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记住什么

我们记住什么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界信息经过感觉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复述加工后就会进入长时记忆。巴特雷特在1932年出版了《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一书,详尽论述了他采用故事与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来进行的记忆研究。巴特雷特使用的实验故事如下。据此,巴特雷特认为,人是按照信息内容来记忆的,长时记忆的编码以意义为主。它是长时记忆的主要心理表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更关心的是如何提高长时记忆的能力。

艾宾浩斯的研究使用了无意义音节,但是这种材料导致了心理学家的批评,认为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记忆材料不同,因而研究结果就很难具备生态效度。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记忆的呢?最早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的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特雷特(Frederick Bartlett)。

外界信息经过感觉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复述加工后就会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指的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在理论上是永久存在的。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记忆的概念最为接近。人的生活功能的维持,主要靠的就是长时记忆中随时可供检索的经验与知识。

巴特雷特在1932年出版了《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一书,详尽论述了他采用故事与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来进行的记忆研究。研究的方法与结果跟艾宾浩斯的研究大相径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记忆的特点。他认为记忆不仅仅是形成联想,而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对记忆材料本身意义的理解,是把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即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回忆的过程包含了重构的成分,是对记忆材料的一种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改变、加工、简化甚至变形。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人的长期记忆存储方式。

二、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巴特雷特挑选了一段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作为记忆材料,让几位剑桥大学的学生阅读。第一位学生看完后根据记忆将所能记得的内容写下来,然后传给第二位学生看。第二位学生同样根据记忆将所看到的内容写下来,传给第三个人看。巴特雷特使用的实验故事如下。

有一天晚上,来自艾古拉克的两个年轻人,想下河去猎海豹,当他们走到河边时起了雾而且渐渐变冷。一会儿,他们听到战斗的喊声,他们想,这里可能有械斗。于是他们躲到岸上隐藏在一根大木头后面。他们听到桨声,来了几只独木舟看见其中一只独木舟向他们划来。舟上有五个人,他们喊道:“你们认为怎样?我们想带你们一起去。我们要去上游与那儿的人打仗。”

一个年轻人说:“我没有箭。”

船上的人说:“船上有箭。”

“我不想随你们去,去了会被杀死,家里人不知我的去向。”他说完,朝向另一位年轻人说,“可是,你可以随他们去。”于是其中的一个年轻人跟着去了,而另一个则回到家中。

这些战士逆河而上,来到卡拉玛河对岸的一个村庄。人们下到水里,开始战斗,许多人被杀死。不一会这个年轻人听到一个战士说:“赶快,我们回家!印第安人已被打败了。”这个年轻人想:“哎呀!他们是鬼魂。”他并没有感到不舒服,可是他们说他被击中了。

于是,独木舟返回艾古拉克,这个年轻人上岸回到自己家里,生了火。他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说:“请注意,我曾加入鬼伙,而且去打了仗。我们这边有许多人被杀,攻击我们的也有许多人被杀。他们说我被射伤,但我不觉得痛。”

他说完之后,就变得安静起来。当太阳升起时,他便倒下了,嘴里流出黑色的液体,脸变得扭曲。这时人们才惊叫起来,哭喊着,他死了。

一位被试看完材料后,间隔了20分钟,将回忆内容写了下来:

来自艾杜拉克的两个年轻人去钓鱼。他们到河边时,听到远方有吵闹声。

其中一个人说:“这声音像是喊叫。”接着就出现了一些乘独木舟的人,这些人邀请他们两人参加他们的冒险活动。两人中有一个以有家人为由拒绝参加,另一个则参加了。

他说:“可是没有箭啊!”

船上的人回答说:“箭在船里。”

他于是加入了,而他的伙伴则回家去了。那伙人逆水而上,划到卡洛玛,并且开始上岸。敌人向他们攻击,剧烈的战斗发生了。不一会儿有人受了伤,喊声大起,说敌人是鬼。

这伙人顺流而回,那个年轻人回到家里,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次日破晓,他试图讲述自己的历险经过。正在他讲话中间,他的嘴里流出些黑东西。他突然大喊一声倒了下去。他的朋友围向他。可是他已死去。

三、实验结论

比较实验原文与被试的回忆材料,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回忆材料比原文短,读起来更像是摘要。原文中的许多具体信息被被试省略了,或者说是遗忘了。很显然,被试对记忆材料进行了加工编码,进入长时记忆的是故事的主要内容。据此,巴特雷特认为,人是按照信息内容来记忆的,长时记忆的编码以意义为主。它是长时记忆的主要心理表征。

此外,巴特雷特还发现,回忆的结果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有些地方的前后次序发生了改变,且原文中不少内容被替换或修改了,将故事中印第安人的物品改换成了自己熟悉的物品,如将“猎海豹”变成了“钓鱼”。对此,巴特雷特认为,人在记忆材料时是将材料内容与自己已知的内容整合起来记忆的,当新的信息很难与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时,就可能被遗忘或替换。

从实验可知,长时记忆是按照意义存储的。人脑的记忆方式如一座巨型的藏书库,会将知识分门别类,按一定的结构保存起来。然而到目前为止,各类信息究竟是如何被分类处理和存储的,仍未可知,等待着生理学家、脑科学家、心理学家们去探索和揭秘。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更关心的是如何提高长时记忆的能力。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记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在幼儿期,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因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能背唐诗宋词,但其中的含义他们大都无法理解。到了儿童期,意义记忆经过发展已逐渐占主导地位。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知识的增多,以及言语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儿童在学习中能够越来越多地进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的比例相对下降。若此时仍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方法上,不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看不清其中的原理,照搬照抄公式,势必影响孩子记忆的发展和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到了青春期、青年期以后,人的记忆更是以意义记忆为主,并能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使用各种记忆策略。因此,家长和老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来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使孩子掌握各种记忆策略。就意义记忆来说,记忆的精加工策略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好方法。

记忆的精加工策略指的是通过学习,使新旧信息之间形成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对材料加工得越细致、越深入,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许多研究表明,各种提高信息加工深度的措施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记忆。

经过精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在以后需要唤起的时候容易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出现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地把它推导出来。因此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率地获得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另外,对新知识运用精加工策略,将不熟悉的信息反复记忆,还可以避免经验架构对信息存储的影响,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精加工策略的主要方法有:

(1)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进行类推。运用类比,抽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深奥的道理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揭示出来。

(2)比较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容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当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堆在一起时,可以运用比较法来将它们一一区分,强化不同之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那么容易混淆了。

(3)扩展与引申。对新知识进行扩展与引申也是深化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因为扩展、引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考得越多,获得的印象就越深刻。此外,扩展、引申后的知识比原有知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更易与有关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4)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先行组织者的使用能够为新知识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支撑点,起到稳定和支撑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

(5)联想法。通过联想,赋予无意义或意义不明确的材料以生动的形象、情景或定义,加深记忆,为信息与信息之间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如电话号码68809015,单纯去背诵的话会觉得枯燥,且容易忘记,若把它记成“老伯伯拎酒拎一壶”就生动而好记多了。形象夸张法、情景构建法、谐音意义法等均属此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