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条形统计图的应用》探究活动案例

数学《条形统计图的应用》探究活动案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条形统计图的应用》是学生在学习、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师自编的网络探究活动。本文以“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为例,具体描述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转变为“数学探究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回忆了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后,通过出示“建国60年来GDP情况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例,通过自主观察、思考、交流,形成对条形统计图初步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五(上)数学《条形统计图的应用》探究活动案例

徐 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条形统计图的应用》是学生在学习、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师自编的网络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09》网站与统计图制作软件,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统计内容,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利用软件制作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制作的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作出初步的预测,这也是本课探究的重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本认识条形统计图,具有一定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喜欢运用信息技术与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本次活动是学生初次尝试运用因特网收集、整理数据,因此,怎样选择合适的资料,对制作出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判断、表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应用网络资源,选择相关学习材料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解决实际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预测统计结果。

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09》网站与条形统计图制作软件,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获得网络统计的初步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着眼于课程的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即研究性)课程”的课程改革思路。三类课程的提出是对传统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与教师中心的挑战,其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就是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开发网络资源,为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主要探究活动如下:网络呈现情境,引出知识;提供网络资源与学习方法;提供制作软件,学习操作;网络互动探究,解决问题;网络交流评价,延伸拓展。

五、信息资源形式与特点

教师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创编资源库。重点选择《中国统计年鉴2009》网站与统计图制作软件,学生自主操作、实践。

六、教学过程

1.网络呈现情境,引出课题

网络演示图片:盛大的国庆阅兵活动。——欣赏、交流发现的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1周年。回顾来年,祖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为例看看发现什么?(GDP一直在增长)引述部分数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网络演示统计图(见图1),观图,交流,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本要求。揭示课题:“条形统计图的应用”。

2.网络提供资源,学习方法

教师提供网址“中国统计年鉴网”,指导选择,收集资料、数据的方法。

img106

建国了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统计图

img107

图1

要求:①想探究的问题;②选择的时间段;③统计说明(见图2)。

3.网络提供软件,学生操作

教师提供软件并示范操作(见图3)。

img108

图2

img109

图3

4.网络互动探究,解决问题

完成个人统计素材的收集,分析、判断。并网络制作统计图。

5.网络交流评价,延伸拓展

6.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文以“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为例,具体描述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转变为“数学探究室”。学生在一些具体的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网络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反思一:利用网络优化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在设计中我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辅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比如在导入阶段,我出示了建国60周年的阅兵图片,以此为铺垫,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与建国60年来GDP的变化情况联系起来,让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在介绍利用软件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统计年鉴2009》网站中繁多的信息,让学生体会到必须要从纷繁杂乱的材料中选取合适的信息,进行整理,这样才能供制作条形统计图时使用。在这个环节中,需要结合学生许多信息技术课上学过的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最后的交流环节,我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实时调用学生小组的制作内容,通过网络广播软件进行全班实时传播,汇报小组结合自己小组制作的条形统计图,进行解释与说明,并做出对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这节课中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和预测的能力。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网络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达到激发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反思二:利用网络优化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回忆了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后,通过出示“建国60年来GDP情况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例,通过自主观察、思考、交流,形成对条形统计图初步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接下来,学生在了解了如何利用软件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后,我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9》网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具体数据情况。在这个环节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积极的讨论,讨论的议题就是在这些栏目繁多、年份繁多的数据中,哪些数据是我们制作条形统计图时需要的,哪些数据能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说明问题,哪些年份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索与研讨,使学生对从纷杂繁多的信息中选取合适的制图信息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个发展过程其实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开始“建国60年来GDP情况的条形统计图”详细分析的铺垫,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项目与统计信息会无从下手。最后的交流环节,教师请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对于各组统计的情况进行说明,其他小组可以自由提问。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质疑、解答,又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很多小组在汇报时都能由衷地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中感受我们祖国的巨大成就,并且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以及合作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之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从探索追问中体会着学习的乐趣,感受着获取新知的愉悦。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有思想、有价值的数学,才会逐步成为具有数学思维的新时代学生。

本文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三届“用智慧经营课堂”全国论文评选优秀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