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班主任与班级的特殊的关系,一般使用比较多的是参与式观察,也就是,在深入到班级日常的实际生活中所进行的观察。参与式观察是一种非结构性观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行动研究最便捷的方法,特别适合班主任的角色、工作特点和研究目的。调查研究法能为既定的课题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帮助班主任明了班级的发展现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理论。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要开展研究,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桥梁和手段,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班级管理者一般采用哪种教育研究方法才好呢?当然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而定。学习过教育研究方法的人,都知道一般的研究方法,均着眼于理论认识的深入,而班级管理者开展研究是要开展实践活动,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样,班级管理者及班主任应当选择的是一种直接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运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班主任研究的质量。

一、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班级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在对观察法的界定中,感官和辅助仪器是进行观察的两个基本途径。一般观察依赖于观察者的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如有条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照相机、录音、录像等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是指观察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获取的资料是预先决定的,对观察活动的时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等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自然状态是指被观察的对象必须处于常态之下,对所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人为控制,使它们以其本来面目,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系统、连续是指观察应是全面的、纵向跟踪的,而不是片面的、偶然的。考察、记录、分析是观察的基本过程,即通过仔细观看、详细记录、综合分析以获取对事实的了解和认识。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观察是研究的基础,是班主任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可以不干扰教育现场的一切正常活动,特别适合对学生行为的研究。根据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观察可分为局外观察和参与式观察。

基于班主任与班级的特殊的关系,一般使用比较多的是参与式观察,也就是,在深入到班级日常的实际生活中所进行的观察。参与式观察的好处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可以缩短观察者的心理距离,可以深入到被观察事物的内部,并可以追根究源,察明原委,发现用其他方式难以了解的问题。但观察中容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因陷入太深而丧失作为研究的观察者应有的客观性。

(二)观察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参与式观察是一种非结构性观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行动研究最便捷的方法,特别适合班主任的角色、工作特点和研究目的。通常不是要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发生过程提供直接和详尽的材料,便于深入地理解。因此,它不需要既定不变的观察计划和提纲,也不需要特定的研究假设,对研究的过程也没有特别的限制,班主任在运用观察法时,只要有一个基本思路,尽可能详细地把班级的学生生活表现原原本本地记录,以及对学生生活的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即可。

(三)正确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参与式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没有经过人为的控制或改变其中的环境以满足观察的特定要求。因此,其可靠性和结果的推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提高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客观地进行观察

客观性是观察的基本原则。要求观察者避免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测,以免与客观事实相混淆。要增强观察的客观性,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尽可能利用可量化指标进行观察。观察中,记录要及时、全面、详尽,不要依赖记忆。如有特殊情况,应客观地加以记录,如一时无法详细记录,应在记录表上作个记号,一旦观察结束及时补记。当观察过程中对有关行为或现象产生新的看法或解释时,也可在记录表边上用言简意赅的几个字作个小注,以供日后分析时参考。

2.及时处理观察资料

参与式观察都是在班级生活的现场进行的记录,记录可能不系统,显得凌乱,所以,应在对观察情境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和尚未完全遗忘的情况下,及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补正,以免日久天长无法看懂材料,必要时还要写备忘录、观后感,以及进行初步分析。尤其是观察后的感想和思考更要及时予以梳理,这对做好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3.安排观察时间和次数

时间和次数是观察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安排好观察时间是指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观察多少时间,以及记录行为的持续时间是多少和反应时间是多少。有些观察如时间取样法,每次观察时间是事先确定的,有些观察并非指记录行为出现与否,还需记录行为的持续时间,还有些观察要记录刺激呈现后被试作出反应的时间。观察记录中的另一个指标是次数,指在实施中需要做多少次观察以及观察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或重复的频数。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次数越多,观察的精确度越高。

4.善于分析观察结果

参与式观察常常因观察者深入现象本身,是被观察者的一员,而观察又由于缺乏严格的程序设计和环境的必要控制,主要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解释能力,因此,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有效性,就需要善于分析观察结果。要注意保持客观的态度、清晰的头脑,区分清楚事件中的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在进行分析和判断时,要求研究者从中立的立场、从局外人的角度,对观察结果进行客观分析,便于对某一问题有较全面综合的认识。

二、调查研究法

为了深入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或学生教育的现状,发现问题、弄清事实,可以为班主任管理与研究提供依据,班主任还经常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便对某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

(一)什么是调查研究法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面谈、列表、问卷、访谈、开调查会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从大量的事实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方法。面谈和访谈、开调查会是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材料的方法。面谈是一对一的谈话,是搜集正反两方面材料的最亲切、最深入的方法,而开调查会可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证实,可以根据与会者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弄清事实真相;列表、发问卷、测验,是用书面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它便于整理统计,进行定量分析,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法能为既定的课题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帮助班主任明了班级的发展现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理论。在调查法运用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

