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从意识的三个阶段

服从意识的三个阶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如果我们的随意动作几乎总是存在于没有秩序的运动之中,那么,就像人们过去说的那样,我们也会感到支配意志或“破坏”意志的需要。然而,他们还有破坏意志的力量,能够通过独裁破坏它。于是这位教育者开始像《圣经》中的上帝一样“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人”。当然,成人没有意识到他正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还忘记了《圣经》中关于魔鬼是怎样变成魔鬼的那些话。纪律以威胁和恐吓为基础。

当我们在探讨儿童性格培养的时候,总有两个无法绕开的话题:意志和服从。大多数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彼此对立的,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约束儿童的意志,甚至认为教育就意味着儿童对教师无条件地服从。让我们来澄清一些观点吧,首先,人类对于意志领域的认知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各种理论都不尽相同。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有人认为人的意志力的发展是出自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这种普遍的力量不是物质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生命本身的力量。它不可抗拒地推动着每一个生命的进化,由此产生了行动的冲动。但是,进化并非偶然的,而要受固有的自然法则支配。既然人的生命也是力量的一种形式,那么人的行为就受到自然的支配。

婴儿一旦自觉自愿地做出了某些个动作,说明这种力量就已开始进入他的意识之中,这也表明我们所说的意志已开始发展。而且从此以后,这一过程还将持续下去,但只是作为经验的结果。这样,我们开始把意志当做必须加以发展的东西,并不是天生的。就是说人的意志其实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所以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儿童的自然动作注定是杂乱无章的,甚至是难以控制的。这种观念使得思想领域变得更加混乱。它通常以这样的事实为基础,即人们看见儿童盲目地行动时,总是以为儿童的这些动作产生于他的意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动作其实都不是有意识的行为。我们成人平常的说话办事可就不同了,这些行为都是有一定目的性的,我们这样做为的是要解决一些问题。相反,如果我们的随意动作几乎总是存在于没有秩序的运动之中,那么,就像人们过去说的那样,我们也会感到支配意志或“破坏”意志的需要。因为我们觉得这是必要的,所以就必然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使儿童被迫服从我们。

其实,人的主观意志并不一定会导致混乱和暴行的发生。混乱和暴力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波动。一般来讲,意志总是驱使人去做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事情。大自然产生了生命,就赋予了它们成长的使命。所以儿童的意志也一定会促进其天赋的自然成长,使他们更趋近于完善的人格。假如儿童的意志与他们所从事的事情是相一致的话,说明他们的意志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儿童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并且不断地重复,表明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这些行为开始只是一种本能的驱动,如今正变成有意识的行动。

儿童本身感觉到了这种差别。有个儿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明了这一点,他表明的方式将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之一。一位有钱的夫人参观一所学校时,她抱着陈腐的观念对一个小男孩说,“在学校里,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吗?”

“不,夫人。”儿童回答说,“不是我们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们喜欢我们所做的工作。”这个儿童已经抓住了一些差别,那就是他喜欢做的事情和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工作,这两者有些细微的差别。

有必要指出的是,意志与其他能力一样,需要不断地开发和发展。我们不能去压制这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持续的行为中得到发展,否则就会被毁掉。想想看,轰炸或者地震,在顷刻之间就可以把房屋摧毁,然而建造起来却是多么困难。因为要把它建得赏心悦目,还得需要关于平衡法则、材料的承受力,甚至艺术法则等方面的知识。

建造一栋房屋尚且需要花这么多心血和精力,何况是培养一个活生生的人呢?人的精神是一座在秘密中自我建构的建筑物。所以它的建造者既不是母亲,也不是我们,甚至连建筑师也不是。无论是母亲还是我们,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正发生在他们眼前的创造工作。帮助必须是他们的任务和目的。然而,他们还有破坏意志的力量,能够通过独裁破坏它。以上这些就是我一直以来都坚持的观点,很多时候儿童的意志发展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其中不乏一些偏见,我觉得应该在此给予必要的解释。

一个最常见的偏见就是,很多人都认为教育可以通过谈话或者以身作则来实现。然而,事实上,个性只有凭借它自身的力量才能发展。儿童通常被当做接收器,而不是被当做能动的人,而且在儿童全部生活中都是这样。人们甚至还以这种态度对待儿童的想象。给儿童讲述关于迷人的公主的神话和故事,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想象。但是,当儿童听这些故事和其他故事时,他们只是接受关于这些神话和故事的印象,而没有建设性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在人的心理能力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创造想象没有发挥作用。当这一错误运用于意志时就更为严重了,因为一般学校不仅没有给儿童提供使用其意志的任何机会,而且还直接阻碍和抑制了儿童意志的表现。维护儿童被当做是对抗,完全可以说,教育工作者是在尽一切可能摧毁儿童的意志。

