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次关于“合作朗读”的研究

一次关于“合作朗读”的研究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老师很认同这个观点,经过几轮讨论,最后我们确定以“合作朗读”为突破口,在互相朗读中培养能力,形成习惯。我来到王老师的班,发现“合作朗读”已基本稳定,不过王老师也提出一个棘手的问题:合作朗读时有人快,有人慢。王老师深有感触:“合作朗读的研究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生学会了互相检查课文,而是形成了交流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而且学校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王老师也成了学校研究的骨干分子。

综合案例3-1 一次关于“合作朗读”的研究

王老师从教十五年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改革热情高涨,随时间的推移,热情渐渐淡去,甚至产生了职业倦怠。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他不期望改变。她也悄悄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感觉效果不明显。

直到2006年,她接触到了“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组”。对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的合作便这样开始了。

一、王老师的困惑

与王老师的第一次交流是从网络开始的。

交流中,得知王老师也尝试过合作教学,有一段时间还尝试将学生座位由秧田形摆放成小组形,但遇到了许多出乎自己意料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合作也是断断续续的,不成体系。

虽然是这样,但她相信小组合作的价值。她认为之所以出现目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习惯不好”。她计划先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当谈及培养计划时,王老师也很苦恼,其实过去也没有费心思,常常说常常讲,但总感觉效果不理想,期望我给她一些具体的帮助。

王老师遇到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显然她将“习惯培养”与“知识掌握”不知不觉隔开了。知识是习惯的载体,“习惯”本身也是教学内容。同时她也将“习惯培养”的过程简单化了,依靠“常常讲”是很难培养起真正的好习惯的。

二、从朗读入手

实践者大多有一种心态,期望“一步到位”,这显然不现实,我建议王老师先选择一个较简单的学习内容,一边学习,一边培养,一旦形成一些基本习惯,再进行难度较大的合作实践就容易多了。

王老师很认同这个观点,经过几轮讨论,最后我们确定以“合作朗读”为突破口,在互相朗读中培养能力,形成习惯。

当天,我们形成一个合作朗读课文的基本步骤:

同桌两人组成互读小组,互相朗读课文并指出问题,基于指出的问题再读课文,直到读熟为止。

王老师感觉这个实践很简单,“应该没有问题。”

王老师将实验看得过于简单了,“互读课文、互指问题、再读课文,读熟为止”。这个看似简单的实践,其实有许多细节问题,如:互读能找出问题吗?找错了怎么办?弱势群体能参与吗?估计得多长时间?……

不过,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点破,我计划让王老师亲自发现、亲自尝试解决,让她经历这个实践的全过程。

最后,我给王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看您能发现多少问题?”

三、新问题与新对策

一周后,我收到了王老师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李老师:

感谢您与我的合作。

当时我想起来很简单,但是接到“发现问题”这个任务后,我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

有的小组应付差事,互不倾听,出现的错误也没有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间总产生矛盾,A说错了B不承认,有的小组不了了之,有的小组则不停地告状……我成了“法官”了,——但我也没有办法了断这些“官司”。

朗读速度有快有慢,有的组读完了,有的组才进行了一半。

总之感觉问题太多了,期望得到李老师的指点。

王老师

一个看似简单的实践,却引出如此多问题。晚上我们通过“QQ”进行了网络对话:

李:信收到了,谢谢对我的信任。

王:谢谢李老师,这两天学生“官司”太多了。

李:最直接的表现是什么?

王:总有一些学生不承认同伴指出来的错误,效果也不好,我再抽查朗读时,该错的还错。特别是“差生”。

李:哈哈,很正常,看来我们得想办法了。问一下:学生的错误标在谁的书上?是不是标在自己的课本上?

王:不是,标在自己的书上当然好,但是这样标是不是很麻烦?

李:不麻烦,其实一个小小的办法便可实现。

王:……

李: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将书交换过来,然后朗读?

王:好办法!这样学生的错误就标在了自己的书上,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啊,太好了,读完后,换回书,这样学生就能看到对方标出的错误,再读起来不就好多了?

李:是的,很简单,但很管用——我们管这个策略叫“换书读”。

王:明天就试“换书读”。第一步,先让学生将书换过来;第二步,互相读,并将对方的错误在对方的书上标注出来;第三步,换回书,再读,要注意标注处,直到读熟为止。

李:对!你先试一试再说。其他问题我们慢慢来。

王:谢谢。

“换书读”虽然只是将书交换了一下,但所起的作用并不小。

表3-6 “换书读”实施步骤

img55

学生的习惯问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过去简单化的教学方法本身为问题埋下了根,“换书读”可以减少冲突,自然有利于规则的形成。

四、统一的标志

一周转眼就过去了,我收到了王老师的教学反思:

李老师:

谢谢你的帮助!

