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概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概览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1987年创刊以来,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其鲜明的办刊特点、高品位的学术风格和规范化的编校质量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誉。此刊的发展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优势,有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编辑部的不懈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概览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1987年创刊以来,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其鲜明的办刊特点、高品位的学术风格和规范化的编校质量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誉。此刊1995年即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称号,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3年、2005年两次荣获国家期刊奖,2003年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再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进入21世纪以来,此刊着力突出刊物理论性与现实性紧密结合的特色,认真组织策划、选稿,在发掘新视角、鼓励新观点、培育新学人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力争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提升刊物学术质量,增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具体而言,加强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瞄准学术前沿,关注学术发展的新动态,策划组织具有新思想、新视野、新思路和新见解,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论文。例如,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编辑部先后策划、组织了关于社会保障、农民工、城市化、社会安全、侵权法制定、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的学术专题文章,展开集中的讨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一些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第二,关注跨学科研究的重大问题,以求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共生带寻找科学研究的生长点。为了促进这种整合和融合,此刊选定一批跨学科的、现实性强的选题,组织学者们进行讨论。比如,围绕“世界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问题,组织学者从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中国走低碳之路的技术、经济、伦理、社会途径,反映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邀请我国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学科的著名学者就经济全球化的性质、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避险求强等问题展开研讨,等等。

第三,拓宽办刊思路,实行开门办刊,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升刊物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此刊先后刊发了国外著名学者的文章若干篇,如“国外学者视野中的公共行政管理”、“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两组专题,以及罗伯特·曼德尔的《世纪之交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尼古拉斯·斯特恩的《发展战略问题》、松浦晃一郎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弗·让·凯列的《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景》等,汇集了国外著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刊上刊发的一些国内学者的文章也被翻译或介绍到国外或中国港澳台地区。目前,此刊与海外100多家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

此刊的发展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优势,有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编辑部的不懈努力。目前,此刊正在积极探索学术期刊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力求获得更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