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说教,我们还给儿童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而这个榜样就是我们自己。这里的想象力已经被完全抹杀,意志力和创造力也都完全被屏蔽,他们还能够做什么?除了被动地服从,别的什么都不能做。我们必须最终摆脱这些偏见,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按照一种似乎相当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推理。他说,“要教育别人,我必须是很好的、完美的。我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如果儿童要模仿我,服从我,一切都会是令人满意的。”一切事物的根本奥秘在于服从。

我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童年唯一的一种美德就是服从。这样教育就变得十分简单了,教师们因此也傲慢而狭隘。这样的教师在内心可能就是这样认为的:“我做学生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也要像当初那样对待你们,使你们跟我一样。”于是这位教育者开始像《圣经》中的上帝一样“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人”。当然,成人没有意识到他正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还忘记了《圣经》中关于魔鬼是怎样变成魔鬼的那些话。儿童并不是只需要大人照料的孩子,他们的体内进行着创造活动,这种活动比教师和父母所做的要重要得多。但是很遗憾,这些活动必须经过教师和父母的许可,否则儿童便可能失去自由发展的机会。曾经有段时期,我们利用棍棒强迫儿童服从。不久前,在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我们集体性地公开反对说:“如果要我们放弃棍棒,我们就只好停止教学。”即使在《圣经》里,我们在所罗门的格言中也发现了一条著名的经文:做父母的,要是放弃棍棒,那就糟了,因为不对儿童施以棍棒就会损害儿童。纪律以威胁和恐吓为基础。由此我们最后得出结论,不服从的儿童是坏儿童,服从的儿童是好儿童。

幸运的是,这种教育现在已经被人们摒弃,现代社会更加尊重人权和自由,人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再扮演独裁者的角色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谁愿意听从一个独断专行的成年人的教育呢?除非他的教育之中加入更多的自由和想象力。其实教师的那种独裁和暴政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毁灭,而不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这种教育之所以荒谬之极,就是因为他们在摧残孩子们的意志,在传授给他知识之前,就已经完全把他的思想毁灭了。

但是,当人们已经充分发展了自己的意志能力,从而自由地选择遵循另一个人的命令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这种服从是一种尊敬,是一种优越感。我们接受儿童的这种服从,就很可能会感到荣幸。意志与服从是相辅相成的。意志是服从的基础,在发展上先于服从。这里所说的服从比通常所说的服从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它是指个人意志的升华。顺从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现象,是常人的特征。在儿童中,我们可以把顺从的发展视为一种展开,因为顺从在人类成熟这一漫长过程的最后阶段会自发地,出乎意料地显示出来。

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服从一直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然特征。当然,服从意识在儿童身上有个发展的过程,而且在人临近成熟的时候就会出现。如果人的天性里面没有“服从”的基因,人类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这样的品质,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堪设想。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实表明,人们倾向于服从,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习惯。这种服从也就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能够很容易被推向毁灭的原因所在。它是一种没有控制的服从,是一种使整个国家走向毁灭的服从。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服从,完全相反,作为心理发展的一个自然方面,服从是太平常了。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世界所缺乏的还真是对服从的控制。

我们经常考察儿童发展的全过程,知道服从意识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为我们的研究表明了方向。儿童的服从意识是与个性发展同步增长的,一开始这种意识可能受到本能冲动的影响,但接下来就会进入意志控制的层面。

我们还是来重新讨论一下真正意义上的服从吧!在过去,服从就意味着儿童要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每一件事。但是研究表明,服从意识可能不是这么简单,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儿童有时服从,但并非总是如此。这可能会给人留下任性的印象。但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服从并非只取决于我们习惯上称做的“良好意志”。相反,儿童在其生命的第一个时期的动作只受本能控制。这在所有儿童身上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个阶段持续到1周岁。在1~6岁这个时期,随着儿童的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控制的获得,这一特征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在这期间,儿童的服从同他偶然达到的能力的水平是紧密联系的。要执行命令,就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执行命令可能需要的特殊技能。所以,在这个时候,必须同儿童现有的能力联系起来判断服从。命令一个人用鼻子走路是荒唐的,因为从生理上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要求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写信,也同样是荒唐的。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在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阶段,其服从是否切实可行。

儿童在3岁之前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型,他们就不能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命令不太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便不会服从。这一点想必谁都明白,所以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希望2岁的孩子会对他唯命是从。通过本能和推理,成人了解到,在这时,他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或多或少粗暴地禁止儿童仍然继续做的那些动作。

然而,服从并不总是消极的,它尤其存在于与别人的意志相吻合的行动中。尽管稍微年长的儿童不再处于从出生到3岁儿童的最早准备阶段,但在以后的这一时期,我们仍然要遇到类似的阶段。即使3岁以后,在幼儿能够服从以前,他肯定发展了某种品质。他不可能陡然按照另一个人的意志行动,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理解我们要求他做的原因。一定的进步产生于要经历几个阶段的内部形成。当这些形成正在发生时,儿童有时也可能按要求行动,但这意味着他正在运用刚刚形成的内在习得,只有当习得牢固地建立起来时,才能为儿童的意志所应用。

