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未知为已知

化未知为已知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知识的积累始终遵循“从已知领域扩展到未知领域”的认识规律,有效教学也要运用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未知的知识。要想实现化未知为已知,需在对教学要求把握准确的前提下精心组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而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准确的了解,这也再次说明,有效教学是教材、学情、教法的三维统一。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而迁移到求1/3桶油重多少千克。

第三节 化未知为已知

人类知识的积累始终遵循“从已知领域扩展到未知领域”的认识规律,有效教学也要运用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未知的知识。“未知”就是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和方法,“已知”就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关于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我们还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加以进一步解剖:一是理清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联系,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含有同化新知识的制高点(在概括性、抽象性、包容性水平上高于新知识),现在的新知又是后继学习哪些知识的制高点?所谓制高点就是上位观念,新知识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样新旧知识便构成上下位关系,相应的学习便为类属学习。奥苏伯尔认为,这种学习最符合有意义学习的同化机制。为此,他甚至主张,如果学习者头脑中缺乏上位观念时,可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二是理清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横向联系,分析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哪些旧知有横向关联,连接它们的知识纽带是什么。如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两者就属于横向联系,而连接两者的知识纽带便是平行线。对于具有横向关联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相同、差异、不同等意义,这样会帮助学生消除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冲突,并使知识间真正相互配合和重新组织,从而达到综合贯通、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我们认为,创设旧知停靠点,第一要找准旧知。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往往被看作是例行公事,不得要领的复习不仅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而且会影响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进程。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找到最直接的旧知。例如,有位教师在教“两位数乘多位数”时,一开始出示口算题:12×4=?,12×30=?。当学生答出12×4=48,12×30=360后,教师又出示48+360=?,一名学生回答48+360=408。教师高兴地说:“我们要学的例题,你们已经把结果口算出来了。”学生们很惊喜,情绪格外高昂。然后教师板书:12×34=?,后问学生:“你们看12×34与我们口算12×4,12×30以及48+360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议论,最后一致认为:12×4是求4个12是多少,12×30是求30个12是多少。4个12再加上30个12恰好是34个12,求34个12是多少?列成乘法算式是:12×34=408。这样复习旧知,就抓得准、引得妙,旧知过渡到新知直接、自然,从而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要温故知新。温故的目的是为了知新,但简单地复习已有知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导入新课复习旧知,不能机械地重复,而要从不同角度,增添一些新的信息或问题,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每堂课都要合理安排复习已有知识和教学新知识的比重,有些课以复习已有知识为主,有些课以教学新知识为主。一堂课如果完全是复习已有知识,不教学新的知识,就不是有意义学习,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如果一节课全部是教学新的知识,而且教师又不是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新的知识,学生便不易接受,很难进行有意义学习,这样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把复习旧知识和教学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已知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去探索未知内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处于协作关系,这样学生能够比较积极能动地展开思维活动,对未知部分内容提出质疑。教师需根据具体的情况争取学习者的主动,使他们由“半发现”到“引导发现”,直到“独立发现”。

案例1:利用已知的倍数问题学习“分率”[1]

分数应用题长期以来一直是难教难学的内容,到目前为止仍然如此。尽管教材降低了学习难度,但是从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情况仍不容乐观。原因就在于教师将分数应用题人为地另起炉灶,“单位‘1’、对应量、分率”等专用术语让学生晕头转向。事实上分数形式呈现的倍数问题,其数量关系、分析方法与过去所学的倍数问题完全一样,打通这两类问题的联系,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朋友的女儿向我抱怨:“不懂老师讲的分率是什么意思。”我请她做三道题:

1.男生有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

解答后请她指出一倍数、倍数等基本概念与数量关系。

2.男生有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前一题,只存在倍数由整数变为小数这种外在变化。

3.请将第二题中的1.5改成分数。

将一倍数与单位“1”、倍数与分率进行比较,建立联系,她立即就明白了分率和倍数只是意义相同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

要想实现化未知为已知,需在对教学要求把握准确的前提下精心组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而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准确的了解,这也再次说明,有效教学是教材、学情、教法的三维统一。

案例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2]

围绕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旧知识后,应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共点,引导学生以旧探新,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教材的安排是:一桶油重100千克,(1)求3桶油重多少千克。(2)求1/3桶油重多少千克。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式都是“每桶油的重量×桶数=总重量”。这个数量关系式就是它们的“共点”,即知识的连接点。从意义上看,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也是分数意义的延伸,两种意义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分数意义也是知识的连接点,在教学中可紧紧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让学生列出第一题的算式“100×3”并说出数量关系式后,问:“如果每桶油的重量不变,求1/3桶油重多少千克,又怎样列式呢?”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推理,列出算式“100×1/3”。接着引导学生看图进行思考:“求1/3桶油重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是把一桶油的重量100千克平均分成三份,求其中一份的重量,也就是求100千克的1/3是多少。”即“100×1/3就是求100的1/3是多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而迁移到求1/3桶油重多少千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