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自觉性与自主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以及“表现性目标”取向三种形式。传统的职业教育大多采用的是“行为目标”取向,但在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点应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以及“表现性目标”取向三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重在“实用”,首先要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高职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这种行为能力正是“行为目标”取向的追求所在。“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它指明在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发生的行为变化,学生应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的阐明,其关注的焦点是职业技能。“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生成性目标”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所以“生成性目标”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首创性,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由此可见,“表现性目标”的取向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精神以及人格陶冶等方面比较适宜。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行为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生成性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表现性目标”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探究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个性品质、个人发展等综合素质。传统的职业教育大多采用的是“行为目标”取向,但在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点应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以,高职课程应体现出这种追求,在课程目标的取向上要注重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注重“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