(二)调查研究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和对象,选择调查类型和方式。调查对象的选择,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法,抽取要研究对象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拟订调查的具体计划,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的查阅、抽样方案的设计以及时间的安排。主要是明确调查研究的指标和分类的标准。

第三,准备调查材料、设计问卷、列访谈提纲、编制测验题目或选择调查工具等,落实调查人员,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实施调查计划,客观地收集数据,了解情况。

第五,整理调查材料,加工处理数据,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出原始资料后,要将其进行统计、归类整理并进行分析,形成调查结论。整理时可先进行资料评定,再分类登记汇总,编制统计图表和进行统计检验。

第六,撰写调查报告,对研究问题作出解释,提出建议、对策。

(三)正确运用调查研究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是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不像观察法那样必须在教育现场进行即时的观测,而是采用简介的方法,从各个侧面了解教育事实。由于不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运用比较灵活、简便,收集资料速度较快。另外,调查研究的方式、手段多样,既可以通过口头调查的形式(访问座谈),深入了解有关事实,也可采用书面调查形式(问卷测验),获取观点、意向,并且研究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适用面很广。调查研究法也不必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对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搜集材料,可以对客观的教育现象或现实进行表述和解释。

但是调查研究法也有其局限性,如进行调查研究时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调查的结果往往只是表面的,难以证明某种因果关系等等。调查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更多地受制于研究对象。被调查者限于认识水平,有些不能准确把握问题实质,作出恰当的回答,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故意作出虚假的回答。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隐私性的问题,由于缺乏对调查者的保密性承诺,使调查的结果失去信度。因此,在运用调查研究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合理的调查对象

班主任的研究主要是以班级及其学生为主的研究对象,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要根据研究的问题,以及不同的研究需要来确定调整的对象,并非每一项研究都需要把全班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应先界定所要研究问题涉及的主要对象,例如,对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家庭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以把主课学习成绩达到90分的同学定为学业成绩优秀的,这样班级中满足这一要求的同学就成为调查的对象。如果调查数量比较多,再考虑使用随机抽样方式确定调查对象。

2.消除被调查对象的顾虑

调查研究法的最大特点是,让研究对象告诉你事实的真相。由于班主任与班级的特殊关系,班主任在使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时,要理解被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有的顾虑,在问卷设计时运用技术手段,消除或缓解学生的这一情绪,使调查结果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3.尊重客观事实

在形成调查结果时,无论结果怎样,应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任意更改数据,以符合预期调查目标。应重视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可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上的信度分析,或进行个别的深度访谈,细致全面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一切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

4.注意问卷回收的有效性

一般而言,问卷的回收率不应少于70%。如果问卷的回收率仅30%左右,资料只能作参考;50%以上,可采纳建议;当回收率达70%以上时,方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

三、经验总结法

(一)什么是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地整理教育工作的经验,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从中抽取和提炼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践性总结、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理性的经验总结三种类型。

经验总结法的价值是可以提供事实范例。一般而言,显示经验的事实应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在总结过程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还要善于区分现象和本质,要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要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去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通过总结,在鉴别、整理、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地给事实经验以理论的说明。经验总结法有助于增强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并有利于推广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二)经验总结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1.确定总结目的与内容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班级的质量。一般来说,经验总结应以先进事迹与突出贡献为前提来确定研究内容,选择那些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课题。如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

2.搜集事实材料

掌握充分的、可靠的、必需的事实,是经验总结的基础和前提。经验总结的事实材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反映前后变化的材料,以突出其成效;二是搜集如何促成变化的材料,以说明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和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

3.整理分析材料

包括核实资料、筛选资料、提炼升华资料。

4.总结与讨论

在总结中,应确定某项活动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相对于以往的认识有哪些突破等,并以经验总结者为主体,召开总结经验论证会议。通过论证,考察经验总结是不是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性,是不是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5.经验总结报告

在总结和分析所得的经验后,形成经验总结报告,有一般性的经验总结报告和专题性的经验总结报告两种形式。

(三)正确运用经验总结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验总结法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和广泛性,即经验总结法的操作程序简单明了,易于掌握,而且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它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教育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在班主任工作研究中具有较大优势,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方法。

但由于经验总结法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般性的、叙述性的,经验产生于具体条件下,其有效性受制于现实环境,超过了一定的范围或当实践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后,其推广的有效性就会降低,而且,在推广过程中也难以准确地传播。此外,经验本身和经验总结过程难以避免主观性,与观察和实验相比,它的客观性较低。因此,我们在运用经验总结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运用经验总结法时,选择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如要总结能代表一个学校、地区或个人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

