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人的职业发展应视为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包括职业认识、探索、准备乃至确立和不断完善阶段。要确立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必须建立开放而灵活的职业教育制度,增加职业教育层次,从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到职后教育,实现职教全程化,形成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教育和培训体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加强产学合作,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办学。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及运行秩序

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及运行秩序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既能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指导方针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加之某些政策导向的偏差,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教育部制订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一次提出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总的来看,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完善大大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多种办学类型、办学模式并举,为社会培养了不少实用技术人才。但同时也带来办学条件、基础能力建设落后等一些问题和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而,我国还需要加强和完善职教立法,推进依法治教,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的职教法规、政策。

(二)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在21世纪,终身教育不再仅仅是一个教育范畴,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一种被各国广泛确立的教育制度。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人的职业发展应视为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包括职业认识、探索、准备乃至确立和不断完善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发生变革,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往一次终结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已无法满足从业人员变换工种和职业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要开拓纵向全程通道,贯穿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职业预备、就业、职业转换教育以及技能提高和再就业教育等均应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纵观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它们早已突破了学历教育的范围,运用终身教育的理论方法,着眼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把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融合在一起,淡化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之间、普教和职教之间、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界限。

要确立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必须建立开放而灵活的职业教育制度,增加职业教育层次,从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到职后教育,实现职教全程化,形成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只有这样,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才能成为必然,它们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生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流动也会越来越自由。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极为突出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与就业严重脱节。一方面,大批文化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充斥一线生产、经营岗位,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劳动部门在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大多数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目前,劳动部门已经制定了多个职业岗位标准,其中有多个已经开始严格地实行准入控制,必须持证上岗。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劳动部门的标准是按照行业要求提出的,而学校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置专业、安排教学计划课程进程,两者之间,还没有达到和谐的程度。所以出现了学生即使拿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文凭,也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尴尬局面。职教与就业的脱节,妨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组织制定相关岗位的能力标准,由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按照这样的制度,规范劳动就业市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由高等职业教育按照国家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建设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性”与“实用性”,并形成了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发展职业教育,在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学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认为应让高考落榜生接受高职教育等,这都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其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因此应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和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各类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类高职院校进行办学质量评估,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

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特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设计和组织课程,积极开发综合性、针对性强的课程,而基础课的设置与学习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加实验和实训课的比例,各个专业不仅要有学以致用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要有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训练体系,用高技能训练来规范学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训练方面的“严格教育”;在考核方式上,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操作过硬的特点,保证高职学生“严出”校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建设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推进职教与产业协调发展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基本渠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加强产学合作,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办学。产学双方要努力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与企业达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将职教的发展与当地的产业振兴结合起来,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集中资源和精力,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使职业教育及其产业的一体化发展逐步走上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才能真正达到双方共赢。

(六)保障经费投入,使其更好地面向社区,融于地区经济发展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满足广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政府给予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扶持和鼓励,并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保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政府还要采取相关辅助性措施,间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即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为当地经济、科技、文化服务,将自身融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社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要使其与地区经济联系紧密,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办学的经费来源,这也是欧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和特点。在保证办学经费的基础上,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办在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办学原则,为当地社区提供各种建立在中等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培训,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满足广大市民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