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中心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80年代发展为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90年代改建成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200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此中心目前还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其中基地重大项目10项,已结4项。
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中心概况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2月,2004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80年代发展为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90年代改建成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200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此中心有专职研究人员8名,校内兼职研究人员6名,行政秘书1人,资料信息员1人。此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为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姜明安教授。此中心下设4个子中心: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软法研究中心、教育法研究中心;建有4个学术网站:北大公法网、人大与议会网、中国公众参与网、北大软法网;设有行政办公室、资料室等辅助和支持性机构。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人才培养

此中心自1981年1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88名,已毕业168名;招收博士生121名,已毕业97名,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扎实而又勤于思考、作风严谨而又勇于创新的人才。目前在政界担任副部级职务的有4人,在学界担任博导或教授的有11人。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此中心积极探索,总结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两步战略:“世界眼光”和“中国问题”。一方面依托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弹性学年制,通过联合培养、访问学者、交换学生等方式,争取让每位博士生在读期间都能够走出去;另一方面,聘请学生担任助理研究员、项目官员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

2.学科建设

此中心现有北京市和北京大学宪法学精品课程一门;姜明安教授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修订四次,累计印行达29次;中心完成的“行政法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创新”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法律专业学位硕士教学培养方式改革”获“2009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此中心2010年获得国家级宪法与行政法学(本科)优秀教学团队奖。

3.理论研究

自2004年年底以来,此中心成员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多部,同时策划和组织了三套公法著作系列:《宪法行政法系列》(已出近20种)和《宪政论丛》(已出近30种)、《中国公法学三十年回顾与反思丛书》(共4卷)。此外,还组织出版了5套公法名著译丛,其中商务印书馆的《公法名著译丛》和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法学译丛——公法系列》已出版译著20多种。这些著作和译作系列已经成为中心的品牌和平台。此中心还创办了学术刊物《行政法论丛》,每年出版1卷,以研究公法学前沿理论问题为特色,汇聚了大批国内青年公法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此中心目前还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其中基地重大项目10项,已结4项。

此中心在宪法和行政法的各个方向研究都已经产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出版或发表了《平衡理论》(罗豪才)、《软法》(罗豪才、姜明安)、《新行政法》(姜明安)、《政治宪法学》(陈端洪)、《司法审查和宪法司法化》(张千帆、王磊)、《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行政程序》(王锡锌)、《高等教育法》(湛中乐)、《风险规制》(沈岿)、《国家赔偿法》(湛中乐、沈岿)等。其中很多成果已经以英文和俄文的形式发表。此中心已经形成了以核心成员为主的子研究团队,同时广泛吸收在相关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而形成或紧密或松散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研究生和具有学术潜力的本科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以中心为单位的基地研究团队,而中心下设的4个子研究中心和网站,是中心成员组织研究团队、开展研究的重要平台。

4.社会服务

此中心的各位成员积极开展应用对策性的研究,参与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咨询工作。自2004年以来,此中心的成员以个人或者集体身份参与了草拟、咨询、论证许多重要的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卫生法、行政强制法、国家赔偿法、保密法、选举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此中心学者还就国家重大决策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姜明安教授本身兼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中心成员提出的审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建议,受到相关机关的高度重视。此中心的王锡锌教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特邀评论员,定期就重要的法律、公共政策和事件发表评论。

此中心学者多次到政府部门和各级法院讲学,宣传法制和法治理论,参与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组织的法学家讲师团宣讲法治的“双百工程”。此中心学者在国家重要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性文章上百篇,接受电视报刊采访上百次。此中心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专门开通了政府信息公开援助热线,发布政府透明度白皮书等。

5.交流合作

此中心自2004年以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研讨会7次,举办各种学术论坛、讲座50多次,接受3名校外学者和1名境外学者来基地做为期半年的专题研究和交流,共有13人次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

此中心现在已经形成了年度会议、中小型会议、论坛和讲座相辅相成的学术交流机制。此中心每年就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与美国耶鲁大学或国内知名高校联合举办年度会议,同时不定期举办中小型学术研讨会、沙龙和法律与公共政策论坛,就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和评论,辅之专题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2009年以来,此中心还通过每年举办“世界宪政暑期讲习班”、“宗教与法治暑期培训班”的形式,邀请国外知名的宪法学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培训国内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以及相关机关的工作人员,成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罗豪才、宋功德著的《软法亦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此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地以公共治理领域的软法为题的专著,是罗豪才教授在平衡理论之后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此书目前正在被翻译为英文和俄文版出版。

(2)姜明安著的《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出版。此书是我国《行政诉讼法》通过实施后,最早出版的研究该法基本原理的学术专著之一。2007年根据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修订,获“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一等奖。

(3)王锡锌著的《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出版。此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公共行政过程角度系统研究行政法问题,并建立与行政过程相适应的公众参与理论和制度体系的学术论著。它是王锡锌教授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行政法忽视行政过程的敏锐诊断及对参与民主理论的深刻理解。

(4)陈端洪著的《宪治与主权》,法律出版社2007年出版。此书是“政治宪法学”的代表作,是作者多年对主权、财产权等宪法理论研究的结晶,相关理论已经在宪法学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2010年获第三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在“十二五”期间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基地的建设:

(1)增加专职研究人员数量,优化梯队结构。目前中心专职人员的数量相比较而言过少,队伍建设未能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分布的人才梯队,缺少青年段研究人员。未来将通过引进人才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2)进一步凝聚研究力量。此中心的研究人员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风格和团队。“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合理化研究力量的分布状况,进一步凸显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特色和代表性的产品。

(3)增加产出标志性的研究成果。除了继续推动出版一般性的研究成果,如教材、围绕特定具体制度的研究之外,进一步鼓励创作具有相当理论深度的专著。

(4)进一步增加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十二五”期间将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同时通过翻译等多种形式将中心的研究成果输送到国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