这和儿童刚刚开始运动的时候有些相似,他们还不到1岁就开始学习走路,他尝试着努力站起来,小心翼翼向前迈一步,接着就摔倒在地,但他们还会继续下去,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不再尝试了。不过,只有他们完全掌握了行走能力,才可以任意行使这种能力。另一点也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服从尤其取决于其能力的发展。在一次执行命令中,他可能成功,但下一次就不能了。人们通常把这归因于怨恨。我们的固执和指责很容易阻碍正在进行的发展。说到这里,我再说一件有趣的事。在教育界享有盛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提出了父爱教育理论。裴斯泰洛齐十分同情儿童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他还特别提出要教师原谅儿童的错误行为。但有件事他绝不原谅,那就是任性。他不能容忍一时服从一时又不服从的儿童。如果儿童有一次按要求做了,这就意味着,只要他愿意他就能够做。裴斯泰洛齐不接受不能再做的任何原因。这是他的仁爱没有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种情况。

我们可以想一下,就连裴斯泰洛齐也如此认为,对我们来说要犯这样的错误就更司空见惯了。对儿童最致命的打击,便是当他能力形成之初,打击他的积极性。如果儿童还不能掌握自己的行为,也无法满足自己意志的要求,怎么可能要求他去服从别人呢?这是因为这种能力尚不稳定,所以表现得也有些反复无常。成人有时也是这样,初学音乐的人偶尔弹奏出优美的音乐,但如果在第二天叫他重奏一遍,他无论如何也弹奏不出来。这并不是缺乏意志,而是因为他还没有拥有卓越的艺术家的那种技能和信心。所以,他们在服从的第一个阶段表现得很不稳定,时而服从,时而不服从,二者是相互交织的。

让我们把目光再放到第二个阶段,这时的孩子不再有因缺乏控制而导致的障碍,他能够服从,而且可以总是如此。这时,他的能力得以巩固,同时可受自己和他人的意志指导。这是走向服从之路的一大步。但此时儿童的发展还尚未结束,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我们想象得要高,儿童的这种意识的发展还需要经历第三个阶段。

儿童在这种发展中能够得到很多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将这些能力自由发挥。他们的发展也并没有停止,而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儿童似乎真的是朝着教师的方向去发展的,但是他们更希望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儿童会觉得:“这个人在教我,希望我和他们一样聪明!”这种感觉使儿童充满了喜悦。他突然发现能够从这一美妙的生活体验中获得指导,从而产生了新的热情,变得渴望服从了。多么奇妙而又自然的现象啊,还有什么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吗?另一方面,它或许就像热爱其主人,通过服从实现其意志的狗的本能。狗目不转睛地盯着主人让它看的球,当其主人将球抛出去时,它朝球跑去,洋洋得意地把球捡回来,然后等待下一次命令。它渴望得到命令,而且摇摆着尾巴高兴地跑去服从命令。儿童服从的第三个阶段与此没有什么两样。可以肯定,儿童有惊人的预备状态,随时渴望服从。

一个有着10年教学经验的女教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管理班级的方法。有一天,她对自己的学生说:“今晚你们回家前,把所有东西都收起来。”孩子们一听到她说“把所有东西都收起来”,还没有等她说完就开始认真而又迅速地收拾东西。然后他们又惊奇地听到老师说“今晚你们回家前”。这些家伙们对于命令或指示是如此的敏感,所以我们在讲话时要尽可能严谨,慎之又慎。这位女老师完全可以这样说:“今晚回家之前,把所有的东西收起来。”这位女教师告诉我们,这种事情不止一次发生过。有一次她路过自习室,听见里面非常吵闹,就有感而发,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肃静(silence)”这个单词,但她刚写完第一个字母,孩子们就变得鸦雀无声了。

我自己的经验(“安静游戏”正是来源于我自己的经验)也是一个佐证。但这次,服从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完全出人意料的团结。通过这种团结,这一集体的所有儿童都几乎同我打成一片。只有在场的所有人都乐意时,才可能达到完全的安静。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能打破它。因此,成功取决于自觉的和一致的行动,社会团结感就产生于此。安静游戏为我们提供了检验儿童意志力的手段。我们发现,当多次重复游戏,安静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时,儿童的意志力就会增强。然后,我又增加了“点名游戏”。就是在非常安静的状态下叫某个同学的名字,点到这个同学名字的时候,他就马上站起来,尽量不弄出声响,其他同学则保持原来的姿势。可以想象,最后被点名的同学,是非常惨的,他要保持一种姿势很长时间。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就是为了锻炼孩子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加强他们的意志锻炼。玩儿过这个游戏之后,孩子们的群体意识和服务意识也就自然提高了,因为群体意识之中包含着服从意识。

服从力是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它反过来又使服从成为可能。儿童的服从意识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时候无论学校或者老师让他们干什么,他们也都能够马上去做。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上述那个女老师说话必须“谨慎”的原因,这样才可以避免给孩子意志带来不好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一个好的教师或者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