第二,进行经验总结时,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第三,进行经验总结时,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做综合性研究。

第四,经验总结时往往会存在被一些表面现象,从而掩盖了研究者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因此,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规划等学科逐渐采用的一种研究理念,它所针对的是研究脱离社会实际的陈弊。也就是一方面,实践工作者得不到理论工作者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理论工作者也难以了解实践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使研究陷入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困境。行动研究纠其弊,倡新风,它认为,实践工作者要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以研究者的姿态积极地对自己的工作境遇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行动中解决自身的问题,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当然,这一过程中,实践工作者可以邀请理论工作者的加盟。所以严格来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特别强调研究要与行动相结合的理念,班主任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对班级活动的反思以及班主任专业成长等方面都需要班主任掌握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行动研究对班主任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班主任应当经常反思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运用行动研究作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教育实践中的班主任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的旨意不是为了构建理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所以,研究以实践问题为中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者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通过有计划地干预、观察、反思,不断循环往复,促使原有问题得到改善。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并对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观察和反思,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行动。

班主任的教育行动研究,是指班主任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班主任或有关科研专家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班主任所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教育学生的实际问题、改善班主任教育行为的目的。教育行动研究是行动与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育活动与探索活动的统一。行动研究旨在不断改进教育情境,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二)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1.明确问题

行动研究的问题,应该是班主任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班主任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2.确立解决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计划

根据行动研究所针对的问题,确立研究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制订详尽的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根据所制订的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并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对行动做详尽的记录,收集各方面的相关资料,以确认目标实现的程度。

4.整理、分析有关材料

对行动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并得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等。

5.反复实践、验证

把行动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实践情景中进行反复的验证。

(三)运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行动研究中的调整与修改

行动研究法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针对实际教育情境所发生的问题,实际工作者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将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变量,从研究过程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说,在研究过程中,计划中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非确定之后一成不变,允许一边行动一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

2.注重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动态结合

行动研究法是基于实践而生成的,关心的是特定对象和特定问题的解决,而不刻意追求建立理论。在确立研究目标时,应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

3.善于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班主任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有: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教育测量法等,在行动研究法运用过程中,灵活地汇集了多种研究方法,凡是能够改进行动的方法都可以运用,建立行动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的模式。在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也应表现出以某种方法为主,同时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比如可以在其他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实施行动研究,这样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也可以在行动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采用实验等一些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教育工作规律。

4.遵循行动研究的科学性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行动研究法也不例外。对行动研究的批评在于:研究只是遵循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方式,过于自然;所有方法都可以使用,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比较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乏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受研究者自身观念、能力的影响,研究往往缺乏客观性;研究的效果是自行应验,难于将结果推广应用。因此,行动研究者要有正确的科研精神和态度,应具备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会使用各种资料,做到真正理解行动研究的实质后再操作,减少盲目性,主动寻求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五、个案研究法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中,都有很多真实的教育故事,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促进班主任对自身的研究,或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育的行为,提高教育的效能。个案研究法就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属于质的研究方法,是班主任工作研究中运用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班主任以典型性的个人或个别事例为研究对象,在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解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一个案例加上精彩的点评就是一个生动的教育故事。

(二)个案研究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1.选择个案案主,确定研究对象

这关系到研究的结论是否有价值。研究者应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具有典型特征的人或事作为研究对象,描述的是真实、具体的教育实践。班主任工作研究历来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个别差异,通过个案可以详细描述学生个体特征,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2.搜集全面的研究资料

这是个案研究法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资料的搜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可以使用调查表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测验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

3.制订详尽可行的研究计划

计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详尽可行的研究计划可以减少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随意性,使目标有了可控制性,以明确个案研究法的具体实施。

4.在进行个案研究时,要及时、详细地记录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信息

个案信息的积累有助于对事物总体的归纳,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分析、理论概括做好准备。

5.分析和解释资料

资料搜集好后,还应当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最终得出有关个案研究的结论。试图将个案的研究结论适度地推广到更大的同类群体中去,发现或描述个体或事件的总趋势。

6.撰写个案报告

它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报告,研究者通过一个个“故事”丰富的叙述,表达自己对这些典型行为和问题的教育学思考。

(三)正确运用个案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个案研究是班主任较为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比较符合班主任的工作情境和研究特点,取材方便,便于班主任将研究与工作有机地结合。但是个案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班主任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研究结论的效度

由于个案研究所搜集的个案资料可能出现不正确的概率比较高,因此,在个案研究中,要多方面、多角度搜集与个案有关的资料,注意辨别其真实性,以提高个案资料的准确性,否则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效度。

