7月,在无锡举行第一届年会时,团体社员34个,个人社员315人;1931年4月,在上海工部局北区小学举行第二届年会,同时举办艺术教育展览会,团体会员为35个;1932年11月,在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并开办健康教育展览会,团体会员增加至39个,个人社员达到744人,分别来自16个省区;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该社已拥有21个分社、4000余个人会员,成为全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抗战胜利后,中华儿童教育社加入了国际新教育同盟和世界教师专业组织,参与世界儿童教育之改进。

为什么要组织中华儿童教育社呢?陈鹤琴所憧憬的理想是:“集中全国研究及从事儿童教育之团体及个人”,“为整个中华儿童谋幸福”。陈鹤琴说:“我们的态度,注重研究方面,研究的对象,完全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个社团,实有永久存在的可能。”[4]中华儿童教育社的宗旨是“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利事业,提倡教师专业精神”[5],研究范围包括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国内研究儿童教育的中心

img6

陈鹤琴主编的《儿童教育》月刊封面

在陈鹤琴的主持下,《儿童教育》月刊和《儿童教育丛书》成为中华儿童教育社最重要的出版物和交流渠道,发表全国知名儿童教育专家的观点、论述,向研究者提供具体教材,供讨论之用。《儿童教育》也成为全国教育学者和师范院校师生必修的课外读物,由于经常刊登介绍、反映国际儿童教育新思潮、新教法、新教材而广受欢迎,是三、四十年代最富影响力的教育学术刊物之一;《儿童教育丛书》由知名教育家郑宗海主编,选取国内外儿童教育名著进行编译、介绍,共计十余种,有《初级儿童教育》、《儿童课程》、《性的教育》、《儿童文学》等;此外,还由吴研因主编各种儿童读物,为国内幼稚园和儿童的阅读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些工作均广受好评,也使中华儿童教育社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更趋重于交流与实际应用。

中华儿童教育社还在各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在陈鹤琴发起组织的上海社员读书会中,经常通过阅读各种书籍、资料,促进社员间心得交流。同时还举行讨论、参观、演讲等活动,有请上海社员演讲儿童教育实际问题、介绍重要的书报,也有多次与其他机构合请中外教育名人演讲。参加者除陈鹤琴等人外,主要是来自上海工部局各小学校长和学校骨干,华童公学、育才公学及部分市立小学、中学校长也参加活动。读书会活动每月一次,持续了五年。

从成立之初到1937年7月,中华儿童教育社先后举行了一次成立大会和七次年会,每次年会集中讨论一个论题,其中包括小学课程、儿童中心教育、儿童健康教育、小学公民训练、小学实际问题、中国教育改进问题、乡村教育及幼稚教育;发动全国儿童通信运动、良师兴国运动;举办健康教育展览会、公民训练展览会;与江西省合办暑期讲习会。与此同时,中华儿童教育社作为国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参与了教育部编修小学课程、修订各种师范课程等工作。

在陈鹤琴的设想中,中华儿童教育社应该成为国内研究儿童教育的中心,具有儿童教育实验、儿童教育辅导、儿童图书馆和儿童书籍日用品代办等功能。因经济拮据,陈鹤琴一方面竭力争取政府当局和各教育机构的资助或帮助,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多方筹募资金。他很恳切地说:“我们知道,一根木头是不能够造屋子的,一根蒿子也不能够驾船的,一定要群策群力,才可以成功一种事业,所以要唤起社会的同情,征求合作!”他向全社会大声呼吁:“儿童教育,是建树国家的基本教育,我们要以全力发展儿童教育,这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的力量有限,希望对我们表同情的人,帮助我们,使我们对儿童教育的事业得以顺利地进行!这不独是中华儿童的幸福,也是国家的幸福啊!”[6]

作为中华儿童教育社的创始人,陈鹤琴不仅主持日常社务工作,负责操办多届年会,主编该社《儿童教育》月刊,而且以现代教育家所特有的敏锐眼光和宏大气魄,把握办社方向,扩大研究队伍,运筹行动规划。他主张将儿童教育研究与时代生活结合起来,号召广大教师把根留在儿童生活中,通过儿童生活去阐明儿童教育真谛,以期为中华儿童谋幸福。1931年,他还特地请了老朋友陶行知为中华儿童教育社同仁谱写了《教师歌》[7],歌中“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一个小孩”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陈鹤琴和陶行知共同的儿童教育观,定为社歌后迅速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陈鹤琴的工作从个人研究和实验开始,发展到作为行政官员在所辖范围建立“教育试验区”,将多所学校、幼稚园整合在一起共同开展试验、研究,再到用团体的形式将各方面力量和资源联合起来,开展更大范围和规模的研究与实验,以使儿童教育研究在国内广泛开展起来,并成为国际教育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