“换书读”确实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学生的矛盾减少了。

这一周我一直在发现问题,我发现学生指错误时,有的只查错字,有的标出是不是流利等问题,于是我觉得检查的标准得统一,并且使用统一的标志:

·读错音:错字下打一个“×”;

·丢字:用○标出;

·加字:用Y标出,并注明加了什么字;

·重复了:则用img56标出;

·颠倒了:则用∽标出;

·有感情评价语言:有进步,退步了,很有感情;非常流利等。

为了防止大家忘记,我将这些标志打印了出来,并且贴在墙上,让大家都能看得见。

王老师的研究意识正在觉醒,当晚,我又给介绍了一个办法:错误统计表。

表3-7 错误统计表

img57

这个表不仅仅可以统计当时的错误,同时也可以用于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变化。

五、王老师进入状态

两周后的一天,我收到了王老师的一个短信:

“李老师,你好,我有了新的发现,请看信箱!”

这是第一次收到她的短信,想必有新的发现。不过让我高兴的是短信背后的研究状态。

李老师:

我刚找到感觉。上一次我们制定标准,这一周我进行专门的训练,合作好多了。不过也有问题,特别是学生间总要出现矛盾,不少同学总感觉对方是故意和自己做对,当然也确实有一部分同学总在找茬儿。

不过总体上,我感觉我正在进入状态,不知这是不是就是研究。

我还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学生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变化,而且好的学习习惯也在形成。

从王老师的信中,可以看出学生间的合作正在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此时如果再关注一下交流的细节,情况可能会更好。我给她推荐了“友善交流”准则

“友善交流”准则

评价者:

·努力倾听,尽可能与朗读者保持近的距离,当听不清时建议对方再读一次;

·认真圈点,如果总产生分歧,可以在他出现问题的时候,请他停一下,当时告诉他;

·礼貌交流:最后交换意见时,要有礼貌,不得用粗暴语言,最后可加这样的语言,“不知你是不是有意见?”

朗读者:

·尽可能使对方听清自己的语言,要保持适度的音量,但是不要影响他人;

·如果你对对方不放心,你可以这样提醒他,“我什么地方出了错误,请你当时给我指出来。”

·不管怎么样,都得有礼貌,不得用粗鲁的语言。

当天我就收到了王老师的回信:

李老师:

非常感谢您!

这个准则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让我对您常讲的细节有了新的感受。

当学生能使用“友善交流”的方法去交流,学习习惯自然也形成了,而且我感觉比习惯更高一个层次,这应该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吧。

感谢你,李老师,这一段时间的合作让我找回了自信,我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看着这封回信,我非常激动。谁说我们的老师没有创造精神?谁说我们的老师没有研究的动力?

六、应对学生差异的新办法

转眼间一个半月过去了。我来到王老师的班,发现“合作朗读”已基本稳定,不过王老师也提出一个棘手的问题:合作朗读时有人快,有人慢。

这个问题我过去也一直想突破,最近有个新办法,“算时间,平均分”,我推荐给了王老师:

先计算班级平均朗读速度,据此算出读一篇课文的平均时间,根据时间确定每个孩子读的字数。

下面是王老师班的分配案例:

通过统计,学生每分钟平均朗读120字。如果文章总数600字,那么将如下分配: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所占时间:600÷120=5分钟

两名学生(小组)互读所用时间:5×2=10分钟

交流时间:2分钟

互读课文时间:10+2=12分钟

所以,朗读这篇文章总时间12分钟,每人5分钟,在这一段时间能读多少就读多少。

这样,朗读较差的同学,就只读其中一部分(当然这一部分应该是文章的重要的部分,可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以老师帮助选择)。

如果,两个学生差异比较大,可以在时间的分配上,有所侧重与倾斜,如:4∶6;这样实现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面对这个成果,王老师也很满意,“这样就更科学了”。

七、小结

一个看似简单的研究,却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果实。

对于老师而言,他们改善了课堂,得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而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对于专业工作者而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对于组织老师亲历研究过程,建立与学校、老师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有了新的感受。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不仅仅提高了朗读能力,更主要的是开始学习与人合作,学习友善交流。虽然问题可能还很多,但问题不断出现不恰恰证明孩子的不断进步?

王老师深有感触:“合作朗读的研究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生学会了互相检查课文,而是形成了交流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后来,王老师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大,阅读分析、课外阅读、作文修改……而且学校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王老师也成了学校研究的骨干分子。

(合作教师:王凡莲,内蒙古自治区海勃湾区光明路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