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评析

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评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周期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政策终结。反观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也是如此,尽管新课改理念与传统文化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与此配套的政策也并未被一线教师完全认同,但依靠行政的力量,新课改还是在全国“硬性推行”并且开展得热火朝天。

三、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评析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相对滞后,因此在推进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1.新课程改革理念缺乏本土文化的支撑

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也许可以共同分享各种信息资源,也可以共同分享各自的成败经验,以供相互借鉴。但是,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要十分注意舶来品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问题。换言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借鉴“他山之石”,但是在将外来经验“拿来”之时,则首先应该考虑它是否适合一国之本土文化,以及他人的经验对我们是否也同样适用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活动的载体,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它的民族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征更强,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特别是本次新课程改革,从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到具体措施等无一不“深深打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烙印,其唯西方中心印痕是颇为明显的”。[24]新课程改革似乎有一种“拿来主义”的嫌疑。诚如以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固然是很好的理念,又由于它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及自主性的特点,如要求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个体权利等,因此在欧美等社会民主程度比较发达的国家十分适用。但是放在中国,却与长达几千年来的“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强调师道尊严与做人要求低调、为学生要求驯顺的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所以很不容易为一线教师所接受。而且即使教师能够认同,由于长期所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行为习惯也不易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因此就必然会对新课程改革与实施造成阻力。再且,由于新课改系由上至下的推动,缺乏实践的检验与实验成败的经验,因此在推行过程中,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改革理论的思想精髓,亦导致在实践中把握不好“度”的问题。如尊重学生、强调了学生的权利,却刺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以致出现了教师对问题学生不敢管也不想管,甚至任其自流的现象。这一状况不仅与预期的改革目标相去甚远,而且还会导致学校管理混乱。所以,如何将一种外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并通过引进与消化来达到水乳交融的目的,则是开展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政策过程静态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周期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政策终结。[25]这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动态过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政策最终的失败。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政策制定过程和状态而言,由于没有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政策程序,因此体现在每一个政策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从而导致民众对政策制定过程的了解程度以及政策制定后的贯彻实施,都出现不少问题。再由于理解上的误区,亦使得政策制定过程缺乏群众的有效监督,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为了弘扬政绩也不愿对政策进行及时完善与修正。因为在现时的观点看来,凡是对既往的政策予以修订,则就意味着政策的失败。凡此种种,均造就了我国政策制定过程的静态化。反观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也是如此,尽管新课改理念与传统文化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与此配套的政策也并未被一线教师完全认同,但依靠行政的力量,新课改还是在全国“硬性推行”并且开展得热火朝天。但是,在“热”的背后,新课改的执行效果怎样?执行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是否针对问题或相应政策进行了及时的修正?对这样一些涉及课改成败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似乎连一次“研讨会”也没开过,从动态政策学的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而对这些问题从政策学的视角予以研究,也是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行的关键所在。

3.新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不足

从以上的论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实是推行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但问题是若要保证这一改革目标的切实实现,除了要加强研究,以使其融入本土文化以外,还需要社会其他各方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在这其中,国家经费的投入、推进管理体制的建立、师资的培训与研修等环节,都需要教育政策的配套出台与支持。但纵观新课改实施以来的政策,可以说口头宣传有余,而实际的推进与建设则不足。尤其是反映在经费的投入上,亦可谓杯水车薪,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做过调查[26],调查显示,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不能保证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而课程资源的不足又是各个实验区普遍反映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该调查反映,“在经费支持方面,第一批国家级试验的经费基本可以保证,当试验范围扩大时,省级以下的试验区课改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个别试验区地方财政甚至对课改工作没有投入,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目前,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广和实施,但是经费投入贫乏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由于我国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落后地区在新课改经费投入方面仍然可能存在较大困难,这些问题亦需要政府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予以圆满解决。

一言以蔽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气,但是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艰辛与问题,其无疑需要社会各方的有力支持与鼎力相助,同时亦更需要教育研究者与教育政策学者在理论理念的重组与融合上给予突破性的支持,而唯有如此,才能开创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灿烂明天!

【注释】

[1]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OL].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12 20].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80305/16035546.html.

[2]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5月19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R].北京成人教育,1997(4).

[3]柳斌.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9.

[4]吴遵民.基础教育决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7.

[5]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1996(5).

[6]吴遵民.基础教育决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0191.

[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9.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06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9.

[9]参见吴遵民.基础教育决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3201.

[10]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1999(4).

[11]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1999(4).

[1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9.

[1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06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9.

[14]同上:6970.

[15]孙立春.新课程改革实用导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37.

[16]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

[17]赵中建.教育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8209.

[18]吴立保.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35.

[19]尚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

[20]孙立春.新课程改革实用导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8186.

[21]吴立保.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48.

[22]钟启泉,崔允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06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243,45.

[24]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62.

[25]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4.

[2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06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8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