2.要尊重个案中的隐私

班主任个案研究所搜集的资料,常常会遇到伦理道德问题,因为所描述的内容比较多的是个人的体验、班级学生的生活,有的还要涉及学生个体的生活,以及日记、私人信件、相片等。因此,研究者要注意在涉及个人隐私的物件和内容时,需要慎重,尤其应尊重隐私所有者的意见,不要擅自使用,以免引起纠纷。

六、课题研究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班主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会遇见这样和那样形形色色的问题和矛盾,但是矛盾总有主次方面,班主任的工作也有其重点和核心。这些核心和重点工作,即班级成长、班风建设、班级发展中的问题等,也就是班主任研究和关注的主要对象,并自然成为班主任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何谓问题?专业人士认为:“一是所‘问'之‘题',或有疑问之事;一是指事物的严重性,如通常所谓‘成问题'。”正是这些“疑问”之事和“成问题”的事情,引发了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探究心理,推动了教育科学的深入发展,因此,问题是构成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但是问题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研究者的询问、发问与追问。班主任只有养成向班级管理的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班级管理的问题。但是教师职业本身的相对封闭特性和班主任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征却容易使得班主任对他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熟视无睹,当问题习以为常地不再被看成是问题时,解决问题就无疑成为天方夜谭,课题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

班级管理者需要研究的课题并不是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课题来源于问题,但不等于问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需要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即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成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在班主任面前,就存在着一个研究课题的选择问题。

班级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识问题,一类是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常识问题是指那些虽然是问题,但只要经过一番思考,运用已有的班级管理认识和经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只要通过对问题的诊断,明确问题的所在,即可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换言之,常识问题是通过对问题的诊断来解决的。课题则是理论未曾预见、经验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班级管理者的课题是指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一情况与问题,理论研究成果未能预见,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班级管理者本人在以往的实践中也未曾遇到过,因此,也缺乏应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的问题就是班级管理者需要研究的课题。由此可以看出,班主任的研究课题来自于本班的管理实践,一是其新颖性,在理论与实践两大领域都是前所未有。二是其独特性,是源于班级管理具体实践而又独一无二。

如何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即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如何把握课题的新颖性、独特性,我们可以从下列班级管理的实践领域来思考:

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与思想、班级组织管理、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和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以及班级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等等。确定问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班级管理背景。课题一般要与自己任教班级相关联,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合二为一,体现“班级管理即研究”、“研究即班级管理教育化”的理念。

第二是经验基础。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凭空进行,班主任原有的教育管理、研究的经验和基础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

第三是兴趣爱好。每个班主任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兴趣点,有的喜欢探究班级管理学科本身的问题,有的乐意思考教育过程的问题,有的则对学生及其成长感兴趣,课题研究要是能反映班主任个人的兴趣爱好,则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是教育意义。教育意义是研究课题的价值定位。研究课题应该围绕教育活动中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在化解教育难点、重建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式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五是实际可能。课题研究对研究资料、人员素质、时间投入、学术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营造研究氛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研究课题的确立一定要从学校和班主任实际出发,同时着眼于学校和班主任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基本程序

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总结。下面着重介绍怎样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书和实施方案:

1.课题研究计划书及科研项目申请书

课题研究计划书及科研项目申请书一般是由科研主管部门印发的统一格式的表格。由课题负责人按各项内容认真填写。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题名称、所属学科、申请人、所在单位、申请日期等。

(2)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的简况和任务分工,包括姓名、职称、年龄、专业、外语程度、分工情况以及近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等。

(3)课题研究的目的、性质、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发展趋势,陈述课题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应用前景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4)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方法、预计有哪些突破。

(5)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计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具体步骤、进度计划、阶段目标等。

(6)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资料准备情况,人员结构。

(7)成果形式,包括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形式,成果的预计走向及使用范围。

(8)经费概算,包括申请资助的总金额以及各项费用的具体金额,如图书资料费、调研费、上机费、成果打印费、小型会议费、仪器设备费等。

(9)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和信誉保证。

(10)上级主管部门对是否立项的审批意见。

2.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格式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可包括以下十项内容:

(1)课题的表述。一个好的课题名,表述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2)课题提出的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常以“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作提示进行阐述,主要是介绍所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价值。

(3)研究的具体目标及主要内容。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研究问题的哪些方面。

(4)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5)研究对象与范围。一是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二是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三是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6)研究的方法及实施要点。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基本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

一是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按阶段研究任务确定方法。二是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按研究对象确定方法。三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四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7)研究资料的处理方法。

(8)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成果形式是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

(9)研究进度及安排。课题研究的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10)参考文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